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涉江采芙蓉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知人论世”“吟咏诗韵”的诗歌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 准确把握《古诗十九首》表现出的独特的人生际遇和情感世界。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了解“悬想”的手法,并运用想象来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通过对诗歌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理解,体会诗歌“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 引导学生把诗歌鉴赏的方法运用到实践,提升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知人论世”“吟咏诗韵”的诗歌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准确把握《古诗十九首》表现出的独特的人生际遇和情感世界; 3.引导学生了解“悬想”的手法,并运用想象来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通过对诗歌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理解,体会诗歌“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了解“悬想”的手法,并运用想象来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 通过对诗歌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体会诗歌“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课堂导入情境创设导入: 欣赏诗歌的常见方向: 诉诸外部——探寻诗人的生平和他所生活的环境, 诉诸内部——品味诗情、感受诗意。 课前自学《涉江采芙蓉》并收集《古诗十九首》的相关资料。 调动学生欣赏诗歌的体验,强调欣赏诗歌需要从内外两个角度入手。(二) “知人论世”“吟咏诗韵” 介绍《古诗十九首》的产生背景、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 播放名家配乐朗诵音频,提醒同学留意读音和注释。 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再次巩固相关知识; 听音频朗诵,纠正读音,留意注释,进一步体悟诗歌感情。引导学生把握《古诗十九首》表现出的独特的人生际遇和情感世界; 通过“知人论世”“吟咏诗韵”的诗歌阅读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学习任务一: 品 诗 歌 新 名学习任务一: 评一评,下列新的诗题中你认为哪一个最好?为什么? 《芙蓉思》 《莲心叹》 《望乡》结合课前预习作业——为《涉江采芙蓉》重新命名,挑选心仪的诗题,并说明理由(可以尝试与自己的命名进行比较)。 对比分析、个人发言。为诗歌命名能体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方便教师掌握具体学情。 本学习任务关涉到“芙蓉”意象的分析。(四)学习任务二: 析 抒 情 主 体学习任务二: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你怎么看? 思考、分析、个人发言。通过对诗歌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体会诗歌“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艺术特色。 本学习任务关涉到“悬想”手法的分析和“质朴自然”的语言特色的理解。(五)学习任务三: 比 诗 歌 异 同学习任务三: 比较《涉江采芙蓉》与《上邪》在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区别。 诵读,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通过对比阅读来明确诗歌的区别性特征,从而再次感知本诗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六) 总结方法诗歌鉴赏的常规方法: 知人论世,理解内容;因声求气,涵泳诗韵;缘景明情,感悟意境;分析手法,体会情感;比较探究,明晰特性;思摩经典,传承文化。 理解、识记。 对本节课的诗歌鉴赏做总结,并提供6个常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实践,提升鉴赏能力。(七) 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古诗十九首》,通过诵读进一步体会《古诗十九首》“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艺术特点。 2、把《涉江采芙蓉》一诗改写成叙事性散文,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300字左右。 完成作业,全班课后交流展示,优秀作品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后附学生优作) 通过读写结合,运用想象来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从而强化中华文化的传承意识和诗歌鉴赏的学习成果。
学生习作展示
课后作业2学生优秀习作展示: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却不属于她。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却难以送给心上人。她思念之人,此刻正远在天涯! 正当她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也正在此刻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也不能望见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两人不由地发出共同的哀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