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学习目标】掌握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的形成、内容和积极作用。通过学习三省六部制的 确立、完备和科举制的形成发展以及赋税制度的变化,明白它们对隋唐盛世出现所起的作用。【重点和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难点:汉到隋唐时期武税制度的变化。【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史料实证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结合所学,你印象中的隋唐是一个什么朝代 用一个词来形容它 展示: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在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时唐时国 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 展。新课讲授:【自主导学】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结合课本历史纵横部分说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的原因 并引导学生归纳。 问题:依据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依据是什么 有何影响 (1)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教师过渡:察举制存在明显的弊端,举荐的方式容易导致任人唯亲和腐败;以品德为主 要依据,主观性太强,难以做到客观公正。所以,随着政治日益败坏,到东汉后期选拔官吏 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社会上出现了“士家大族,累世公卿”、“汝南 袁氏,四世三公”的现象以及“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歌谣。察举征辟制 渐趋败坏,必须加以变革。(2)内容①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②选官内容: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教师过渡:九品中正制是在州、郡设大小中正官,负责按家世门第、道德和才能,并博 采舆论,从上上至下下分九等品评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级授官。人都是理性自利的,在可 能的条件下往往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中正由本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他们 在确定人才的等级时,往往会倾向于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因而所定为上品者,大都是世族名 门。九品中正制后期造成“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族无仕进之路”,世胄(世家子弟) 蹑高位,英俊(有才能的人)沉下僚。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现象,实 际上变成了一种准世袭贵族制。2.科举制过渡:随着士族的衰弱,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结合课本说出科 举制确立完善的过程 (1)隋朝——科举制的形成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出示问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想一想科举制局限性是什么 (3)影响:①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②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热与完善。局限性:忽略了人的品德才能,所考诗赋等并不实用,难以保证选拔真正的政治人才。 后期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扼杀人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合作探究:古代中国的选官方式是如何演变的 通过分析,古代中国选官、用官制度的 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选官制 时期 选官标准度世袭制 夏商周 血缘军功爵制 战国 军功察举制 西汉 品德才能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品德、才能、家世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考试成绩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演变趋势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选官基础: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教师过渡: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 科技的进步,但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确立的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 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也备受西 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 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隋唐时期不但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中枢机构不断完善,接下来我们学习隋唐中央官制。二、中央官制 1.沿革:过渡:回顾秦汉时期中央官制的发展,并逐步过渡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复习秦汉的中枢机构秦朝:三公九卿;汉代:中外朝制(1)汉武帝:中朝(决策) → 外朝(三公九卿执行)(2)东汉:尚书台成为决策、执行的中枢机构,三公被架空。教师讲解:尚书为汉朝时期皇帝的文书,东汉时期尚书权力加大,专门开辟衙署而成为 中枢机构——尚书台。尚书台设置的初衷是制约相权,但随着尚书台职权的扩张,相权实际 上又转移到了尚书令的身上,这不能不引起皇帝的猜疑,于是又设置其它机构,以分割尚书 的权力。三国时,魏文帝又将尚书台变成单纯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了中书省执掌机要,审 理奏章,发布诏令。西晋时又设立了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到了南北朝,门下省又变成了参与决策的机构。这一状况发展到隋唐时期,演变成三省六部制度。教师解说三省六部制各自职能以及运行机制,并出示问题情境,加深学生理解。2.内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 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宰相 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教师设问:三省六部制新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并得出结论并记忆落实。3.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这 样既能互相制衡,又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 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并使他们互相牵制;同时,尚书省下设六部,推 进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章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 补君主才干的不足,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4.影响三省六部取代三公九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 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省制会导致决策效率的降低。所以,在唐太宗后期,就出现了三省合署办公的情况, 这样宰相们就可以一起决策,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过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使中国古代国家治 理体系基本完善,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而同时这一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推动社会 经济不断发展。三、赋税制度 1.租庸调制教师过渡: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出现大量无主荒地,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无 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承担赋税徭役,因此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形成了租调制的赋 税制度,唐代前期在延续租调制的基础上,发展为租佣调制。2.两税法教师设问:唐代中后期两税法为什么取代租庸调制 出示材料并结合课本进行回答。 展示材料,论从史出。(1)原因:①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②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解说:唐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直接控制土地减少;贫富差距拉大;依附地方豪 强的逃户变多;人口中长籍造册马虎,政府授田难以维持。(2)内容: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 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 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 次纳税。教师提问:结合两税法的内容思考唐朝两税法的作用 学生回答: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已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 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人口流动性加强,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③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也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负担。④量出制入的财政预算原则⑤按财产等级纳税的税负公平原则教师总结:两税法虽然在唐朝坚持了四年的时间,但是它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像一个杠 杆撬动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的活力。问题:尝试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汉到唐前期,赋税制度是以人丁为征税之本,而以人丁为征税之本的前提条件是纳税人 必须有相应的土地、资产。然而,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社会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沦为地主的佃户,唐朝政府控制的农户越来越少赋税 来源逐步枯竭,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已经无法实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 财政收入。两税法扩大了税源,简化了手续,增加了财政收入,挽救了唐朝中期以后的经济 危机,稳定了唐朝政权的统治。更重要的是,它为赋税制度确立了一个新的合理的征收标准。 从此以后,征税标准开始从人丁转移到土地、资产。课堂练习:见幻灯片课堂小结: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在选贤与能上,结束了中华帝国上半段的乡举 里选制,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在中央政务制度上,结束了中华帝国上半段的三公九 卿制,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在赋税制度上,结束了上半段分项征收制,开创了下半 段单一税收制。这些制度都是在继承前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有所改革和创新,使之更加完善、 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其成 就因而超迈往古。作业布置:见配套作业。【板书设计】(课堂小结选官制度中央制度赋税制度魏晋:租庸调制唐:两税法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九品中正制三公九卿制)【课后反思】本节课以时空变化发展的方式叙述了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变化。 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这一唯物史观的具体内容。明白选官制度、 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变化对隋唐盛世出现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