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案

资源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北宋初年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背景及各项措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2.了解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与和,分析北宋中期所面临的统治危机。
3.掌握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内容、意义。
4.了解两宋时段政治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其对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对王安石变法的的评价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史料实证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黄袍加身》
提问:图片反映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黄袍加身的主角是谁 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 么
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陈桥兵变,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国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960年 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 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 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 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赵匡胤在位时期,结束了五 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接下来我们就走近《两宋的政治与军事》一课。
新课讲授:
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中原王朝更迭频繁。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国 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新政权结束了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长时间的稳定统治。
展示宋太祖与赵普对话的材料,请学生思考继五代十国而起的赵宋王朝面临着哪些问
题 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并理解宋初巩固统治的背景及措施。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 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措施:
阅读教材P50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理解北宋如何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1)中央与地方:
①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解说:与骄横无文的武将相比,文官接受传统儒学教育,讲究忠孝之道,没有造反的贼 心;文官乃文弱书生,没有军队,一般也没有造反的贼胆。所以,赵匡胤才会说:“五代方 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藕,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交朝廷。
解说:造反必须要有钱,为什么呢 因为造反是要冒着生命,甚至灭族的危险的,如果 无利可图,谁会干呢 地方没有钱财,自然没有人会跟着造反。
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
解说:北宋初年,宋太祖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 法,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此举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 军队的战斗力。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拼的是胆气,而胆气需要军队内部的 团结。兵帅不合会影响军队的凝聚力,从而影响战斗力。古代历史上凡是战斗力强的军队, 兵将关系都十分和睦。宋神宗时就废了更戍法。
(2)君主与宰相:实行二府三司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 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3)文臣与武将: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 人的地位。
教师归纳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权力,机构众多。重文 轻武,文人治国过渡:如何评价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展示材料,论从史出。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如何看待加强宋初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历史影响。
材料1:唯本胡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藉方守臣,统 制列城,付以教千望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语,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
材料2:宋朝桥五代之弊,在机构设置上主要考虑权力的分散和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 机构叔力过大,使得任何人无法凭借组织的力量顺覆望权,结果娇社过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 机构最庞杂,人员最臃肿,效率最低下的政府体系。
——摘编自张鸣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2.影响:
(1)积极:有效地预页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和君主专制。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 风气。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新弊斩生
(一)边防压力
1.积弱之原因:收精兵,换防+军权三分+崇文抑武——军事积弱 2.表现:(1)宋辽关系
(2)宋夏关系
展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交战双方 战争结果 和议内容 影响
辽与北宋 北宋失败 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 相称,北宋每年给辽“岁币” 北宋北部边防相对 安定,加重北宋财政负担
西夏与北宋 北宋失败 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 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北宋西北边防相对 安定,加重北宋财政负担
解说1:边防压力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 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大举南下, 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 “岁币”;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 安定。
解说2: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 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 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伏弩射杀了骄傲自大的辽将萧挞览。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准力
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真宗御 驾亲征鼓舞了士气,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军民多达几十万人。而这个时候,契丹方面战线 拉得过长,补给非常困难,再加上孤军挺进宋朝腹地,万一战败,后果不堪设想。萧太后是 一个很务实的人,在出兵之前,她已经做好了可战、可和的两手准备,于是就听从了降将王 继忠的建议,派人赴入澶州转达了罢兵息战的愿望。这也正是赵恒的心愿,所以当即回信表
示宋朝也不喜欢穷兵黩武,愿与契丹达成和解,派出殿直曹利用作为使臣去与契丹洽谈议和 事宜。
1005年1月,宋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 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观点辨析题——针对北宋“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有人认为是统治者明智的选择,也 有人认为是统治者无能的表现。请阐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不可取:屈辱+金钱损失可取:安定+经济受损有限
利:稳定了边界,使国家相对安定,双方维持和平关系,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 流以及民族融合。
弊:加重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状态,“岁币”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最终导致亡国。
(二)财政危机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造成北宋财政危机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带来的结果
具体原因:冗官: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官员过烂 冗兵:募兵过烂,军队人数增加
冗费:军费开支过大、官费开支过大、对外岁市
2. 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教师过渡:北宋中期统治危机日益加重,主要表现在对外军事上的失利,和政府财政的 日益窘迫,积贫积弱。为改变这种情况,统治集团内部开始改革。
三、王安石变法——解弊之法
