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阅读 9 乌鸦喝水【教材解析】这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课文以“乌鸦喝水”为线索,围绕“乌鸦急着喝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描写了一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鸟鸦。说明了做任向事情都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获得成功。【教学目标】1.认识“喝、只”等11个生字和“着”1个多音字,认识走之旁一个偏旁。会写“只、个”等5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并能说出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着水的。3.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并能说出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着水的。【教学难点】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教学准备】1.PPT。2.生字词语卡片、《乌鸦喝水》故事插图。3.装了小半瓶水的小口透明塑料瓶、若干小石子。【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喝、只”等11个生字和“着”1个多音字,认识走之旁一个偏旁。会写“只、个”2个字。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这个故事。3.读懂第1自然段内容,知道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猜谜语:浑身黑又亮,嘎嘎叫得响,不管冷和热,走路扇翅膀。(打一鸟类)预设:乌鸦2.教师出示乌鸦的图片。引导:瞧,这儿有一只小鸟,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预设:乌鸦。3.引出课题。教师引导:乌鸦这只小鸟浑身都长满了乌黑的羽毛。乌鸦虽然长得不好看,叫声也不好听,但却十分聪明。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认识一下这只乌鸦吧。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乌鸦喝水》。(板书:乌鸦喝水)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第一遍自读:自己读一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给自然段标上序号。2.点名一位学生读一遍课文。师生共同指正。(1)注意学生翘舌音“处、找、石、出”、前鼻音“进”和后鼻音“旁、放”的读音,相机指导、正音。(2)注意引导学生读准“一、子”的不同读音。①“一”的变调。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乌鸦把小石子颗颗地放进瓶子里。②“子”的读音。瓶 小石(3)带领学生读好长句。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先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长句子中哪些地方有停顿,教师再分句带读,然后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3.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4.引导:课题是“乌鸦喝水”,读一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词是带有“喝”的词语,把它画下来,读一读。预设:“找水喝”——“喝不着”——“喝着水”三、再读课文,认读生字。1.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在文中圈画出下面这些生字。2.检查圈画情况。3.老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学生轮读、齐读、开火车读。4.去掉拼音,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喝 只 处 找 着 许 石 出 法 放 进 高5.“着”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zháo。着:(zháo) 睡着 找着(zhe) 听着 看着(zhāo) 着数 高着儿(zhuó) 着陆 穿着◎弟弟看着(zhe)书,在沙发上睡着(zháo)了。◎爸爸下棋有高着(zhāo)儿。◎飞机在机场安全着(zhuó)陆了。6.下面,让我们把生字送回课文中,自由读一读,看谁能把课文读的更通顺,更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回读。四、学习第1自然段1.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预设:4句话。2.学习第1句话。朗读第一句话,结合你的日常体会说一说:乌鸦口渴了,它当时有什么感觉?预设:好渴啊,真想找水喝。提问:“处”字你还在哪里见过?预设:学校教务处、保卫处、有客来访登记处。点拨:“处”表示地方,“到处”就是好多地方。教师引导:“到处”找水喝的乌鸦会去哪些地方?预设1:它会飞到森林里找水喝。预设2:它会飞到田野里找水喝。教师点拨:“到处”说明乌鸦飞过很多很多地方去找水喝。自由读第1句话:“到处”一词,语速稍慢,体现出乌鸦四处找水的辛苦。3.学习第2—4句话。(1)乌鸦找到水后又遇到了什么困难?预设1:瓶子里水不多。预设2:瓶口又小。(2)课件出示几个不同瓶口和水量的瓶子,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一找:乌鸦找到的是哪个瓶子?提示:水不多,口小的瓶子。4.多种形式朗读第1自然段。(1)教师范读,提示朗读重点。①“喝不着水”读得急促、快速,突出乌鸦想喝又喝不着水时的焦急心情。②“怎么办呢?”是乌鸦的自问,它发现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这是它失望、着急心情的体现。“办”字重读,“呢”的尾音短促。(2)体会心情指名读。着急——高兴——失望——疑问。(3)开火车读。五、指导书写生字“只、个”。(1)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只”的笔顺。(2)老师边示范边讲解写法:上下两部分以横中线为界,上窄下宽。“口”的大小要适中。撇与点要对称。(3)启发学生自己看田字格字帖,找准每一笔的位置。(4)教师范写。(5)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自己练习写两遍“只”字。(6)教师巡视指导。(7)投影展示,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1)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个”的笔顺。(2)老师边示范边讲解写法:撇、捺左右舒展,收笔大致在一条水平线上;竖画居中,直而正。