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案

资源简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教学理念】
本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中古时期欧洲社 会的特点,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清历史 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 总体趋势。
【教学目标】
知道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等基本史实,理解中 古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
通过文献、图片资料、地图等的解读,基于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 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的视角了解中古时期西欧、拜占庭、俄罗斯等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宗 教和社会变化,理解这一时期欧洲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的原因。
感悟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中第3课的内容,由 “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三目组成。主要 讲述了中古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风貌,聚焦于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城市 的复兴,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拜占庭与俄罗斯帝国的文明特征。
【教学资源】
本课教材中“学思之窗”的材料,“一个庄园的图解”,中古西欧的“三种人”,“6-7 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世纪)”、“问题与探究”部 分的材料以及课外搜集的资料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运用。
【内容主旨】
中古时期的欧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文明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成为西欧中古时代的基本景观。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 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 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重点难点】
重点:中古时期欧洲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难点:中古时期欧洲各文明区呈现不同风貌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世界中古史,时代久远,虽然有些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已经涉及,但高中内容多, 难度提高,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1、多用地图构建中古时期欧洲的时空环 境;2、用各种类型的材料设计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所 面临的社会问题,理解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3、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教师要进行整合,聚焦 核心,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和日耳曼人南下地图,教师讲述欧洲进入
封建社会的相关史实。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导入新课,了解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
环节1:出示教材中的图片“中古西欧的‘三种人’”,讲述中古西欧的社会分工。以
“其中僧侣代表了基督教会的力量,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为过渡,出示基督教的一段材料, 提问:材料从哪些方面提到了基督教对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影响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中古西欧的社会分化,通过材料分析和概括,学生理解基督校影响了 欧洲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团组织、社会秩序、杖力结构并形成政教二元杖力 体系。
环节2:以图片“中古西欧的‘三种人’”中的骑士阶层,引出封君封臣金字塔结构图, 提炼表层信息:这个结构图中,大小领主将什么授予相应的附庸 同时附庸又要向上级履行什 么义务呢 出示领主与附庸关系的材料,提炼深层信息:领主和附庸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如果 有一方违背了这个“双向契约”会有什么后果 这对王权可能会有何影响 出示封建制度的一 段材料,提问:材料说明这样的关系对王权、国家会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文敲的解读,能够将封君封臣制度置于具体的时空环境下进行 分析,理解封君封臣制度的实质以及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影响,培养从材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 的能力。
环节3:以图片“中古西欧的‘三种人’”中的农民阶层,引出中世纪的庄园图,由浅入 深地提炼信息:庄园中的耕地有几部分组成 结合教材,说说这几部分耕地分别如何经营 庄 园中除了耕地以外,还有哪些空间 由此可见庄园是一个怎样的组织 以“庄园中的农奴是如 何生活的呢 ”为过渡,阅读教材“问题探究”材料,提问:中世纪农奴的生活有哪些不自由 但处境比奴隶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学会从图片资料中提取表层和深层信息,理解中世纪西欧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
济和社会组织,庄园生活的不自由与之后城市的自治形成对比。
环节4:出示中古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材料,提问10-11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有何变化 以“随着生产力进步,10-11世纪,商业逐渐繁荣,西欧各地兴起了许多城市”过渡,出示中 古时期西欧城市复兴地图,提问:中世纪的城市分布有何特点 出示描述中世纪市民的一段材 料,提问:中古西欧市民拥有哪些“自由” 阅读教材中有关城市的描述,思考;市民的这些 自由是如何获得的 自治对西欧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以“其中还影响到了西欧的政治 制度”过渡,出示城市复兴后西欧社会结构的变化图,分析城市复兴对西欧社会政治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文敲、教材的分析,理解城市复兴的背景、特征及影响,理解生产 力发展与城市复兴之间,城市复兴与西欧社会变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做出恰当的历史解释。
环节5:以“以上我们学习了中世纪西欧的有关内容,那么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依旧留存 下来的拜占庭帝国又具有怎样的文明特征呢 ”为过渡,出示拜占庭帝国地图,提问:从地图 上可见,拜占庭帝国受哪些文化的影响 出示查士丁尼及群臣图,讲述《查士丁尼法典》的制 订;出示拜占庭帝国衰落和奥斯曼帝国兴起地图,讲述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历史。
设计意图:以地图为载体,分析拜占庭盛衰历史,落实时空观念,理解地理环境、文化传 统对区域文明的影响。
环节6:出示俄罗斯从基辅罗斯公国到俄罗斯帝国扩张的地图,讲述俄罗斯帝国的历史。 提问:俄罗斯与拜占庭的文明有什么关系,又有哪些不同 拜占庭与俄罗斯同西欧社会相比, 又表现出怎样的特征
设计意图:理解俄罗斯帝国的形成历史,制度特点,学会联系、比较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 异同。
环节7:总结并提问,中古时期欧洲各文明区呈现的风貌有哪些不同 你认为影响欧洲各 文明区域形成多元风貌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概括本课学习内容,尝试着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 文化传统的视角分析历史现象,感悟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 传统。
【资料附录】
材料1:
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它还将一种新的社 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 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和王权,即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
——丛日云:《在上帝和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冶观与近代自由主义》,195页
材料2:
领主附庸关系是依附和被依附关系,同时又表现为相互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即契约关系。 布洛赫指出,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契约,而且是双向契约。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 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一个专用词汇谓之 “撤回忠诚”。
——侯建新:《欧洲文明不是古典文明的简单延伸》,载《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 材料3:
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 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的一个政体 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 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
-—[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耿淡如译,302页
材料4:
(
公共林地
体耕地
春耕地
秋耕地
教堂


