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2课《发现生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 科学知识- 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及周围生物(如植物、小动物)都在生长。- 理解生长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包括身高、体重、能力等方面的变化。2.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和记录自己或周围生物在不同时间点的生长变化,培养观察能力和记录习惯。-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我们会长大?”“植物是怎样生长的?”并尝试寻找答案。3. 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生命成长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培养学生耐心观察、持续记录的科学态度。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认识到生长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理解保护环境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并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认识到自己及周围生物都在生长。- 理解生长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包括身高、体重等方面的变化。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生长变化与生命过程相联系,形成对生命成长的初步认识。- 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并记录生长变化的习惯。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生长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不同生物在不同时间点的生长过程。- 生长记录表模板,供学生记录自己或特定生物的生长变化。- 实物或模型,如植物种子发芽过程模型、幼儿成长照片等。- 习题设计卡片,用于巩固知识点和检查理解情况。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对生长有初步了解。- 准备笔和纸,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可选:选择一种易于观察的植物或小动物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导入:教师展示一张婴儿成长到成人的照片对比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张照片中的小朋友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他会变得这么高、这么大?”通过讨论,引出“生长”这一主题,并激发学生探索生命成长过程的兴趣。(二)认识生长(约10分钟)1. 讲解生长概念教师简要讲解生长的概念,指出生长是生命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身高、体重、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强调生长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所有生物都会经历生长过程。2. 展示生长实例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生物(如人类、植物、小动物)在不同时间点的生长变化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这些生物在不同阶段的生长特征,如植物的发芽、长高、开花结果;动物的出生、成长、成熟等。(三)探究生长(约20分钟)1. 自我观察与记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如身高、体重、衣服尺寸等方面的变化。鼓励学生利用生长记录表记录自己一年来的生长情况,并分享自己的发现。师生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自己比去年长高了多少?衣服是不是也变小了?”学生:“是的,我发现自己比去年高了一点点,去年的衣服现在穿起来有点短了。”2. 观察周围生物的生长鼓励学生选择一种易于观察的植物或小动物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如家里的盆栽植物、养的小金鱼等。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和记录这些生物的生长变化,如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花朵开放情况等;小动物的体型变化、行为习性等。(四)理解生长的意义(约10分钟)1. 讨论生长的意义引导学生讨论生长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生长是生物适应环境、繁衍后代的基础,也是生命延续的保障。师生对话示例:教师:“为什么我们需要生长呢?”学生:“生长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强壮,能够做更多的事情;还可以让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变得更聪明。”2. 环保意识培养结合生长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环境对生物生长的重要性。通过讨论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对生物生长的负面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五)巩固练习(约10分钟)习题设计:- 选择题:从给定的选项中选出描述生长正确的句子。- 填空题:填写关于生长过程或意义的关键词或短语。- 案例分析:分析一个生物(如豆芽发芽、小猫成长)的生长过程,并总结其生长特点。- 观察报告:基于观察报告:基于学生个人的长期观察记录,撰写一篇简短的观察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选择的观察对象、观察时间、观察到的生长变化、自己的感受和结论等。教师可以提供一个报告模板,帮助学生组织思路并规范表达。观察报告模板:观察对象:我家的小盆栽(或选择的其他生物)观察时间:从____年__月__日至____年__月__日观察记录:1. 初期(第1周):小盆栽的种子刚刚种下,土壤表面只有微微湿润的痕迹。我每天给它浇水,期待着它的变化。2. 发芽期(第2-3周):几天后,我发现土壤表面冒出了细小的绿芽!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芽越长越高,还分出了几片嫩绿的叶子。我每天都会仔细观察它的变化,并记录下来。3. 生长期(第4-8周):小盆栽的生长速度越来越快,叶子变得越来越多,颜色也越来越深。我还注意到,它的茎部逐渐变粗,支撑起了更多的叶子。我开始给它施加一些稀释的肥料,希望能帮助它更好地生长。4. 开花期(如果适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小盆栽终于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花朵的颜色鲜艳,香气扑鼻,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和满足。感受与结论:通过这次观察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成长的奇妙和不易。小盆栽从一粒不起眼的种子,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我的悉心照料,最终长成了一株生机勃勃的植物。这让我更加珍惜生命、尊重自然,并意识到保护环境对生物生长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和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这对我的科学学习和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六)总结与反馈(约10分钟)1.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长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生长和变化。同时,肯定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对生命成长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2. 学生反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观察活动中的感受、发现和困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针对性的解答或补充,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课堂中获得成长。3. 作业布置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并培养学生的长期观察习惯,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 继续观察记录:要求学生继续观察自己选择的生物对象,并记录其生长变化。可以设定一个固定的观察周期(如每周一次),并在每次观察后填写观察记录表。- 撰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将每次的观察过程和感受写成观察日记,可以是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加表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分享与交流:在下一节课上,安排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和感受,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七)结束语教师以鼓励和期待的话语结束本节课:“同学们,生命的成长是一个神奇而美好的过程。通过今天的学习和观察活动,我们不仅认识了生长的概念和意义,还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和表达自己的发现。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这份好奇心和探索欲,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认识生命。期待在下一节课上听到你们更多精彩的分享!今天的科学课就到这里结束了,我们下次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