教师过渡: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北宋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 通过招募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 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另外,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秀,官僚子弟入什过滥, 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一)原因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政治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1.土地兼并严重
2.阶级矛盾的激化
3.冗官、冗兵、冗费 4.辽、西夏的威胁
根源:北宋初年对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弊端
(二)序幕——庆历新政 1.支持者:宋仁宗
2.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3.改革结果:失败
解说: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任命富弼等为枢密副使,催促他们立即 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 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出涉,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
(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 (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 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 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 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宋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的大部分,因为宋仁宗的年号是
“庆历”,故历史上称这次改革为“庆历新政”。
(3)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二)高潮——王安石变法
通过面临的危机,把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结合表格内容,学生学会分析变法措施带来 的影响。
名称 内容 作用
农 青苗法 政府贷款或物给农民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募役法 征收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 钱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增加政府收入
商 均输法 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 则,必须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 节省货款和转运费。 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 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市易法 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 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政府收入,打击大商 人。
军事 保甲法 编组保丁,进行训练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减少 军费开支,为取消募兵制作准备
保马法 凡是愿意养马的,由政府供给马匹, 或政府出钱让人民购买,每户一匹, 富户两匹。 为了改变战马不足的情况。
将兵法 定辖区 定训练 充实力量
教育 改革科举 进士科专考经义策论 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
整顿太学 设三舍法,上舍生成绩优秀者直接 做官 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培育人才的地方
2.结果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一些 措施在执行的过程中加重了人们的负担,引发激烈的争议。
(苏辙说)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 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青苗法常为人所攻击的一点是收取利息。虽然官方规定的利率是半年20%,但是地方 官员们却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至还的时候是 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有的记载甚至说实际利率有达到原先设 定的35倍的,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
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及材料并思考问题: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直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其他原因: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宋神宗的去世;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 法。4.评价王变法:
(1)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材料1:史称公(王安石)尝与司马温公(司马光)延辩理财,温公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 其效耳。公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梁启超《王安石传》
(2)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3)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了激烈争议。
解说: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 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 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4)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解说: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1074 年,王安石第一次被迫辞职。次年,宋神宗一度恢复王安石的职务,想使改革继续进行下去, 然而仅仅过了半年,王安石又被迫辞职。具体情形是,王安石的儿子去世,变法派内部分裂、 发生内讧,王安石一手提拔的吕惠卿排挤王安石。王安石心灰意冷,主动提出辞职。宋神宗 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全部废除了新法。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①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女真的金朝攻灭,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去。
②南宋:1127年,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岳飞抗金
诗词欣赏:
【学生活动】谈谈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该词表现了岳飞收复故土,忠君爱国的壮烈情怀,读之让人热血澎湃。岳飞抗金包围了 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
教师结合靖康之变、岳飞抗金等典故讲述南宋为什么要偏安 (南宋在东南方建立)-- 为什么能偏安 (岳飞抗金)-一偏安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 (绍兴和议订立),并且建议教 师明确指出绍兴和议之后,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南宋与金对峙局 面确定下来。
3.宋金对峙
绍兴和议:1141年,双方以东起淮水,西之大散关为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 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学生活动】学生理解南宋偏安的含义。
评价:不平等的;加重人民负担;客观上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南北方社会经济 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课堂小结:两宋时期既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混战局面,通过变革政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统治期间虽有民族政权之间的碰撞,但通过和议的方式使宋朝赢得了长久的和平发展机遇, 在经济、科技、文学、戏曲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此外,也推动了民族之间融合,利于多 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和巩固。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批以宽仁著称的君主、“以 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他们的改革精神、家国情怀将永留史册,熠熠生辉。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
课堂小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庆历
宋初中央集权加强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分散机构权力
抑止武将势力
贫弱表现
边防压力与
财政危机
靖康之变
南宋偏安
(1127年)
新政
熙宁
变法
北宋
建立
(960
年)




)
【 课后反思 】
课堂总体范围较好,但高一的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较差,因而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并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予更 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