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 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目标: 1.借助视频、图片等资料,区别五种地形类型的形态,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初步建立图示地形与真实地形的对应关系,形成空间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和示意图,能辨别区分海底的地形。 3.通过观看“等高线由来”的视频,理解等高线、等高距等基本概念。 4.引导学生合作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5.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主要地形的特点,初步建立读图意识和能力。 6.通过山体模型正确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部位和坡度陡缓。教学重点: 1.区别五种地形类型的形态,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2.辨别区分海底的地形。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主要地形的特点,初步建立读图意识和能力。 4.正确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部位和坡度陡缓。 教学难点: 1.借助视频、图片等资料,区别五种地形类型的形态,初步建立图示地形与真实地形的对应关系,形成空间概念。 2.正确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山脊和山谷。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 意图 技术 应用 时间 安排创设情境 展示“地形之美”视频。 提问:视频中都展示了哪些地表形态? 教材图3-21中的A-E五个地点分别对应的是什么地形类型?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运用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PT 4分钟新课讲解 (内容1:陆地地形) 提问:地球表面各种各样高低起伏的形态叫什么? 如何描述地表的高低起伏 通过示意图讲解:海拔和相对高度 强调:两者的区别 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 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地形:地球表面各种各样高低起伏的形态。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通过观察示意图,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 PPT 6分钟新课讲解 提问:陆地地形类型有哪些?请将景观图片和对应的地形类型连线。 展示:地理类型示意图和景观图片 提问:说明连线的理由,试分析五种地形类型的地形特征。 强调:高原和平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丘陵和山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描述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从海拔高度和地势的起伏状况等方面描述。 通过景观图和模型对比,归纳总结五种地形的地形特征。 PPT、 脚本动画 12分钟活动一 寻找对应的地形类型 依据所学的地形类型,判断新课引入时,图3-21中的A-E五个地点分别对应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 小组内相互讨论,思考寻找答案。 小组派代表汇报结论 运用课堂所学,解决新课导入时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PPT 脚本动画 8分钟新课讲解 (内容2:海底地形) 提问:海底的地形怎样呢?都有哪些种类? 展示:海底地形分布示意图 先尝试让学生自己划分,起名字,并说出合适的理由。 将“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岛弧、大洋中脊”这些词填在合适的位置 观察海底地形分布示意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尝试在图中找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岛弧、大洋中脊的位置) 通过自己定义划分区域,再到理解含义说名称,加深学生对海底地形的了解。 PPT 脚本动画 6分钟阅读 了解世界上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 世界上海洋最深处有多深?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认识海沟 课本 2分钟小结 世界的地形千变万化,了解了陆地和海底的地形,思考你的家乡有哪些地形类型?以哪种地形为主? 思考,完成作业。 2分钟新课讲解 (内容3:学看地形图) 提问:你的家乡主要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如何能证明你说的是正确的呢? 展示:立体地形模型和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 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定向越野,看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了解该地地势起伏的状况。 学生思考、倾听 从身边的情景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PPT 4分钟新课讲解 (等高线) 观看视频:等高线的绘制过程,理解等高线的定义和由来。 提问:什么是等高线? 同一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是相同吗?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利用视频,展现等高线的绘制过程,便于理解等高线概念。 PPT 4分钟新课讲解 (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 转折:等高线地形图看起来很复杂,如何更容易读图呢? 学生动手实践,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 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 活动二: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A-E分别代表的五种地形类型,并说明理由。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运用不同颜色设计图例,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 思考回答问题,说明五个地方的不同地形类型及判断理由。 通过学生动手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感受这类等高线的特点。 PPT学案 10分钟新课讲解 (地形部位) 转折:在山地里,有多种山体部位需要我们认识。 展示:五种地形部位的景观图片。 提问:请根据图片,阅读教材后说出每种地形部位的名称。 展示:山体模型 分别找学生指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并根据等高线的特点,描述如何根据等高线判断山体部位。 强调:辨析山脊和山谷的区别 学生发言: 景观图片依次指: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 通过观察实体山体模型,归纳总结五种地形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及判断依据。 结合山体模型,帮助学生从立体到平面的转化过程,描述的过程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PPT 山体模型 14分钟新课讲解 展示:山体模型 活动三:观察下面山体模型,判断A、B两个坡度的陡缓及等高线的密集程度。 总结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B坡为缓坡,等高线稀疏;A坡为陡坡,等高线密集。) 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坡度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PPT 山体模型 3分钟巩固练习 练习:从A 点和B 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 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线路BC较陡,因为BC的等高线更密集,坡度较陡。 通过习题,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 PPT 2分钟总结 教师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 3分钟板书设计4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