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结合教材以及历史地图 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亚非拉民主 运动的时间脉络; 2.史料实证:找到相关图片和史料论亚非拉民主运动产生的背景和传 播的过程; 3.历史解释:民主革命、非暴力不合作、埃及华夫脱运动、卡德纳斯 改 革 ; 4.唯物史观:理解亚非拉民主运动的背景,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造 者 ; 5.家国情怀:通过亚非拉民主运动的斗争,了解甘地、扎格鲁尔、卡 德纳斯领导民族民主运动的事例,体会民族英雄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的家国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及其世界影响。 难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的特 点及其对国际秩序变化的影响。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圣雄甘地被刺杀一幕》视频导入。上课过程【历史解释】 【民族革命】:反抗异族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其主要革命对象是外国的侵略势力。 (针对帝国主义) 【民主革命】:反抗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运动,其主要革命对象是本国的封建势力。 (针对本国封建势力) 【民族民主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 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运动。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 材料1:今后,那些[海外]国家的土著也许会越来越强大,欧洲的当地人也许会越来越较 弱,国此,世界各地居民的雾气和力量也许会达到相等的程度。雾气和力量的相等引起相互 间的惧怕,从而能使独立国家国惧怕而放弃他们的不公正行为,使他们的不公正行为变成对 相互叔利的某种尊重。——亚当 ·斯容(1723—1790) 材料2: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法国被德军占领 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沙皇能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 了。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图境。 材料3:英国为了战事的需要,向埃及订赀,从而促进了纺织、制糖、酒精、制革、榨 油 等轻工业的发展。埃及的资本家随之加快了经营商业、参加外国股份公司及土地买卖 和集中资本的过程。 材料4:1919年初,梁启超到欧洲游历,此时的欧洲一片战后的荒凉景象,贫富分化和劳资 矛盾尖锐。他描述到“全社会的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西方文明已经 破产”。——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材料5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字宙观 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本国工人运动相结 合,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非拉地区的一些国家产生了共产主义小组和共产党。 —王春良《世界现代丈》 ①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为民族民主运动提供了契机。 ②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加强掠夺、战后重新瓜分殖民地使民族矛 盾更加激化。 ③一战期间宗主国经济控制的放松,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使民族民主运动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一步壮大。 ④受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及苏联政府对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支持 ⑤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宗主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转嫁危机,加剧了民族矛盾。 2、东亚 ①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②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中,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收回汉口、九江英 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③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3、东南亚 (1)印度尼西亚 1920年,印尼共产党成立。 ①第一阶段: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遭 荷兰殖民当局残酷镇压,印尼共产党转入地下。1926年11月,雅加达郊区的农民首先起事, 分三路攻入市区,占领电话局、警察局和监狱,与荷兰军警浴血奋战两昼夜。起义迅速席卷 到万隆等地。1927年苏门答腊起义,起义队伍同荷兰军警展开激战,逮捕和惩办了殖民官 吏,荷兰殖民者血腥镇压起义者。先后逮捕13000多人,其中4500人被杀害或判刑,起义 失败。这次起义是印尼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民族大起义,它教育和锻炼了广大群众,进一步 唤起了印尼民族的觉醒。同时,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荷兰殖民者,震撼了荷兰在印尼殖民统治 的根基。 ②第二阶段: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 策,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苏加诺采用民族主义反对殖民者。思想主旨 是为了摧毁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实现印度尼西亚的独立自由,用民族主义团结伊斯兰教和 马克思主义。苏加诺的思想围绕着建立统一的印度尼西亚民族国家这个主轴发展,核心是印 度尼西亚团结和亚非团结。 领导者:从无产阶级变为民族资产阶级; 斗争方式:从武装起义到采取不合作政策。 (2)越南 早期越南反侵略斗争的主流是农民游击运动。从法国侵入越南后,南、中、北各圻的广大农 民就开始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其中规模最大、坚持最久的是黄花探领导的安世地区农民游击 运动(1887-1913年)。 4、西亚 19世纪,奥斯曼帝国衰落,作为世界两大主要殖民强国,英法不断向中东渗透,叙利亚是 两国渗透的一个重点。英法在叙利亚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还和当地的一些部落保持着密切 的联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加入同盟国的一方。在德国的支持下,1915 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围攻了英国控制的埃及和亚丁保护地(今也门南部),很多部落和国 家也都向英国发起挑战,驱逐英国人的势力,整个中东掀起反英高潮。 英国人为扭转不利局面,大力扶植亲英的阿拉伯势力,其中包括在中东拥有巨大影响的哈希 姆家族。英国人允诺战后扶植哈希姆家族建立一个以大马士革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国 家。在英国的支持下,哈希姆家族领导阿拉伯人进行了大起义。由于阿拉伯人起义,土耳其 人不得不回来对付阿拉伯叛军。英国人趁机发动攻势,扭转了战争的被动。英国军队和法国 军队在阿拉伯人的帮助下,击败了土耳其,占领了土耳其本土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5、南亚:印度 1600年英国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开始侵入印度;1849年英国占领印度全境,逐步沦为英国 殖民地;一战期间,印度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一战后,英国政府不允许印度自治,颁 布《罗拉特法》 (1)领导者:甘地 (2)指导思想:非暴力不合作 他(甘地)认为“真理是种”,是“博蒙”的化身,人的"蒙”必须符合“种”的“博蒙”, 不仅要蒙自已、蒙别人、蒙人类、蒙生物,而且还要蒙敌人。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人们可 以通过蒙,通过耐心、普良、自苦和自我牺牲来感化敌人… 认为印度要获得自治,也必须 用“非暴力”的方式同英国作斗争。 哲学宗教观念:爱(核心)、真理和非暴力。 政治思想: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 经济思想:限制大工业发展,发展乡村工业、提倡手工纺织 运动手段:非暴力和不合作。社会思想:以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团结、消灭贱民制度、实行平等和谐的社会。 【合作探究】为什么采用非暴力与不合作两种手段 印度复杂的国情:种族、宗教信仰、种姓制度、殖民历史、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制。 (3)进程 第一阶段(1920~1922年, 一战后) 提倡“手纺车运动” 手段: ①“文明不服从”:号召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 ②“土布运动”恢复手工纺织,不买英国布; ③抗税。 