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二、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史料,了解中古时期西欧王权与教权的概况以及城市自治的原因、斗争方式、影响, 初步掌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方法。通过了解中古时期西欧在 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显示的新时代特色,形成对欧洲“中世纪”的辩证理性认识。[时空观念]通过地图和时间轴,对中世纪西欧面貌有整体认知,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运用教材相关图片等史料,了解王权强化、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中世纪基督教的强大经济与精神力量的重要影响。[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观察图片理解封君封臣制的产生原因以及特 点。通过填写表格、分析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异同。通过分析材料、高考真题训练,多视角 理解欧洲“中世纪”。[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古时期欧洲的学习,感悟中世纪欧洲区域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形成正确的历 史价值观,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怀。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古西欧文明的基本特征;城市的兴起与王权的加强。2.教学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中古西欧文明的新变化四、教法学法1. 教 法 :正面讲授、史料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2.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研读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什么是“中世纪” 这个概念直到启蒙运动时才使用,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 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 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 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朱迪斯 ·M · 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通过两则中世纪的概念解析,引出《中古时期的欧洲》。【自主学习】1、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背景以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中古中后期,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3、拜占庭和俄罗斯的发展历程如何 【讲授新课】本课分为三大部分:(一)西欧封建社会——黑暗时代(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文化——孕育曙光(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一)西欧封建社会——黑暗时代师:展示罗马帝国分裂的图片及日耳曼人入侵西欧的史料。生:回答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背景以及基本特征。1、形成背景(1)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2)公元476年,在日耳曼人打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3)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人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2、基本特征(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2)经济:庄园和农奴制(3)思想:基督教占统治地位师:根据教材与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材料一: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中古西欧谚语材料二:(帝王效忠和提供军队大封建主效忠和服兵役小封建主服劳役和耕种农民帝王给予土地和保护大封建主给予土地和保护小封建主提供农耕土地农民◎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生:(1)条件: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2)内容:封君:授予土地者;封臣:领取土地者。(3)特点:①以土地为纽带②是双向权利义务的关系③层层分封,具有严格的等级性④具有契约关系,层级间相对独立(4)评价 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最高统治者,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②封 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探究一:封君封臣制度和西周分封制,有怎样的异同点 师:展示关于封君封臣制度与分封制的两幅图以及两则史料让学生展开讨论两者的异同点。(亲给予土地和保护天封建主给予土地小封建主提供农耕土地农民效忠和湿供军大效患和服兵股小封建主服劳役和肼种农民0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 (天学诸侯卿大士育真平民)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中古西欧谚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诗经》生:异 西欧: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来维系,不可越级统冶西周:以血缘为纽带,靠宗法制来维系,天下共主同 目的:维护统治内容:有条件地分封土地,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结果:前期加强地方统治,后期造成地方割据 学生依据材料加深对封君封臣制以及西欧社会的认识。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思考:庄园中,领主自营地、农民份地有何区别 土地类型 经营管理者 权利及义务领主自营地 领主 ①提供农民土地;②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 ③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农民份地 自由农份地 ①交纳地租,服劳役;②法律上自由农奴 ①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②交纳地租,自备工具服劳役;③法律 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探究二:结合教材以及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分析庄园制度的特点如何 其性质是什么 师:展示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庄园制度的特点如何 其性质是什么 材料—:材料二: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秩序。生:特点:A. 经济:自给自足、封闭独立 B.政治: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性质:庄园是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政治单位。(三)思想文化:基督教占统治地位师:展示基督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场景图,教堂星罗棋布,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一个 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出生后首先在神父的 主持接变洗礼结婚时在教堂由神父 主持婚礼临终由教父主持涂香油仪式, 以求灵魂能够升入天堂死后葬礼在教堂举行, 遗体被葬在教堂附属生:1、地位: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表现经济 西欧最大封建主,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并向教徒征收十一税。政治 教权高于王权,罗马教皇有权废立国王,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 员的教阶等级制度。思想 垄断教育,禁绝“异端”思想,控制着人们精神生活,束缚人性。师总结中古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 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文化—孕育曙光 思考:中古中后期,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生 :政治:世俗王权得到加强 经济:城市自治运动文化:大学兴起,思想解放1、政治:世俗王权强化 师:展示西欧王权斗争图生:讲述西欧王权与教权斗争事实,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 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 到强化。2、经济:城市自治运动探究三:以法国琅城为例并结合教材,分析中世纪城市发动自治运动的原因 采取了何种方法 最终影 响如何 师:展示四段材料琅城是法国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琅城是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高德理非 常贪得无厌。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 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琅城 居民闻讯十分愤怒,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1128年路易六 世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同意琅城建立公社,实行自治。生:原因1:(经济发展)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原因2:(领主剥削)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方法: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 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摘编自《世界中古史》----------------------------中世纪大学最早出现在交通便利、商业贸易比较发达、拥有自治权利和人身自由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一系列的物质基础。-------------------------------------------——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第240页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 级开始参与政治。——摘编自《世界中古史》生:影响,经济: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政治:促进了王权的强化与国王的统—事业;推动了议会和民主进程的发展 思想:大学兴起,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一)拜占庭(395-1453)师:展示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生:1.建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2.统治:(1)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2)军事: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3)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3.衰亡:(1)原因:①连年征战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②游牧部落的冲击,帝国陷入混乱(2)灭亡: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二)俄罗斯(9—17世纪末)师:展示基辅罗斯和俄罗斯帝国的扩张的两幅图,让学生讲述俄罗斯扩展过程生:9世纪——基辅罗斯13世纪上——被金帐汗国征服16世纪初——建立统一国家(莫斯科公国) 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沙皇17世纪末——地跨两洲的庞大帝国【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到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在政治上呈现出分裂割据的特征,东欧 则呈现出强大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西欧出现了诸多新变化,孕育了未 来资本主义制度的诸多因素,并且由于未形成东欧那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向近代社会转型较为顺利, 而东欧在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显得迟滞了许多。所以同学们要认识到欧洲区域文明多元并存的面貌。【板书设计】(东欧)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割据→王权强化,议会兴起西欧经济:庄园经济和农奴制→城市兴起,市民自治思想:神权至上,束缚人性→大学兴起,思想解放近代资本主义)拜占庭俄罗斯 东欧继续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达标训练】1.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 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 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 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 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答案】C2、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 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 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答案】C3、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 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 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答案】D【作业布置】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时作业。【教学反思】初中时期同学们对此课内容中的城市、封君封臣制度、《查士丁尼法典》有较多接触和了解,讲解 起来比较轻松,重点要讲解的是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深层原因;城市、王权、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拜占 庭和俄罗斯帝国的发展等内容,注意课后练习。新教材本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时间跨度一千年,地域涉及 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内容涉及中古欧洲整个封建社会的状况。在内容整合、重难点的突出和突破, 还需要继续研究如何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深感在教学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