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哲学第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第1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基本理论)第4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3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第5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第6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第7课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第8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吸收外来)第9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文化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哲学与文化》基本结构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方法论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方法论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现象、本质和规律)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等)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呢?认识与实践01含义:认识是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分类:感性认识 和 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有正误之分。区别: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1、认识主体:人,(而非动物)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积极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判断:哪种是苹果,哪种不是苹果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2)理性认识内涵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对事物的本质、共性的概括和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红、甜、圆)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又红又甜又圆的苹果)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判断: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哪种是苹果,哪种不是苹果。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生动的直观”“抽象的思维”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注意: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发展、深化依赖于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注意:(1)二者相互转化的说法是错误的。(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也是错误的(3)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请结合以下诗句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三) 、实践的含义与类型实践是 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一切 物质性活动。主体是人,是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方式(不是认识世界)≠认识对象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性质≠主观思维≠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言论)实践关键词:做、行动、实施、改造、改革、试验、调查、考察、走访,都属于实践。2、实践包括三层含义: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意味着实践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如盖房子,设计方案不是实践,把设计方案变成房子的过程才是实践。)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桥梁【客观】设计方案【主观】修建桥梁【实践】如何理解“直接现实性”(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活动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革命、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等航天、疫苗研发、科考、高考改革、技术创新等港珠澳工程建设我国第一部民法典问世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在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自然科学实验,如研制新冠疫苗等社会科学实验,如探月工程等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植树造林、耕地种田、兴修水利等)在阶级社会 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其他的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2).实践的基本形式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听课3、老师讲课4、农民种地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二号”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最基本的)教育实践认识活动动物活动判断:下面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哪些不是?为什么?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包括实践的主体、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关键词:主体、对象、手段、工具、环境侧重点: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实践主体(人)实践对象(客观事物)实践手段(工具设备)(3)、实践的特点:②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关键词:蓝图、计划、方案、规划蜜蜂筑巢和愚公移山在行动目的和计划上有什么不同?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主观能动性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主观能动性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主体的创造性改造社会(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古代农业生产现代农业生产③社会历史性判断: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单个人的孤立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特点 区别 解读 关键词直接现实性 实践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体”“对象”“手段”“结果”主观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计划” “方案”“规划”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有所差异; ①强调“合作”,受横向因素的影响-社会性;②强调历史过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一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02P50 阅读与思考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如果没有画家用西红柿这一实践活动,西红柿的食用之谜就不会被揭开,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毛泽东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①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②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③吃一堑,长一智。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思考:认识是不是只能从实践中来?如果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尝一下吗?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认识途径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直接经验亲身实践获得认识间接经验通过他人实践获得认识注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来源是唯一的,但不是唯一途径。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经验。如何理解: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可以获取间接经验)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可以获取直接经验)启示读书与实践相结合阅读“冥王星被移出行星朋友圈”相关材料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实践中产生新问题,推动人们探索研究实践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发展实践锻炼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推动认识不断深化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研究强调认识在实践中“由浅入深“名言: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失败是成功之母,书到用时方恨少。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黄鼠狼到底是不是偷鸡专家?实践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①客观事物②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无法证明多数人公认的观点科学理论权威的话原有的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桥梁)主观认识客观世界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启示: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故事一: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故事二:材料二:《庄子》中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耗净,花了三年时间,学成归来。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本领。问题:上述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哲学道理?材料一说明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材料二说明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结论:两则材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结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52:阅读与思考a.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b.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它的实际意义。(纸上谈兵)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归宿)归宿)注意:1、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实践2、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双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3、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1)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2)要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归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归纳总结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认识与实践认识的含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发展阶段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实践的特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