结果:发生暴力事件,甘地停止运动 白衣帽一时成为民族服装;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抵制了英国经济侵略 第二阶段(1930~1934年,经济危机)文明不服从运动 背景:经济危机爆发后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营法 手段:“食盐进军”。甘地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 政治犯等要求。 结果:引发了印度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 第三阶段(1940~1942年,二战)退出印度运动 背景:经济危机爆发后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营法 手段:发动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结果:引发了印度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 (4)特点:和平、合法;动员广大群众;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斗争持续时间长 (5)评价 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殖民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败因: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进步性: ①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与解放; ②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经济侵略,有利于印度民族经济发展; ③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④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⑤创立了一条反对殖民地统治的独特道路,成为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续: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即《蒙巴顿方案》印巴分 治,印度被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50年印度建国,尼赫鲁成为首位总理 。 局限性: ①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等,反映 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②抵制西方物质文明,体现了运动的局限性。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 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但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 意识已经觉醒。 2非洲独立运动特点展程度较低且不平衡②以民族独立为 主要诉求③出现反法西斯的斗争 3、埃及抗英斗争 (1)参与者: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 领导的埃及民族独立运动 (2)第一阶段:(领导埃及独立) ①组织领导: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扎格鲁尔: ②斗争方式: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街垒战 等 ; ③斗争结果:英国承认埃及独立,保留驻军、领事裁判权、控制苏伊士运河等; (3)第二阶段:(埃及立宪) 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923年颁布宪法; (4)第三阶段:(护宪运动) 扎格鲁尔又领导华夫脱党进行了12年的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4、摩洛哥里夫反抗西、法殖民军的斗争 (1)领导者:酋长克里姆 (2)方式: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国。 (3)结果: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5、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①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 ②1936年5月,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意大利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 ③1941年,在盟军的帮助下,恢复国家独立。 性质: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是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1、背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时期。 【 合 作探究】分析拉丁美洲各国在独立100多年后,为什么还要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西 哥 卡 他 萨 改 革 智利 左据及其他社会阶 (地酒抗美斗争合政府,反法西期“人民的良心)加拉点 是成立民族阵线联 美渊白由的标古" H根迁 共产党填导工人举行反对 外国资本的罢工,甚至筑 起物空与验察战斗 外因:美国等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拉美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将拉美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内因:政治上军事独裁(考迪罗体制)、经济上大地产制。 2、阿根廷工人的罢工 (1)概述: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甚至筑起街垒与警 察战斗。 3、智利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1)概述:智利的左派力量团结社会各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上台。 4、1926—1933年,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 (1)背景:1821年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获独立,后英美势力进入,到20世纪20年代,实 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1926年爆发内战,美国海军陆战队进驻,先支持保守党(迪亚 斯),后由于保守党不得民心,转而支持自由党人的立宪政府。自由党首领蒙卡达签订了关 于交出武器、以换取美国承认的协议,起义将军桑地诺因此与其分道扬镳。 (2)目标:反对美国的侵略和占领,维护尼加拉瓜的独立和主权。 (3)方式:武装斗争 (4)经过: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与美国扶植的 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5)结果:1933年美军撤出,1934年桑地诺遭当局刺杀。 5、墨西哥卡德萨斯改革 (1)背景: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颁布资产阶级宪法。 (2)内容: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 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 化之路。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 4 ) 影 响 : ①自上而下地民主化,为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②沉重打击了封建大地产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完成了民族经济体系的独立,引领 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四)亚非拉民主运动高涨的意义 1、亚非拉民主运动高涨的意义 ①对亚非拉:为亚非拉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对世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冲击了一战后的国际秩 序(凡一华体系),对新的国际秩序产生影响 【 合作探究】这一时期亚非拉民主运动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 主运动的特点 历史任务:都曾是殖民地半殖民国家,面临反帝反封任务(1)地区的普遍性:涉及地区广,国家多 (2)发展的不平衡性:亚洲反殖民运动的高潮;非洲-独立意识的大觉醒;美洲-革命与改 革的并存 (3)斗争目标的明确性:独立-反帝国主义;民主-反封建主义 (4)领导阶层的多样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爱国封建贵族、部落酋长等 (6)参与者的广泛性:工人;农民;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各阶层联合形成大规模全民性 斗争 六、自主小结: 七、板书设计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东亚:中国 (南亚:印度非暴力不合作(含义、过程、评价))运动的新高潮西 (亚洲民族民主东南)亚 (亚)::伊 (印)拉 (尼)克、、叙 (越)利 (南)亚、黎巴嫩 —共性中的特性 非洲独立意识塞 (非):俄比 (华)亚 (夫)脱(胜 (党)利(未)安全成功) 进步中的不平衡性 的觉醒 北非:摩洛哥(失败) 拉丁美洲的民 墨西哥民主改革(措施) 改 (族)革 (民)主革命与尼加拉瓜桑地诺游击队 ——抗争中的持续性教学度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