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虞美人》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能力,感受李煜蕴藏在词作中的孤独、痛苦和绝望。 2.掌握“反常合道”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体会李煜词中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看待人生命运。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 掌握“反常合道”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2. 解读李煜蕴藏在词作中的孤独、痛苦和绝望。教学难点: 通过“反常合道”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审美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 尼采曾有言:“一切文字,他最爱以血书写成者。”王国维先生则说:“李后主之词,真乃血书也。”《虞美人》一词词句清丽而简单,然而由李煜的孤独、痛苦和绝望所凝结而成的血书,却很少有人能够领悟透彻。要解读浅近文字背后的沉痛深情,“反常合道”可以是一把钥匙。 二、浅识“反常合道” 《虞美人》的反常在词中的第一句处便有体现,且其反常之点不止于一处。 【反常1】春花秋月皆是美好事物,为什么要说“何时了”? 【合道1】春花与秋月,实属四季之美景,诗人却问此美丽景色何时结束?看似是在惋惜美好事物,但却也有一层感想为:此良辰美景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又作何解释?南唐亡国之后,李煜被囚,此后世间任何美景都已经于他的生命无缘。甚至,越是美好的事物越是让他觉得痛苦。乐景中衬哀情,也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以我之愁情观物,万物皆着我愁情之色彩”。结合下一句,春花秋月属美好事物,美好的事情就会引发他的联想,他自然地就想到了他曾经拥有的美好生活。身为一国之君,他自是曾经春赏百花秋赏月,享受四时美景,何等畅快!而此刻身陷囹圄,今昔比较之中,他感到尤其的痛苦,所以他希望引发联想美好事物快点结束。 【反常2】季节的更替不可能停止,为什么要问“何时了”? 【合道2】季节的更替不会结束,指的是时间不会终结。对于时间,我们总是觉得时间太短、岁月难长,所以我们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曹操喝了酒会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而李煜苦恼地却是时间太漫长,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什么样的人会问时间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尽头?——绝望的人。此时对李煜而言,存在本身就是痛苦,解决之道也许就是时间的彻底终结,让这个世界陪他同归于尽。 随着季节的更替,四时之景“春花"会变成“秋月",而过完秋天,节令又会回归春天。李煜也许并不想看到这样重复的更替轮回,他希望这样的无常变化快点结束,为什么?回看此生,李煜生命中的最大的无常变化是国破家亡,从一国之主变为阶下之囚。对于他的人生来说,只有从春到秋、从帝王到囚徒的单向陨灭! 三、了解“反常合道” 春花秋月本是自然之景,“何时了”三个字却让这自然之景变得反常,而于反常之处的细心解读,才能让我们真正走进李煜,走进李后主蕴藏在词句中的痛苦与绝望。这也与宋代词人苏轼的诗词之论不谋而合。 苏轼曾论诗歌有言:“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于此《虞美人》,若当年后主之词不是“春花秋月何时了”,而作“春花秋月伤我怀”——那么此开篇之句就缺乏可咀嚼之处了。 四、运用“反常合道” 1.东风? 【反常】四方对应四季,后主作此词时为秋天,秋天对应方向是西方,此处应是西风。 【合道】南唐都城位于现在南京,北宋都城位于现在河南开封,在无眠的夜晚,对于李煜而言,不管来自四面八方哪个方向的风,都是而且只能是——东风。 【同理】词中也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论山脉如何起伏河水如何流淌,李煜此生所有的愁思都流只流向了一个方向——故国。看似不合逻辑的无理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这个亡国之君对于故国的深切思念。 2. 不堪回首? 【反常】“不堪回首”即“不忍回首”,但在词中李煜却又没能忍住而频频回首。 【合道】李煜太过痛苦,本不应再对故国往事回首,然而现实却是他又忍不住频频加以回首。回首所见,却是“故国仿若在月明之中”。