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4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掌握“帆、悬、残、归雁、洛”等易错字的写法;
2.掌握作者王湾的简单情况; 3.熟读成诵;
4.理解这首诗的意境;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5.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
2.理解这首诗的意境;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乡愁是春日飘飞的柳絮,乡愁是山林如练的晨雾;乡愁是绵绵如丝的长长的 铁轨,乡愁是落日天际的一叶孤舟;乡愁是羁旅途中扬起的灰尘,乡愁是明月下 窗口仰视的双眸。思乡是人类最美的情感,思乡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话题,自古佳 作不胜枚数。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思乡之作——《次北固山 下》。(板书题目)
二 .整体感知
【读】——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听读课文,注意体会朗读节奏; 示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 自由朗读,
3.请同学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译】——请对照注释翻译此诗,先组内交流,后班内展示。
1.投影展示诗中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
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 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 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2.翻译示例: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 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 叶白帆 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 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掠过晴空的北归鸿 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四 .合作探究
【感】 ——请再读此诗,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哪些词语表明作者出门在外
2.“青山”指哪座山 “绿水”指哪条河 3.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哪句诗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属于哪种抒情手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自由发言,教师作出点评并明确: 1.客路,行舟;
2.北固山,长江;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抒发了作者客游他乡的思乡之情,以及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怀。 直抒胸臆。
【品】——你欣赏诗中的哪个句子 请找出来试做赏析。(先独自完成,再组内 交流并选出优秀者班内展示)
示例:
1.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对偶;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 之情;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2.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赏析:“两岸阔”写出潮水上涨、江面开阔之势;“一帆悬”写出一帆 风顺、行舟平稳的情景;以“一 帆悬”的小景,衬托“两岸阔”的大景;表现了 诗人开阔的胸襟与愉快的心情。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平,阔,正,悬”: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两岸齐 平了;“正”表明风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高高悬挂;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对仗工整。
一个“阔”字,描绘出了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给人一种宽广无边的空间感; 一个“悬”字,写出了广阔的江面上孤帆行船的景象。
3.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赏析:对偶,对仗工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初春早晨的景象;“生”和 “入”两个动词用得极为生动形象,采用拟人手法,富有情趣;把“日”“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时 序变迁、新旧交替(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自然规律。
(2)是怎样表现自然理趣的:
示例一:通过描写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表现了自 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拟人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 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4.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采用设问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首联相呼应,结构严谨;为全诗 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五 .课堂小结
同学们,《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 后,让我们在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
六.巩固练习
练习一:用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出门在外的句子是
2.描写春潮上涨、春风和煦的句子是 3.蕴含哲理的句子是
4.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5.以小景衬大景,现常用来形容局势稳定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5.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下面是一组中考题,快来试试身手吧!
1.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次”有“依次”“停留”“接连”等意思,标题中的“次”指停留、停宿。
B. 首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渐退的壮观景象。
D.颈联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2.下面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客路”与“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流露出诗人羁旅漂泊之情。 B.颔联中“平”“阔”“正”“悬”四个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 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C.颈联用“生”“入”二字将“日”与“春”拟人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自然 的理趣。
D.尾联呼应首联,写诗人希望从大雁那里得到友人的消息,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诗人借 的典故,表达 的感情。
4.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次”是停宿的意思。诗人于春夏之交,泊船北固山下。 B. 开头两句中,“客路”“行舟”二词,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C. 三 、四两句写所见景色,江水与两岸齐平,风正帆悬,意境开阔。 D. 最后两句,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引起读者对诗人情感的关注。
6. 默写古诗时,“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雁” 常被误写成“燕”。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解释为什么要写作’雁’。
(2分)
知识卡片 《汉书 ·苏武传》记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 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后以“雁足”或“雁”为书信的代称。
参考答案:
1.C( “平野开阔、春潮渐退”应为“江面开阔、春潮渐涨”)
2.D (尾联写诗人将家书寄托给大雁,希望大雁能为家人传递消息) 3.鸿雁传书,思念故乡。
4.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 两岸才里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诗句对偶精准,意境开阔,情绪 饱满。
5.A(“春夏之交”应为“冬春之交”)
6.古人曾在雁足上系书信传递,后来“雁”成为书信的代称,“归雁洛阳边”这 句诗的意思是希望返回的大雁代我捎去家信,在诗中作者借北归的大雁表达思乡 之情,所以此处应写作“雁”。
八 .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