牲畜园
水磨
领主自营地

奴份地
自由农民份

风磨




)
材料5:
“10到11世纪的欧洲,随着铁犁等先进工具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不仅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主要农作物的平均产量由8世纪至9世纪的种一收二,上升为种一 收五:而且由于大片荒地和森林被开垦,耕地面积明显扩大,农产品总量显著增加,在满足农 村人口需要的同时开始出现了剩余。”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6: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 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 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 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认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
—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五、学习资源与学业评价
1、洛里斯的特许状
1155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颁发给洛里斯的特许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居住在教区的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房屋以及占有的土地付6便士作为租金;
2. 教区的居民不缴纳通行税,并不必为自己栽培的谷物付测量费;
3.如果不能如所希望的当天回到自己家中,任何人不可派遣城市人去远行,不论是步行还 是骑马;
4. 在前往奥尔良等地的路途上,城市人免征通行税;
5.洛里斯教区的人不能因为犯罪而被罚没收财产,除非该犯罪是针对我们或主人;
6.前往洛里斯市集或市场,或自该市集或市场返回的人,不能遭到逮捕或被骚扰,除非他 当天犯了罪;
7. 我们或任何人都不得向洛里斯市民强取任何捐税或补助金;
8.如果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发生争吵,双方达成了协议而没有诉诸法庭,则我们或法庭都不 能收取罚金;
9.洛里斯的任何居民都不为我们负担徭役,除了一年两次为我们把酒送到奥尔良,而不是 其他地方;
10.市民如果能够提供担保,保证在审判时能够亲自到场时,任何人不得拘押他;
11.任何市民如果希望出售自己的财产,他有完全的权利,如果他接受了出售的价格,他可 以如自己所希望的自由离开该城镇,任何人不得干扰,除非他在城市里犯了罪;
12.任何人在洛里斯教区居住满一年零一天,没有任何追捕他的要求,他就可以自由居住而 不受妨碍;
13.我命令法庭在每一次变动时,新的法庭都要宣誓忠诚地遵守这些条例,新的警官也要依 此行事。
——摘选自黄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1)阅读材料,你认为以上13条内容可以归为哪几类
(2)结合材料与所学,你如何看待这份特许状 参考答案:
(1)分类
权利:第2-12条,免税、免徭役、提供财产和人身保护,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等。 义务:第1条交租金,第9条服一定的徭役。
保证或承诺:第13条,保证特许状的法律效应。
(2)如何看待:(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从整体来看,特许状是洛里斯市民反对封建领主,争取城市自治取得的结果。11世纪开 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面对商品经济的巨大诱惑,封建领 主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参与中世纪城市的复兴活动,他们将此举视为开辟新财源,特别是 现金货币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期望以此招徕手工业者和商人,发展商品生产,活跃经济,进 而从中获益。他们或同意在自己的领地上建造城市,或为最初的城市居民提供庇护,或直接投 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一般都掌握在领主手中,城市自治斗争就是 要夺取这些权力。
从具体条款来看,市民除了要为居住的房屋和土地交税之外,市民已经争取到不少的权利, 包括免于为领主服兵役、财产的买卖权、保障市民自由的成文法,在城市内部可以得到人身和 财产的保护,免除商业活动的税赋和捐税,保护商业繁荣,保证法律的公正和延续等等。
2、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枚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 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
基督教文明。基督教在帝国统冶下的地中海地区建立的至高无上的统冶地位,决定了帝国文化 的发展从此被纳入基督教的轨道中。.…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 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政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 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57页,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问题拜占庭文明是一种混融性十分明显的文化,请根据材料指出拜占庭文明融汇了哪些
文化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拜占庭文明融汇了古希腊罗马文明、东方文明、基督教文明。之所以如此与拜占庭文明特殊 的地理环境、历史传承、历史背景、教俗统冶阶层的推动有关。
六、板书设计
中古时期 的欧洲
(4-15世 纪 ) )
(
西欧社会
)教会主导地位 封君封臣制度
庄园与农奴制
拜占庭帝国
呈现多元面貌 的中古文明
俄罗斯帝国
七、教学反思
1、合理利用统编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 于重要的基础地位。而教师持什么样的教材观、怎样处理教材,将直接影响学生到底能学到什 么程度。统编教材设置了多样化的栏目版块,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合理利用,将为 教学提供不少便利。从最现实的方面考虑,这样做可以为教师节省许多查阅资料、筛选资料的 时间,从而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材的分析把握和对学生的指导上。进一步说,统编 教材中现成的各种资源,包括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史料阅读、探究与拓展、绘画、 照片、地图等资料,往往能体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读透它们背后的深意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的必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我用图片资料“中古西欧的三种人”去分析中古西欧的社会
结构;用学思之窗“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去解释中世纪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用“问题 探究”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庄园的特点。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落实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能引导 学生养成关注教材资源的良好学习品质。
2、整合教材内容,落实核心素养。统编历史教材跨度大,内容多,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 到,因此要围绕内容主旨,统筹整合,聚焦核心。在备课的时候,不能就课论课,而要站在单 元的高度,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整体把握,理清课程内容与下单元之间、单元与课的 彼此关系,理清教材内容的前后逻辑。比如本单元的核心是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 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 的多元面貌,从而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 界各地区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而本课就是要透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各 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中古欧洲多元社会结构的特点,进而体悟中古欧洲文明是不同文明融合 和嬗变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多元混合特色,从而客观认识欧洲中世纪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教材的宏观建构,增加微观细描的史料叙述,统筹整合,将 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同时渗透历史研究方法,兼顾宏观引领,微观补充,多 维度对历史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