故国早已残破,在李煜眼里却是在清辉圆月之中,此处亦有一处小小反常——明月皎皎,故国逝去。大反常中嵌套小的反常,痛苦更深一层。明知其中有痛苦还是忍不住回首,在苦痛当中,也许总要有什么支撑他继续活下去,也许是过去的生活在他心里所能留下的一丝丝美好,给予当下囚徒生活一点虚无的慰藉。 3.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反常】雕栏玉砌作为客观事物,如同薛定谔的猫,所处状态只能是“在”或者“不在”。 【合道】为什么也许是“在”的?相对于有生命的东西,无生命的东西相对容易永恒一些。特别是在朝代更迭之中,无生命之物的幸,也更加衬显出有生命之物的不幸。当然也有可能“不在”,朝代更迭,成王败寇,再豪奢的宫殿也有可能“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但无论如何,“在”与“不在”总归只有一种可能。而李煜却只幽幽吟出三字——“应犹在”。如何加以理解?原来此刻,他早已经离开了故国,曾经的南唐之主再也没过见到他曾经居住的宫殿,他也早已不能如曾经那般主宰它们的命运。这是一份来自千里之外的曾经主人的想象和推断,而在这份想象和推断中,既饱含着后主深沉的思念,又蕴蓄着此生难以排遣的无限的怅恨。 4. 只有朱颜改? 【反常】改朝换代,天地变色,只怕不仅是朱颜改变。 【合道】此处很多争论在于是后主容颜变化还是宫女容颜变化,其实不论是后主也好,宫女也罢,时移势迁,都会容颜变化在所难免。但若说“‘只是’朱颜改”,却似乎不竟然。以后主而言,江山易主,天子沦为囚徒,改变的难道只有“朱颜”吗?显然不是。世事变迁,国破被囚,他却只说“只是朱颜改”。我们要透过表面的“朱颜”改变,来揣测后主的内心幽意,“朱颜”是因为什么发生了变化,是因为他的遭遇他的痛苦。当他反常地讲到“‘只是’朱颜改”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忧能伤人,忧亦能毁人,痛苦绝望之后的心伤身损,要敏锐地捕捉到容颜憔悴的背后千疮百孔的那颗心。 5. 问君? 【反常】明明是自己一腔愁情,却问君,是李煜问君,还是有人在问李煜? 【合道】君是谁?谁问君?其实在此过多争执意义并不大。我们不妨还原这样一个画面:千年之前,无论是谁在问谁,在这幅画面中都应该有两个人。一个人询问道,你能有多少的愁情?而另一个人在被询问。可是,以画面对照现实,我们却发现,从头到尾,《虞美人》的画面中都只有一个人。说明什么?说明在李后主的世界里,没有人懂他的愁情、他的痛苦、他的绝望。他是如此孤独得绝望着,绝望而又孤独着,如果那个时候有人能够在他身边问上这样一句就好了,可惜没有,一个都没有。而跨越时间的洪荒,千年之后的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词作时,是否能够跨越千年与他共情,给予他一丝心灵的陪伴。 6.恰? 【反常】“恰”为“合适”,应该是一点点喜悦。 【合道】内心郁结是指难受的情感郁闷凝结在心里,无法向外界宣泄。可是李煜却在极为郁结之时,感知到了一种宣泄的方式。如果有一天极度郁结的时候你突然发现,原来你的郁结是可以宣泄出去,你会怎么样?会有一点高兴,恰就是一点点的巧合,一点点高兴。正如同李清照所咏“却是旧时相识”,“旧时相识”这一点点巧合,应该给予生命一点点的高兴,可是也如同李清照用“却”一词来加以反转一般,李煜在这句词中也是一点点高兴都没有。因为他所能想到的派遣内心郁结的画面竟然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7.一江春水向东流? 【反常】春水美好而富有生机,却来形容愁绪,且是深动人心的愁情。 【合道】此句很多解析都惊叹于后主之词,用一幅生动的画面,将抽象看不见的情感转为具体化,无形之愁在画面之中就有了形象、有了体积、也有了重量。然而,这样的解读还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无法真正进入共情的情感的层面。我们不妨继续往前一步,后主的愁情生发之处在哪里?在他的心里。在他依然跳动的心脏里,他的心脏每一次跳动都仿佛在生发一丝一缕的愁情,这一丝一缕的愁情在他心里滋长,只要他还活着,就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这份愁情是无论他如何压抑都无法压抑下来的,等到愁情积蓄起来,就如同春潮涨水一般,在他的身体中、在他的生命中升腾流动、汹涌澎湃,生发出一股穿透骨血的力量,让一个活着的人生生忍受这残忍的煎熬。 五、总结“反常合道” 吴乔《围炉诗话》卷一:“无奇趣何以为诗?反常而不合道,是谓乱谈;不反常而合道,则公文奏章也。”正好印证了苏轼的那一句“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借助反常之景,反常之物,反常之事,解读到李煜在《虞美人》深刻的孤独、痛苦和绝望。希望这把钥匙能帮助打开更多的诗词之门,领略蕴藏在反常背后的别样风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