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寂寞独行,执着追求 《 雨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一读音韵:品尝诗歌的音乐美2. 二读言语:品尝诗歌的情感美3. 三读意象:品尝诗歌的意蕴美4. 四读内涵:品尝诗歌的思想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教学难点: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结合里弄、胡同、小巷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江南雨巷的联想)师: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来;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舒缓的旋律,带着淡淡的忧伤,走进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二、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1. 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2.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3. 再听配乐朗诵,考虑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形成的?【明确】①堆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响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拍、加强了诗歌的抒情颜色。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分歧,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③运用排比、双声叠韵词。如“芬芳、彷徨、难过”等。师:这些手法的运用构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建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颜色,构成了一种音韵美。三、再读言语,品情感之美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考虑该用什么语调去读。(教师朗读指点:语速舒缓,留意进展,带感情的词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明确】幽怨、低沉、伤感、难过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表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明确】寂寥、愁怨、忧虑、哀怨、彷徨、冷漠、凄清、难过、太息、凄婉、迷茫、颓圮师: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颜色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四、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1. 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2.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意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引见和拓展。(1)雨巷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2)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3)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充满传统气息。暗合了“雨”,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又寂寥地下着小雨,更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和孤独的氛围。而油纸伞与雨巷、篱笆墙也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并且在寂寥地下着的小雨,在幽深、寂静、凄美、朦胧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迷离、空蒙的氛围,总体来说,朦胧、感伤。(4)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本诗中的丁香展现出其美丽、高洁、愁怨。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芭蕉弯弯如月牙,丁香凄凄似别离。——李璟竹叶岂能消积恨,丁香空解结同心。——韦庄各自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李珣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王国维为了探求《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经过意象来领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油纸伞——小花伞。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例如:雨巷是悠长、陈旧、灰暗、迷离、朦胧的,它包含着诗人的彷徨、绝望、忧虑、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悠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怀念、飘荡、怀远的感情。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奥秘的、委婉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意味。“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引见给同窗们展现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陈旧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复古、怀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古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五、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师: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缘由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缘由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代表作答。)【明确】①“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联系背景)[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②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③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朦胧诗】在艺术形式上多用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这样的诗被称为朦胧诗。本诗便属于朦胧诗。【解读最后一节】师:诗人的爱情理想与革命理想都已破灭,然而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有一个人神情自若地、毅然决然地撑起油纸伞,迈着坚定的步伐再次走进了雨巷……1.对比阅读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观察:两节诗在用字上的区别。思考:它们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吗?【明确】“逢着”改成了“飘过”,说明希望更加飘渺。艺术上形成了重唱复沓的效果,使感情的表达更强烈。2.“我”是一个什么形象?【明确】一个寂寞的独行者,一个执着的追求者。【结束语】无论你将这首诗解读为“爱情诗”还是“革命诗”,我们都会被诗人的那种执着精神而感动、感慨。对于十六七岁的我们来说,革命理想显得有些虚无缥缈,爱情理想又似乎为时过早,然而我们也是理想的追求者。或许有一天,在座的你也进入了这样一条看不见阳光的、阴暗潮湿的悠长小巷,或许你也碰到了那堵颓圮衰败的篱墙,你也会像诗人一样执着前行吗?六、作业布置1. 练习朗诵,自备背景音乐,班会举行《雨巷》朗诵会。请大家积极准备。2. 试按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