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师说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教学目标1.借助课堂朗诵、课后练习领略散文大家韩愈的写作风格,掌握对比论证的方法。 2. 知人论世,理解韩愈的写作意图,感受韩愈的斗争精神; 3.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知人论世,理解韩愈的写作意图,感受韩愈的斗争精神。教学难点: 1.知人论世,理解韩愈的写作意图,感受韩愈的斗争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 放眼当下,“好为人师”的患者比比皆是,“好为人师”的毛病被口诛笔伐。可是,若是在1200年前的中唐,情况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韩愈的文章《师说》一探究竟。 二、简介作家、说明文体。 1.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六朝以来,社会流行浮华艳丽的文风,往往造成文辞华美,但不知所云的状态。韩愈不满现状,率先批判六朝以来的文风,主张“文以载道”、“言之有物”、“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等观点。 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更随意些。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初读:辨真正意图 韩愈为什么要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呢?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行古道 小结:以上四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他人,为什么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它两点——不拘于时+行古道。 四、细读:悟真情实意 1.李蟠因“不拘于时”而受到韩愈的赏识,那么当时的社会风气又是如何的呢?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完成表格内容。定位第二段。 社会风气具体表现 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2.针对这三种风气,最让韩愈痛心疾首的是哪一种?从何读出? 明确: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探究1:为什么作者偏偏对士大夫的批判最为强烈? PPT补充背景:国子馆学生三百人,皆取文武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补充;太学馆学生五百人,皆取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补充;四门馆学生五百人,皆取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补充”。(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 近日趋竞,未复本源,致使公卿子孙,耻游太学。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有坠窥败业而利口食者,有崇饰恶言而肆斗讼者,有凌傲长上淬骂有司者。 ——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 明确:门阀制度——士族风气:于师不敬、趋利从师 小结:若作为这些社会风向标的人物,如此不尊重老师,以如此目的拜师,国家的未来将走向何种境地,不言而喻。而作为太学老师的韩愈,面对太学生如此不尊重老师,面对士大夫只为逐利而拜师的风气,勇敢地用自己的文章直面抨击了这种士大夫从师的不良风气,字里行间流露着这份痛心疾首之情。 4.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听读韩愈的这段文字,再次体会韩愈的真切情感,同时领略到韩愈散文的鲜明的特色。 五、细读:解从师真道 探究2、给李蟠赠文还有一个理由是:嘉其能行古道。那么古人的从师之道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原文的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从师态度: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从师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老师身份:无常师 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六、联读:识韩愈真性 1.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 明确:士大夫、文人、后世人 倡导“古文运动”的宣告书 挑战“耻学于师”流俗的战斗檄文 宣扬“从师之道”的警世之作 2. PPT: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词。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PPT: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梁衡《读韩愈》 七、布置课后作业 1.订正课前预习作业 2.学习对比论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