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第二章 认识地球 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目标: 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3.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4.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教学重点: 1.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3.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4.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教学难点: 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创设情境 展示流浪地球故事概况:展现的是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将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 尽管是科幻电影,但还是让我们牢记自己生活的美好家园—地球及孕育地球的太阳系。 观看影片、图片和文字介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PT 2分钟新课讲解 (内容1:地球在宇宙中) 提问:据图说出太阳系是由哪些类型的天体组成的? 强调:太阳目前很稳定 展示:太阳系构成示意图 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地球与太阳以及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 通过观察图片,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 PPT 4分钟新课讲解 提问: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说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展示:太阳系示意图 及脚本动画 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通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PPT、 脚本动画 5分钟新课讲解 地球是太阳系家族中八大行星之一。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两者一起组成了地月系。假如像《流浪地球》电影里所说,当太阳开始衰老时,地球的流浪之旅也要开始了,月球—我们亲密的伙伴也许将不再与我们同行。 展示:地月系示意图 学生思考并聆听 缩小尺度,了解地球和月球的关系 PPT 2分钟讲解新课 《流浪地球》电影中提到 ,地球和人类将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我们的目标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当我们进入到比邻星恒星系统后,地球表面还能适合人类生存吗? 视频:地球具有生命的生存条件 小结: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 学生思考并聆听 通过影片和视频,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视频 5分钟阅读 阅读:认识宇宙 阅读 认识宇宙 课本 1分钟布置小组活动任务 展示:中国天眼 引出小组合作学习: 下面2个任务任选一项,完成PPT,下节课小组汇报。 1.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2.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课下准备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PPT 2分钟新课讲解 (内容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 展示:人造地球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读图,提取信息 1分钟新课讲解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人提出过许多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我国比较早且有代表性的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展示:“盖天说”和“浑天说”。 聆听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PPT 2分钟交流分享 人类很早就掌握了证实地球形状的一些简单证据。例如,月食时出现在月球表面的地影呈弧形,启发古人推测地球是球体。 提问:1.为什么月食时月球表面的地影呈弧形,能成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地球是球体? 展示:月食示意图、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海岸观船等。 学生发言: 月食成为地球球体的证明:月面阴影是地球影子,阴影边缘是弧形,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阅读,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 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海岸观船、登高望远等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PPT 2分钟新课讲解 提问:为什么地球是个球体,而我们看到的路是直的呢? 地球有多大呢? 展示:地球基本数据 回答问题: 地球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PPT 3分钟新课讲解 NASA中文公布了一张地球的素颜照,地球是个类似马铃薯那样凹凸不平的球体。可我们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全貌为什么都是个正圆球体呢? 学生发言: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这点儿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是十分微小的。因此,从宇宙空间看,仍可将地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PPT 2分钟新课讲解 A同学:这些数字有点抽象,感受不到地球的大小。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B同学: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几个“速度”来“丈量”一下地球的腰围(赤道周长),看看地球到底有多大! 学生思考:比较不同交通方式不间断绕行赤道一周所需时间示意 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 PPT 3分钟总结 教师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 2分钟板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 普通行星(太阳系中的一员) 地月系 太阳系:水、金、 地、火、木、土、 天、 海 星 星 球 星 星 星 王星 王星 地球在 其他行星系 宇宙中 特殊行星(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地球的 形状和大小课题名称:第二章 认识地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2、3课时)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目标: 1.观察地球仪,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2.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 3.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教学重点: 1.观察地球仪,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2.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 3.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教学难点: 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说出划分东西半球的依据。