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识字 8 升国旗【教材解析】本课由少先队员升旗的画面引出三个词语和一首儿歌。三个词语具有意义联系,可以连成一句话“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或“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儿歌分五行,描述了少先队员升国旗的场景,简洁、形象地让学生了解了基本的升旗礼仪。儿歌短小精悍,有叙述,有抒情,凝练地传达了国旗的美丽、升旗的庄重,充分地表达了爱国的情感。【教学目标】1.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升、国”等11个生字和国字框1个偏旁。会写“中、五”等5个字。2.正确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国旗的含义,知道升国旗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懂得要尊敬国旗,热爱国旗。3.背诵课文。【教学准备】PPT【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升、国”等11个生字和国字框1个偏旁。2.认识词语“中国、国旗、五星红旗”,正确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老师考一考你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预设:国徽。师:对,这是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请你再听听这首歌——播放《义勇军进行曲》。预设:国歌。师:这是《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这是什么?预设: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小结:我们是中国人,国徽、国歌、国旗,都是我们祖国的象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识字第8课《升国旗》。板书:升国旗二、朗读课文,识记生字(一)朗读课文,圈画生字1.请同学们自己低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请同学们在文中用“○”圈画出需要认读的生字。板书:升 国 旗 中 们 声 起 多 么 向 立3.点名朗读课文。老师和其他同学指正。4.老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齐读、男女生轮读,学习小组读。5.检查圈画生字的情况。(二)学习三个词语,识记生字1.认读词语。2.识记生字“中、国、旗”。(1)识记“中”。加一加:口+竖=中。师:“中”是独体字,扁扁的口中间一竖,好像定海神针一般。组词:中间 中国 中文 心中(2)识记“国”。组词:国家 中国 祖国师: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国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偏旁国字框:“国”字是全包围结构的字,它的偏旁是国字框。顺口溜识记:方方正正的大口框,像是筑起的四面围墙。加一加:囗+玉=国。师:你还认识哪些用国字框做偏旁的字呢?预设:“幼儿园”的“园”。(3)识记“旗”。组词:红旗 升旗 国旗 旗帜 少先队旗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国旗叫什么吗?预设:五星红旗师:五星红旗为什么是红色的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角星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地上显出光明,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4)老师指二到三名同学认读四个生字,打乱顺序读。中 国 旗(6)老师指二到三名同学认读三个词语,打乱顺序读。中国 国旗 五星红旗(7)连词成句,练习表达。师:同学们,你能用上这三个词语,说一句话吗?预设1: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预设2: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国的国旗。小结:在我们的首都北京,每天清晨太阳即将升起的时候,解放军叔叔都要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三)学习儿歌,随文识字师:每周的星期一,我们都要参加升国旗仪式,你是怎么做的呢?预设:我们学校升国旗的时候,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操场上。然后唱国歌,在国歌中,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我们立正,向国旗敬礼。师:我们热爱我们的祖国,所以升国旗的时候,同学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1.老师范读儿歌。老师领读,学生跟读。2.识记“们、声、升、起、多、么、向、立”8个生字。(1)识记“们”。结构:左右。加一加:亻+门=们组词:人们 我们 他们 你们(2)识记“声”。结构:上下。组词:声音 歌声 大声 笑声 叫声(3)识记“升”。读音:翘舌音、后鼻音。比一比识字:升——开 “升”字和“开关”的“开”字很像,区别是“升”第一笔是撇,“开”第一笔是横。猜谜识字:远看是个“开”,帽子斜着戴。(4)识记“起”。读音比一比:旗——起加一加:走+己=起组词:起来 起立 一起(5)识记“多”。比一比识字:“多”由两个“夕”组成。组词:多么 许多 很多 多少 众多(6)识记“么”。读音:读轻声组词:那么绿 多么美丽 什么(7)识记“向”。读音:三拼音节。比一比:向——同。“向”和“同”很像,“同”字去掉里面的一声,在左上角加上一撇就是“向”。组词:方向 向上 向往(四)回文朗读,巩固识字同学们,这些字你们都会认了吗?去掉拼音,读一读这首儿歌。五星红旗,我的国旗。国歌声中,升起。风,多么美丽。国旗,我立正。国旗,我。四、布置作业把词语和儿歌读给家人听。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复习认读11个生字和词语;会写“中、五”等5个生字。2.在品读中理解国旗的含义,知道升旗是一种庄重的仪式,要立正敬礼,懂得要尊重国旗,热爱国旗。3.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识字1.请同学认读词语。