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三《因人因境巧用词-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三《因人因境巧用词-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因人因境巧用词——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 能够辨析词语的色彩义。 2. 能够贴合人物特点和语境要求,正确使用词语。 3. 能够具有从用词的角度鉴赏名家经典写人文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感彩、语体色彩的角度辨析词义。
2. 根据人物细节情态、语境制约因素使用色彩义恰当的词语。 3. 从词的角度赏析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 1. 根据人物细节情态、语境制约因素使用色彩义恰当的词语。
2. 从词的角度赏析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作者郭沫若先生认为第二句语气更强烈。这是他的历史剧《屈原》中婵娟骂宋玉的一句台 改稿只是换了原稿中的一个字,就强化了人物憎恶的语气。小小的词语背后蕴藏着大大的 门道。 学习目标: 1.漫溯经典,感受名家写人的用词功力。 2.通过鉴赏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学习根据词义和语境正确使用词语。用词语。 环节一:品细节读情态。 活动一:分析细节处用词,品味人物情态。 (1)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孔乙己》) (2)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 “抱去吧。”(《百合花》) (3)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4)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 思考:这些描写人物细节所选用的词有什么共性?它们跟别的近义词比较有什么差异? 名篇佳作中描写人物细节都选用了带有褒贬色彩的词,而且词义的褒贬都合乎人物的情态。第一条用词之道:把握词语的色彩义。色彩义是指附着在理性义上,起烘托、描写和陪衬作用的感性义。词语除了具备理性义、概念义之外,其实还附着着很多的色彩义,如形象色彩、时代色彩、感彩、语体色彩等等。 例如,词语团结、知足给人一种褒赞的色彩,勾结、自满带有贬损的色彩,超越、接受含有喜悦的色彩,没落、遭受具有痛苦的色彩。我们使用词语时要根据主客体对象的特点,选择色彩义恰当的词语,这样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否则就容易弄巧成拙。 活动二:小试牛刀 辨析词义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 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捏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 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忧伤: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 (汪曾祺《塞下人物记——要好的俩老头》) 下列句子中的“能”与上文中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可以、能够)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擅长、善于)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可以、能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可以、能够) 活动三:修改词语,得体表达 原稿:王馆长,您约我明天上午去贵处商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点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改稿:王馆长,实在抱歉,您约我明天上午去您馆里商量我班同学前往参观一事,因我有点急事,不得不改期。具体改为什么时间,等您方便时再商量。 小结—— 用词之道一:把握词语的色彩义 环节二:品对话读个性 学生活动四:比较语境中用词,品味人物个性。 (1)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溜索》) (2)旁边走过一个酒保,也是儒巾素服,面上戴着眼镜,手中拿着折扇,斯斯文文,走来向着三人打躬陪笑道:“三位先生光顾者,莫非饮酒乎?抑用菜乎?敢请明以教我。”(《镜花缘》) 小结—— 用词之道二:贴合语境 1.“在什么山唱什么歌”——注意语境中的客观因素,如时间、地点、话题、场合等。 2.“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注意语境中的主观因素,如交谈对象的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心态等。 活动五:听语识人(提示: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刘姥姥) (1)“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蔔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行牙牌令)这段对白是在行酒令的语境之下说出的,却句句都是大白话,显然不是书香门第、诗礼簪缨的贾府中之人,而是来自农村的刘姥姥,话中的用词贴合她的庄稼人本色。 (2)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林黛玉进贾府) 这段话是在林黛玉进贾府的语境中说出的,“只管告诉我”这样的口气体现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很高,“什么吃的”“什么玩的”“丫头老婆们不好了”都是地道的口语表达,整句话说得晓畅明白又亲切和气,显示出此人虽然文化修养不高,但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她就是凤辣子——王熙凤。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去迟了不恭,异日再领,望舅母容谅。”(林黛玉进贾府) 这段话初进贾府的语境中,回绝舅母的吃饭邀请,这本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说话人语气却十分小心,赐饭、拜见、恐不恭、再领、望容谅,用词恭敬异常,且整段话语体色彩是偏书面古雅的,可知说话人既有学识教养,又异常小心谨慎,为了在诗礼簪缨家族不被人耻笑了去而小心翼翼。这就是初进贾府的林黛玉。 “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教导黛玉) 这段话是在劝导黛玉,“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可知她也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做本分事读“正经书”的规劝体现了她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服从。整段说教语气和缓,丝毫不让人反感。尤其是“最怕见了些杂书”中的“见”字,巧妙含蓄,只当对方是无心之过,而不是主动去搜寻杂书,这如果不是出于信任,就是照顾对方感受的一种善意了。她就是在贾府中深得人心的薛宝钗,她贤良温柔、端庄持重的淑女形象在这番话中可见一斑。 总结: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利用词语的色彩义,描摹人物情态;结合特定语境,描写人物语言,从而塑造出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词义和语境因交际意图和交际效果的需要而相互协调、联合起作用。以词达意,既考验表达者的语用能力,更是口才、智谋和百科知识的综合较量。 作业:1.《触龙说赵太后》中,左师触龙为什么称自己“死”为“填沟壑”,称太后“死”为“山陵崩”?(原文“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一旦山陵崩”) 2.《红楼梦》中贾宝玉引用《西厢记》中的话跟林黛玉开玩笑,为什么会激怒黛玉?(原文“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