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课题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找到相关图片和史料论证美苏冷战、德国分裂等史实; 2.史料实证:找到相关图片和史料论证殖民者对亚非拉进行殖民地或 者半殖民地的统治; 3.历史解释: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 4.唯物史观: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体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 ; 5.家国情怀:通过对美苏冷战的评价,客观全面地认识其对国际关系 格局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的 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滩点 重点: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与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难点: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柏林墙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视频导入。
上课过程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间】,以美苏【对手】两个 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表现】。 冷战”的手段包括:全方面的冷对峙状态 ①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制裁。②政治:颠覆其他国家政府。 ③外交:外交封锁、对抗。④军事: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组建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 发动代理人战争。⑤文化:文化入侵,相互攻击对方不懂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 2、背景 【合作探究】依据教材,结合图片,归纳总结出冷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吾国国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贵 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 种贵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编,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文政 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女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 材料二:波兰问题对于能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国为苏维埃囤家 --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园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 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 ·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 “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 突的主张。同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 ·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 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业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道往世 界薪权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事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事。 ——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历史纵横】P110 ①根本原因:美苏双方国家战略(国家利益)冲突加剧:美国全球扩张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 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根本原因) ②内部【现实】原因: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 剧膨胀,将苏联视为称霸的障碍。苏联极力扩展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 盾。 ③外部【直接】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双方战时同盟的基础消失。铁幕演说 对“冷战”的兴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美苏冷战进程 (1)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2)政治:美国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政治:苏联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合作探究2】材料中“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 “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 指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和影响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或中挑选一种,一种是 “自由国家”,-一种是“极叔政权”。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
渗入。……极叔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事斗之劣土中薹延及生长, ……重大贵任落到我 们头上。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 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已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自由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少 数武装分子:共产主义武装; 外来压力:苏联;实质:反对 共产主义,称霸世界;影响: 标志美苏冷战开始 (3)美国经济:1947年马歇尔 计划(欧洲复兴计划);苏联经 济:1949年1月,苏联与东欧各 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 了以苏联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 济体系。 【合作探究3】马歇尔计划的目 的是什么 归纳总结: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19 55年 领域国家措施时间影响政治美国杜兽门主度1947.3美国对苏朕发动冷战的标志苏联共产党和工人1947.9 情报局宣布世界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 敌对与斗争的阵营经济美国鸟带尔计1947.7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巩因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苏联经 互 会1949.1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平事美国1949.4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形成全面冷战对持,两极 格局正式形成苏联“ 华约1955.5地缘 动治美国 书联第一次柏林危 机1948.6直接导致德意古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杜鲁门主义是马 歌尔计划的指导思想杜鲁门主义和 马歇尔计划的 不同和关系3)杜鲁门主义是公开的、 赤裸的反共反苏2)马歌尔计划是杜 鲁门主义的经济拓展4)马歇尔计划则是更隐 蔽、更精巧的侵略
目的:复兴欧洲经济,加强美国对西欧控制,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实现称霸世界战略。 (3)美国军事:马歇尔计划;苏联军事:1955年5月,苏联成立包括东德和其他国家在内 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4)地缘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柏林市被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分区占领。1949年9月和10
月,第一次柏林危机出现,以苏联的 退却结束。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 德国(东德)相继成立,柏林市也一 分为二。 4、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极”:在国 际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格 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建 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 的。) (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 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 成。 (2)特征:不对称和不完全。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1945年雅尔 塔体系 莫定两极格局 的框架 1946年 铁幕演说 拉开美苏冷战 的序幕 1947年杜鲁 门主义 美苏冷战开始 的标志 1945北约与 1955华约 西圾格同 正式形成
(1)特征 ①20C50S 中-60S初:既有缓和也有紧张,缓和: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1959年赫鲁晓 夫访美;1955年与联邦德国建交;紧张: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②20C60S 中-70S末:苏攻美守。美国调整与日、西欧的伙伴关系;结束越南战争;中美关 系正常化;苏联入侵阿富汗。 ③20C80s-90S 初:美采取强硬政策苏联全面收缩。苏军撤出阿富汗;中苏关系正常化;两 德统一美苏签署《中导条约》和《美苏削减占战略各武器条约》美国实施军备竞赛,实行“星 球大战计划” (2)冷战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 在柏林危机事件中,柏林墙的建立成为了丘吉尔所说的欧洲铁幕的物理象征,是冷战的标志 性建筑。 (3)冷战对抗:古巴导弹危机 2、多级力量的成长 (1)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影响:对欧洲:经济:促进欧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政治:提高了欧洲的国际 地位;对世界: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①民主改革;②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③以日美关系为基 轴 ;④国民经济非军事化;⑤第三次科技革命,重视教育;⑥美国的大力扶持、朝鲜战争和 越南战争;
日本兴起的影响:经济崛起,日本谋求独立自主外交和大国地位,反对美国控制;美国霸权地 位动摇;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3)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破裂 材料1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 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无情的大清洗,将包括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 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4)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5)第三世界崛起 南斯拉夫……1948年受到“情报局”不公正对待而脱离社会主义阵营。同时,因西方特别 是美国的敌视态度,其对外一直是“极端生硬的反资本主义”……探索独立自主过程中,亚 非会议的基本思想和方向对其有很大启迪,产生了发展中国家联合的思想。 ——吴于度、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编》 50年代初,一些亚非国家奉行中立主义政策,不参加东西方两个大阵营中的任何一个阵营, 不卷入美苏冷战的漩涡中。其中以印度、缅甸、印尼和埃及为代表。 A.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 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提 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美苏关系 (1)紧张(1979---1985年):星球大战计划 阿波罗登月计划无疑是早熟的,其时美国尚不具备成熟的登月亲件,技术可行性有待证实 资金投入或至极限……美国的太空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恐惧、焦虑、挫败等非理性因素左 右……耗资巨大的太空项目遭到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苏共党内反对派的激烈批评。 ——沈志华《冷战启示录》 (2)缓和(1985年以后)①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②裁军: 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 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③苏联占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 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2、中苏关系正常化 1989年5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坟尔巴乔夫应中华 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的邀请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次访问是自1959年以来苏联最高领 导人对中国的第一次访问。邓小平与坟尔巴乔夫于5月16日举行会晤,宣布中苏两国关系 实现正常化。中苏高级会晤终于实现,邓小平指出:“我们这次会见的目的是八个字:结 束过去,开辟未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他建议:“多做实事,少说空话。”从此 开始了两国间一种新型的关系。 3、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6日) (1)原因: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形成东欧剧变。②苏联国内改革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4、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随之结束 5、影响(1)导致国际格局改变,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导致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 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民族矛盾凸显出来,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也随之兴起。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各社会主义更加注重走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六、自主小结
将 世 界 纳 入 冷 西 0 4 7 年 社 主 望 冷战逐渐扩取到世界 1 1 年 柏 林 : 志 世 界 格 局 属 现 出 新特 点 住理填 动 两 极 格局 # 1991年 一超多强 多 边 共 生
062年古巴 导弹顶机 理 西 时 日 率。 三世界,中国
解 战 404 1955年 中后期 拍材量机 两极对峙 60年代 空原昌 70年代 阵营内血 相互影响 80年代 和,中弃 国际格局 苏联解代初 后清品化
冷战进程
两 极 格 局 多 极 化 趋 势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