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1.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结合教材相关地图,了解古代不同文明形成时间和地域分布状况;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认识文 明产生的原因和历史必然性;通过对古代文明特点的了解,辩证认识文明的共性 和差异性;【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总结古代文明的主要表现和阶段特征;归纳“轴心时代” 各文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正确认识古代文明多元的特点;【历史解释】理解人类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内涵;正确认识私有制、阶级、 文字与国家产生、文明发展的关系;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形成影响 【家国情怀】了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地区之一的史 实,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感悟中华民族率先迈人人类文 明时代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分析:教学重点:古代主要文明政治制度及文化成就;教学难点: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两幅图大约绘制于5000—6000年前,左图的人 们在放牧,右图的人们在收割。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反映了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那么,人类文明是怎么产生的呢 文明的早期发展又有何表现和特点呢 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地走进今天的学习。世界史分期:上古史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中古史 封建社会近代史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西罗马帝国灭亡 (476年) 新航路的开辟 (1500年左右) 十月革命 (1917年)一 、人类文明的产生 (一)文明的含义: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 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 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的文明都 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的性质 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进入到更高层次。关于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不 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依据材料可以分析出,文明包含以下要素:国家、文字、 制度、阶级、建筑等等。(二)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农业革命)。 1.时间:大约1万年前,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2.表现:地 区 农 业 高 牧 业西 亚 最 早 培 植 出 大 麦 、 小 麦 和 豆 类 作 物 驯 川 养 羊 、 猪 和 牛 等 动 物南 亚 芋 头中 国 水 稻 、 菜中 南 关 洲 玉 米 、 南 瓜3.影响:早期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1)第一次分工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影响: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了部 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2)第二次分工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影响:这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3)第三次分工分工: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影响:它促进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开始积累了商业资本,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四)过程: 农业与畜 牧业产生 劳动生产 率提高与 社会分工定居生活口早期城市二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剩余产品)私有制 阶级 国家 文字文明(一)文明区域: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黄河长江流域、欧洲环爱琴海地区。问题思考: 据图结合所学,指出不同类型文明的主要特征。(不列约前2元前3500年明南约公元前3州元前4千年化文塘区元前3千年代文汇区元前2千年代文捷区亚两河流成元前3500年的1千年代至公元5世妃文明区妈)(二)主要特征:1.统一性:(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2)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多临近大河流域,发展农业,地区性大国,君主 专制的政治统治;(3)以大河文明为主,古希腊文明属海洋文明,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城邦民主政治。 2.多元性: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基本独立发展,明显的多元特点。(三)多元的表现:1.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1)地理环境: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 的水源。(2)发展历程公元前3500年产生最初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 城市国家——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控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3)成果政治制度君主专制①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② 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法律:汉谟拉比法典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概括出《汉谟拉比法典》的目的、特点、地位。材料第6条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 处死刑。第23条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形式说明自己的损失, 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第196、197条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 的手足,还折其手足。第203、205条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 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结语怨声载道的统治,寿命不会长,将出现连年饥荒、 一片黑暗、突然死 亡……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换,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 忘……他的幽魂[在地狱里]喝不到水。 ——《汉谟拉比法典》提示:目的:宜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特点:维护私有财产 明显的阶级歧视 施行同态复仇法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4)文化成就: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②《吉尔伽美什》是最早的史诗,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③洪水和方舟传说;④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⑤最早使用战车作战的文明(军事成就) 2.北非尼罗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1)地理环境:东北非的埃及同样地处于干旱地区,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发展的 生产。尼罗河提供了联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2)兴起过程:①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②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3)成果 政治制度:①建 立 :公园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统一实现后建立。②君主制:法老(国王)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 最重要的权力。③中央和地方: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物。文化:①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②象形文字③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④金字塔:建筑和数学方面达到较高水平。⑤ 莎 (suō) 草纸是古埃及主要是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问题探究: 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 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教材的思考点)材料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北部大雨常引 起特大洪水。