(3)启发学生自己看田字格字帖,找准每一笔的位置。(4)教师范写。(5)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自己练习写两遍“个”字。(6)教师巡视指导。(7)投影展示,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多、石、出”等3个字。2.能说出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着水的。3.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乌鸦喝水》这一课,上一节课的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你还记得乌鸦遇到了什么困难吗?指名回答。预设:水不多;瓶口小。这只聪明的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让我们赶快到课文里去寻找答案吧。二、学习第2、3自然段1.学习第2自然段。(1)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瓶子里的水很少,乌鸦看见什么想到了办法?预设: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教师启发:哇,这么神奇呀?它看到小石子就想出办法啦……你知道它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吗?预设1:它发现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它想能不能用小石子喝着水。预设2:它一定想到了原来见到过石头放到水里,水面就升高的事,就想试一试。预设3:它特别聪明,爱观察。(2)自由练读第2自然段。2.学习第3自然段。(1)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读读第3自然段,在课本上画出来。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2)互动交流,朗读指导。教师引导: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预设:因为乌鸦往瓶子里放进了小石子。教师再问:是啊,着急的乌鸦非常想喝到水,但同学们发现乌鸦是怎样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的?预设:一颗一颗。教师启发:从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预设1:小石子非常多,瓶口非常细小。预设2:小乌鸦虽然着急喝水,但它做事很认真、有耐心。教师过渡:“一颗一颗”,小乌鸦可真有耐心,让我们读读这句话吧。(3)做做小实验。①教师通过一颗一颗往瓶子里放石子,水面渐渐升高以及一下子放进去很多石子水面立即升高作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一颗一颗”是渐渐升高,“渐渐”是慢慢的意思。教师引导:两个“一颗”中间的停顿可以略重一些,表明乌鸦很有耐心。“渐渐升高”要一字一顿地读,读出水一点一点升高的过程。谁再来试试读一读。②用上“渐渐”仿说句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预设1:太阳渐渐升高。预设2:孩子渐渐长大。3.根据下面的表格,说一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主人公工具方法现象结果预设:主人公 乌鸦工具 小石子方法 往瓶子里一颗一颗放小石子。现象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结果 乌鸦喝着水了。4.开动脑筋:你有什么其他好办法帮乌鸦喝到水吗?预设1:可以给乌鸦一根吸管,让乌鸦用吸管喝到瓶子里的水。预设2:可以让其他动物朋友帮忙,把瓶子给推倒,这样乌鸦就能喝到瓶子里的水了。5.体会心情读一读。焦急——开心、喜出望外——郁闷——喜悦6.体会道理。教师引导: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预设1:小乌鸦可真聪明呀!预设2:我以后也要像乌鸦学习,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预设3:我以后会像乌鸦一样遇到困难,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教师小结:同学们,希望大家以后遇事不慌张,仔细观察、勤动脑、认真思考。三、指导书写生字“石、出、见”1.学习“多”字的书写。(1)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多”的笔顺。(2)教师示范“多”的书写。提示:上窄下宽,撇画平行(3)学生描红,练习书写。(4)投影展示,师生评议。2.学习“石”字的书写。(1)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石”的笔顺。(2)教师示范“石”的书写。提示:第一笔横不要过长。撇要舒展,从竖中线起笔。“口”在横中线下,要写得略扁。(3)学生描红,练习书写。(4)投影展示,师生评议。3.学习“出”字的书写。(1)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出”的笔顺。(2)教师示范“出”的书写。提示:左右对称。笔顺依次是竖折、竖、竖、竖折、竖。第一笔竖折的横写在横中线上,中间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3)学生描红,练习书写。(4)投影展示,师生评议。四、作业布置,拓展延伸。1.熟读课文。2.听一听、唱一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五、板书设计找不到水——焦急乌鸦喝水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发现水——惊喜喝不着水——着急喝到水——高兴六、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学完“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后,学生明白了乌鸦能喝着水在于它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另外提出拓展问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帮乌鸦想想办法”,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说出了自己的见解:“用吸管吸”“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打破瓶子的上部,就能喝到水了”,学生们的办法各有不同,富有创新意识。学习本文时,我不仅与学生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只乌鸦的机灵聪慧,更感受到了学生们的智慧。不足之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指导朗读不到位;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指导学生书写的部分比较匆忙,不够细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