上升 国家 起立 起来 我们 大声向着 多么 中国 国旗 立正 五星红旗二、朗读课文,激发情感1.多种形式朗读儿歌:指名朗读、男女对读,齐声朗读等。2.学习第一句。齐读第一句。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师:五星红旗是什么样的?谁能说一说?预设:五星红旗是红色的,左上角有五颗黄色的五角星。师:你在哪里见到过我们的国旗呢?预设:校园里有国旗,天安门广场上,爸爸的单位。师:同学们观看过奥运会吗?预设:看过。师: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的时候,会升起五星红旗。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预设:我们都很骄傲,很自豪!师:五星红旗是中国的象征,它每一次升起,都让我们激动不已。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表达出自豪、激动的心情。学生自主练习,全班展示,师生共评改进。3.学习第二句。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徐徐升起。师:升国旗的时候,我们还会唱国歌。当国歌响起的时候,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预设:徐徐升起。师:“徐徐”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一个意思相近、我们常用的词吗?预设:慢慢、缓慢。师:每当国旗徐徐升起,听着雄壮的国歌声,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心情怎样?预设:激动,觉得中国很了不起。师: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让我们通过朗读传达出这种激动的心情吧。4.学习第三句。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徐徐升起。迎风飘扬,多么美丽。师:仔细观察图片,国旗升起来了,是什么样子的?预设:迎风飘扬,非常美丽。师:国旗迎风飘扬,我们中国人也是斗志昂扬、精神奋发地工作、学习、生活。鲜艳的迎风飘扬的国旗多么美丽!我们的中国多么美丽!我们中国人多么幸福!学生齐读。师:请你用“美丽”说一句话。预设1:我们的祖国非常美丽。预设2: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非常美丽。5.学习第四句、第五句。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徐徐升起。迎风飘扬,多么美丽。向着国旗,我们立正。望着国旗,我们敬礼。师:观察插图,升国旗的时候,同学们是怎么做的?预设1:升国旗时,同学们要站好,眼睛看着国旗。预设2:同学们要敬礼,唱国歌。师:立正。学生:全体起立。师:“立正”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呢?两脚跟靠拢并齐,两脚尖向外分开约60度;两腿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体正直,微向前倾;两肩要平,稍向后张;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自然微屈,拇指尖贴于食指的第二节,中指贴于裤缝;头要正,颈要直,口要闭,下颌微收,两眼向前平视。学生:做“立正”的动作。师:同学们,为什么升国旗的时候我们要“立正”“敬礼”呢?学生:立正表示尊重。师:对。升国旗时,我们“立正”,望着国旗,以此来表达心中的自豪与尊敬,表示对“国旗”的尊重;向国旗敬礼,因为我们尊敬国旗、热爱祖国!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读儿歌的第四、五句。指名学生读;男女生分读;齐读。三、整体朗读儿歌,升华情感师导:让我们怀着对国旗发自内心的尊敬、热爱之情来试着背诵全文。师生齐声背诵儿歌。四、指导书写1.指导书写“中”。(1)教学笔顺,学生书空。(2)引导观察“中”在田字格中的位置。4画。“口”要写得宽扁。竖写在竖中线上,穿过扁口,上短下长。(3)老师示范写“中”字,学生描红、临写。2.指导书写“五”。(1)教学笔顺,学生书空。(2)引导观察“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4画。注意笔顺。竖向笔画都要微微左斜,斜度基本相同。所有横向笔画之间等距。(3)老师示范写“五”字,学生描红、临写。3.指导书写“风”。(1)教学笔顺,学生书空。(2)引导观察“风”在田字格中的位置。4画。注意笔顺。竖撇不宜太长,横折斜钩弯曲自然,收笔比竖撇略低;“ ”居中,稍靠上。框形宽窄适中。(3)老师示范写“风”字,学生描红、临写。4.指导书写“立”。(1)教学笔顺,学生书空。(2)引导观察“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5画。注意笔画之间的呼应。最后一笔横要拉长。(3)老师示范写“立”字,学生描红、临写。5.指导书写“正”。(1)教学笔顺,学生书空。(2)引导观察“正”在田字格中的位置。5画。三个横向笔画之间等距。前面两个是短横,最后一笔是长横。(3)老师示范写“正”字,学生描红、临写。5.星级评价: 笔顺正确; 关键笔画位置正确; 字能写在正中间。五、拓展练习1.在田字格中工整地书写生字,把课文补充完整。国 国旗 星红旗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 ,升起。风,多 美丽。国旗,我们 。国旗,我们。2.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唱给亲朋好友听。国旗国旗美丽金星金星大地我小红云飞上天你六、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教第1句话时,我先让学生了解国旗上的五颗星分别代表什么,然后再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在教第2句话时,我通过层层提问,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升国旗画面,最后着重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通过重读“徐徐”“多么”等词语,将自豪感表达出来。不足之处:要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说说国旗是什么样子时,学生只能从颜色和形状上来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句子短小,不能充分准确表达。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