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 意图 技术 应用 时间 安排新课讲解 (内容3:地球仪) 人们将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也就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借助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基本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 直观演示地球运动所产生的自然现象。 学生活动: 1.参照图2-13,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 南极圈、北极、南极。算一算,赤道与北极、南极各相差多少度。 2.参照图2-19,在地球仪上找出 0°线和 180°线。说出这两条线相差多少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地球仪 4分钟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经纬仪:地球仪上会有横竖垂直相交的线,就是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PT 地球仪 3分钟新课讲解 (内容1:纬线与经线) 布置带领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和经线: 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是纬线。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圆弧线是经线。 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和经线 观察地球仪,认识纬线和经线 PPT 地球仪 3分钟新课讲解 布置小组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出纬线和经线的形状、长度、相互关系和指示方向,并填写表格。 小组合作学习 观察地球仪和小组合作学习,深入认识纬线和经线 PPT 地球仪 8分钟新课讲解 总结:纬线和经线的形状、长度、相互关系和指示方向。 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 PPT 地球仪 4分钟讲解新课 (内容2:纬度与经度) 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数目有多少条?如何区分它们? 一般地球仪上的经度标在赤道上,纬度标在180°经线上。 学生思考并回答: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数目有无数条,通过经纬度区分。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地球仪 2分钟讲解新课 布置小组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出纬度和经度的起点名称、终点名称、划分方法和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小组合作学习 观察地球仪和小组合作学习,深入认识纬度和经度 地球仪和课本 10分钟讲解新课 总结:纬度和经度的起点名称 终点名称、划分方法和变化规律。 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 地球仪和课本 4分钟阅读 阅读:基多的赤道纪念碑 阅读 认识赤道 课本 1分钟新课讲解 活动一 1.读图2-14和2-15,回答问题: (1)说出并指出图中重要的纬线及意义。 (2)说出低、中、高纬度的范围,举例判断:低、中、高纬度。 2.(1)说出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南极圈和北极圈的纬度。 (2)指出“五带”的范围。 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观察地球仪,深入认识重要纬线和经线 10分钟新课讲解 活动二:认识重要经线 1. 指出并说出两条相对的经线度数。 2.组成一个经线圈的经线会有什么特点? 3.读图2-19和2-20,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并指出重要的经线及意义。 (2)说出东半球和西半球所跨的经度。 思考并回答问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PPT 10布置作业 实践作业: 观察地球仪,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了解作业内容,课下完成作业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0分钟总结 教师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 5分钟板书设计 第二章 认识地球 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课题名称:第二章 认识地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4课时)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目标: 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教学重点: 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教学难点: 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 意图 技术 应用 时间 安排温故知新 复习: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 思考并回答问题。 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PPT 地球仪 8分钟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如何确定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位置 观察地球仪,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PT 地球仪 3分钟新课讲解 由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作经纬网。利用经纬网, 我们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和经线 观察地球仪,认识纬线和经线 PPT 地球仪 2分钟新课讲解 联系生活情境:在电影院寻找位置 利用经纬网定位,就好比我们在电影院找座位。同学们,在电影院你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 家住长沙的李明同学要去电影院里看电影,他选的座位是第三排五号,你能帮他找到他的座位吗? 你是怎样帮他找到座位的? 思考并回答问题 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 PPT 4分钟讲解新课 在地球仪上,我们也像在电影院找座位一样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纬线就像横排,经线就像纵列,纬度标注在相应的纬线上,经度标注在相应的经线上。 定位的步骤一:首先找到该地点穿过的纬线和经线,标出北纬(N)、南纬(S);东经(E)、 西经(W)。如何判断北纬和东经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北纬判断依据是位于0°纬线以北;另外,向北的度数越来越大就是北纬。东经判断依据是位于0°经线以东,180°以西; 向东的度数越来越大就是东经。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地球仪和PPT 5分钟讲解新课 定位的步骤二:确定数值如果该地位于相邻两条纬(经)线之间,则应先确定两条线间的数值差,再根据该地的具体位置,估算出纬度或经度。 确定经纬度位置 观察地球仪和小组合作学习,深入认识纬度和经度 地球仪和PPT 8分钟讲解新课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分小组了解一个最近发生的事件。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分钟总结 教师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 4分钟板书设计 第二章 认识地球 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9 /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