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词汇。2.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笔下醉翁亭周围的美景。(2)学习本文写景的顺序和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虚词的作用,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2)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理解其现实意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展示醉翁亭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明确:醉翁亭)2. 讲述醉翁亭的相关知识,如醉翁亭与中国四大名亭的关系等。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看看他是如何描写醉翁亭的。二、作者简介1. 提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 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代表作有《欧阳文忠 公全集》,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2.补充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三、文化常识1. 展示关于“六一居士” 的介绍: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 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 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2. 提问: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欧阳修的哪些信息 (明确:欧阳修被贬滁山 后自号醉翁,后又更号六一居士;他对自己的生活有独特的追求,喜爱藏书、金石遗文、琴、 棋和酒。)四、写作背景1.讲述: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被罢去职务。欧阳修因上书 为他们辩护,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2.提问:欧阳修在滁州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 度做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 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心境愉快闲适。)五、朗读课文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3. 展示以下词语,让学生朗读:环滁 (chú) 林壑 (hè) 琅琊 (láng yá) 潺潺 (chán) 酿泉 (niàng) 翼然 (yì) 辄醉 (zhé) 林霏 (fēi)岩穴瞑(míng) 晦明(huì) 野芳 (fāng) 发而幽香(fā) 佳木秀 (xiù) 繁阴 (yīn) 伛偻 (yǔlǚ) 提携 (xié)冽 (liè) 山肴 (yáo) 野歉 (sù) 宴酣 (hān)射者中 (zhòng) 弈者胜(yì) 觥筹(gōng chóu) 交错(cuò) 苍颜(cāng) 颓然 (tuí) 阴翳 (yì)六、疏通文意1. 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做标记。2. 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3.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4. 提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这句话 是如何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的 (明确:以“环滁皆山也”总起,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最后推出主景醉翁亭,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5. 提问:“作亭者谁 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这句话介绍了什么 (明确:介绍了建造亭子的人和给亭子命名的人。)6. 提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水之间,他从山水中获 得乐趣,并将这种乐趣寄托在酒中。)七、分析课文1. 提问:文章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交代醉翁亭的位置、作亭者、命名者、命 名之意。)2.提问: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色 (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3. 提问:“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这句话描 绘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描绘了太阳升起时树林里的雾气散开,雨雾聚拢时山谷变得昏暗的 景象,表现了山间朝暮的变化。)4. 提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 句话是如何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 (明确:分别描写了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幽香,夏天树木繁茂 形成浓荫,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水位下降石头露出的景象,突出了山间四时景色的不 同特点。)八、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课文朗读和文意疏通等。2. 强调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写景顺序的重要性。九、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第1、2段。2.翻译课文第1、2段,做到准确、流畅。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醉翁亭记》的前两段,谁能说说醉翁亭的位置以及作者是 如何描写山间景色的 (明确:醉翁亭位于滁州城西南的琅琊山,作者以“环滁皆山也”总 起,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第2段描写了山间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通 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出了朝暮之景的变化,通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写出了四时之景的不同特点。)2. 检查学生的背诵和翻译情况。二、继续分析课文1. 提问:文章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第3段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的场景。)2. 提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滁州百姓出游的欢乐场景,有背着东 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 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3. 提问:“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蔽,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这句话是如何描写太守宴的 (明确:从捕鱼、酿酒、菜肴等方面描写了太守宴 的丰盛,展现了滁州的物产丰富。)4. 提问:“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这里的“众宾欢”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表现在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等方面。)5.提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太守为什么会醉 (明确:太守醉的 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宴饮之乐,另一方面是被滁州百姓的欢乐所感染,同时也可能是因为他在山 水之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愉悦。)三、深入探讨1. 提问:文章第4段中“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句话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描写了夕阳西下,人影 散乱,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树林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欢乐的景象。)2.提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乐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却不懂得 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3.提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这句话有 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太守以与民同乐为乐,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 身份。)四、写作手法分析1. 提问: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 (明确:主要表现了山水 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2. 提问:文章是如何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来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的 (明确:以“环滁皆 山也”总起,似一个全景镜头。然后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最后推 出主景醉翁亭,如同剥笋一般,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3.提问:文章在描写景色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将醉翁亭比作鸟张开翅膀,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醉翁亭的形状;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 使语言整齐优美,增强了节奏感。)五、语言风格赏析1. 提问: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如“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等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山间景色的美丽;同时,文章还 运用了一些文言虚词,如“而”“也”等,使文章的语气舒缓,富有韵味。)2.提问:“而”字在文中有多种用法,请举例说明。(明确:“而”字在文中的用法有表 承接,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并列,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冽”;表 递进,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修饰,如“朝而往,暮而归”;表因果,如“四 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转折,如“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六、主旨归纳1. 提问: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环境和游人之乐, 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侧面反映了政治清明。)2. 提问:作者是如何表达与民同乐的思想的 (明确:作者通过描写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等场景,展现了百姓的欢乐和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同时,在文章结尾处通过“然而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表述,明 确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七、拓展延伸1. 展示《岳阳楼记》中的相关语句,如“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等,让学生找出《醉翁亭记》中已经变成成语的短语,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以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明确:《醉翁亭记》中变成成语的短语有“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觥筹交错”等。“峰回路转”在文中指山势回环,路也跟 着转弯,今义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文中指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 今义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水落而石出”在文中指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今义 比喻真相大白;“觥筹交错”在文中指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今义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 场面。)2.提问:《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明确:相同之处在于都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不同之处在于《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 苦闷情怀。)八、课堂小结1. 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写作思路、写景手法、语言风格、主旨思想等。2. 强调学习本文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九、布置作业1. 背诵并默写全文。2. 仿照本文的写景手法,写一篇短文,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