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1 维护秩序表格式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1 维护秩序表格式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维护秩序》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 理解并认同社会规则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道德修养 : 培养文明素养和道德品质, 懂得生活中的各种规则 法治观念 : 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 健全人格 : 培养观察、 感受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能力, 塑造健全的人格。 责任意识 : 认识到规则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积极承担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
教学重点 规则的概念和作用 社会生活与规则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 遵守社会规则的责任与义务
教学过程
导入 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1:这些图片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 学生: 教师: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 思考2: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学生: 教师: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出现一种无序化状态,社会将会混乱不堪,社会生产和生活将无法正常进行。
授新课 【探究与分享一】雨天的校门口 思考: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你认为应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态? 学生: 教师:导致交通堵塞,容易引发交通事故;耽误很多人的时间;容易引发人们相互之间的矛盾等。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在路边等候孩子; 学生们有序排队出校门;学校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让交警或志愿者维持交通秩序等。 【探究与分享二】“一米线”,要求后面等候的人员与前面办理业务的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紧跟或围拥。这一规则有其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至亲好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约为一米。越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就会感到紧张,觉得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遵循“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 思考:社会秩序有什么作用 学生: 教师:(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2)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 【探究与分享三】午后,小明匆匆行走在街道上,心里想着快些赶到对面的书店,对即将经过的人行道标志视而不见,直接踏上了斑马线之外的区域,准备横穿马路。此时,一位交警注意到了小明的举动,迅速吹响哨子,挥手示意他停下。 交警快步走到小明面前,面带严肃又不失温和的表情,先是让小明站到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避免了他被过往车辆擦伤的风险。接着,交警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开始向小明讲解起交通规则来。 从那以后,小明每次过马路都会格外注意人行道和交通信号灯,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不安全行为。他不仅自己做到了遵守交通规则,还经常提醒身边的朋友和家人要注意交通安全,成为了一个小小的交通安全宣传员。 思考1:维护社会秩序需要靠什么? 学生:规则 教师: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行为准则。 思考2:仅靠规则能够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吗? 学生: 教师:不能,还需其他东西来约束人的行为,比如:人们约定的原则、劳动合同、道德、纪律、法律等。 【材料分析】2022年4月27日,汕尾市交通运输局执法人员联合公安部门在汕尾火车站保利大都汇旁边路段执法检查时,发现冯某某带着4名旅客准备驾驶粤NKB***号小型轿车前往惠来县,现场检查时旅客行李已放至粤NKB***号小型轿车后备箱。据旅客口述,他们一行4人在高铁站出站口时,司机冯某某主动过来揽客,双方议定包车前往惠来县,运费人民币380元整,到达目的地后付款,冯某某现场无法提供《道路运输证》或其它相关有效证明,涉嫌未取得巡游出租汽车经营许可,擅自从事巡游出租汽车经营活动违法行为。 思考:案例中的冯某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影响?思考扰乱社会秩序的危害性。 学生: 教师:损害他人利益,引发矛盾;破坏社会规则,败坏社会风气;损害自身形象,也会招来舆论谴责和法律制裁。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是(  ) A.采用暴力手段教育子女B.自觉维护公共环境 C.故意破坏公共设施D.遵守社会公德 2.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我们的内心信念来起作用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 ) A. 法律 B. 纪律 C. 道德 D. 规章 3. 下列行为属于违反公共交通秩序的是( ) A. 中学生小强上课时和同桌讲话 B. 中学生小明骑车上学时为了不迟到而闯红灯 C. 小亮在网上浏览低俗信息 D. 莉莉在看电影时大声喧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