河水泛滥的时间和洪水量不可预见。对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外族人 入侵的威胁,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 各种潜在的冲突。埃及文明之所以颇为稳固且延续很长时间,主要得益于其地理环境。尼罗河 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自然 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与两河流域不同)尼罗河 是一条温和的、可预测的大河,埃及人把洪水之神看做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一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提示:(1)两河流域:①依靠境内河流发展农业,早期的国家因征战逐步被统一,也频遭外族入侵、政 权更迭频繁;②因河流泛滥时间不定,所以有洪水和方舟传说及出现与大洪水斗争的文学作品③充满不安感,重视法律。(2)埃及:①是尼罗河的赠礼,埃及的历法根据尼罗河的涨落规律制定;②使用的书写材料的原料来自尼罗河中的植物;③尼罗河提供通道有助于埃及的统一;④生活较惬意,重来世。3.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1)地理环境:①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 发展。②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生产工具的进步,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2)发展历程:①公元前3千纪,古印度文明兴起②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3)成果政治统治:种姓制度 1.主要内容:婆罗门 雅 利 安人 祭司贵族 祭祀和宗教刹帝利 世俗贵族 战争和行政吠舍 一般平民 农牧工商业首陀罗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仆役奴婢2.特点:①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种姓世袭;②职业世代相传;③实行种姓内婚制;④不同 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3.实质: 4.影响:(1)积极:①有利于维护统冶,维持社会安定;②印度社会发展、文化、心理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2)消极:①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限制社会的阶层流动,延缓了社会发展 的进程;②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印度的统一与团结。(5)文明成就:①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A.根本原因:种姓制度的长期压迫,引起人们的不满,社会矛盾激化。B.主张: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众生平等,抨击种姓制度高下分明的等级体系;C.作用:赢得了大批信众,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②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③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④数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4.南欧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海洋文明的典范)(1)地理环境:①多山地,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②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2)文明进程:①公元前2千纪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诞生;②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发展起来。(3)政治统治:①城邦制度:A.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B.典型城邦:斯巴达(寡头制)雅典(民主制) 历史解释: 城邦与公民(1)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一些村落。是一种国家形态。特征:小国寡民、独 立自主、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2)公民与条件:①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纯属本邦血统);②拥有一定财产;③能自备武装服兵 役;④成年男子。公民身份最主要的标志是他们享有政治权利。②雅典民主政治: A.形成原因和条件:a.地理:多山少平原,交通不便,形成众多的城邦。b.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培养了希腊人自由、进取、平等的民主精神;c.政治: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直接)思想:平等互利的观念,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d.外部:东西方文化交流。B.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C.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仅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问题探究: 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 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我们雅典人自已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 当的讨论。——伯利克里《在降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 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 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使用强权或骗术的人, 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提示:(1)进步性:利于发挥公民创造力,增强公民认同感;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 使雅典取得了灿烂的精神文化成就;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2)局限性:范围:是奴隶制下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奴隶、外邦人、妇女、儿童被排除在外,性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原始直接民主,只适用小国寡民;方式:轮番而冶和抽签形式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成为政治腐败、社会 动乱的根源。(4)文化成就: 文学:①神话、悲剧、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②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 源泉。③戏剧是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悲剧和喜剧是杰出代表。 历史:①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被认为是“史学之父”;②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综合归纳:人类文明的产生 前提:农耕畜牧的产生(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标志: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区 域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实行制度 文化成就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 里斯河提供了充足 的水源 君主专制制度 《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 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 60进位制、战车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 通提供便利 完善的官僚系统 法老至上的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 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建筑和数学、莎草纸印度河和 恒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诞生于印度河流域; 恒河流域逐步开发, 成为中心舞台。 种姓制度 佛教;史诗; 天文、历法、数学、 医学成就巴尔干半岛 南部和爱琴 海地区 古希腊文明 多山少平原,陆上 交通不便,不利于 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城邦制度 世界文学瑰宝 希罗多德、修昔底德,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着重讲述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及其原因,各文明在发展过程中 所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及其特点,重点分析形成不同特点的时空条件,由此认识到 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不同班级历史基础存在差异,部分班级并不能自主总结 出相关结论,部分材料解读存在难度,令学生存在理解不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