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初中地理 七年级上册1.2.2经线和经度(课时2) 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教学目标】1.在地球仪上,指出经线、本初子午线,20°W,160°E,并说出经线的特征。2.描述经度的划分方法,并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经度。3.熟练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依据,能根据某一点的经度判断所处的东或西半球的位置。(重难点)。【教学重点】经线的特征和经度的划分方法。【教学难点】经度的划分方法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的真实形状是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周长是4万千米,半径是6371千米,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地球仪上有许多点和线,这些都是人类为了更好认识地球标注的,经线是于赤道平行的线。【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导入可以回顾旧知,引入新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新课讲授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桔子,用一支黑笔和红笔,把桔子当作地球模型。1.请同学们在桔子上用黑笔画出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用红笔标上经度。2.沿着本初子午线剥开桔子,想一想经度是怎么划分的。生:动手画一画。师: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半圆弧,叫经线。同学们画的非常准确。师:经线,也称为“子午线”,是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且垂直于赤道(纬线)的弧线。经线和纬线一样是人类为度量方便而假设出来的辅助线,在地球上并不真实存在,但是在地球仪上存在。师:经线为什么又叫子午线?生:展开思考。师:我国古代的时候查看时间可以借助日晷。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在中国古代,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所以子午线又称南北线。【小组合作】观察图1.11,完成P18的表1.4经线的特点。生:小组合作,读图完成表格。师:经线的形状是半圆,所有经线是等长的,经线有无数条,经线指示的是南北方向,所有经线叫相交于南北极点。承转:经线有无数条,我们该如何区分它们呢?是给经线起个名字?标号?师:为了区分不同的经线,我们通常给经线标上度数。经度是二面角,即本初子午线平面和当地子午线平面的夹角。用来标注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设计意图】经度比较抽象,但用图难以展示经度的定义,借用桔子更形象的展示,更易于学生理解,也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师:1851年天文学家艾里在格林威治天文台并确定格林威治子午线。在1884年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举行的国际本初子午线大会上正式定之为经度的起点。法国代表在投票时弃权,在1911年之前法国仍以巴黎子午线作为经度起点。目前,经线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师: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向东逐渐增大至180°。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向西逐渐增大至180°。东经和西经的界线是本初子午线,也是0°经线。师:东经用“E”表示是因为东的英文是“East”,西经用“W”表示是因为东的英文是“West”,东经向东度数增大至180°,西经向西度数增大至180°。东西经180°重合了?怎么办?生:回答。师:东西经180°重合了将它称为180°经线(不带符号)。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地球仪上判断的东西经口诀是:东增东经,西增西经。【小练习】 判读下列各点的经度。生:读图并选代表上台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各点经度判读的小练习检测学生对于经度的掌握情况,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师:小结经度。生:完成表格填空。师:经线的起始线是本初子午线也是0°经线,经度的范围是0°-180°,经度的表示方法是东经(E)和西经(W)。经度的变化规律是由子午线向东和向西,逐渐增大至180°。东经和西经180°是重合的,不带符号。师:在地球仪上,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那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有何特征?生:思考并回答。师: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东西经相反,度数相加为180°。【活动】提示:观察右图,在地球仪上寻找相对的经线。1.与0°经线的相对的是_________2.与30°W相对的经线是_________3.与75°E相对的经线是_________4.与60°W相对的经线是_________5.与50°E相对的经线是_________生:读图完成填空。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准确。0°和180°构成一个完整的经线圈,西经30°和东经150°构成一个经线圈,东经70°和西经105°构成一个完整的经线圈;东经120°和西经60°构成一个经线圈;东经50°和西经130°构成一个经线圈。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哪一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最合适?为什么?划分①:0° 和 180°划分②:20°W和 160°E师:如果按照0°和 180°划分东西半球,0°经线经过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这些划分在东、西两个半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师:如果按照划分②:20°W和 160°E。国际上规定,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此界线是20°W经线。国际上规定,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此界线是160°E经线。【活动】读图找一找东西半球各有哪些大洲?生:读图找一找并回答。师小结: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小部分。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大部分。思与学:为什么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在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建有本初子午线的标志,该标志以一条宽十几厘米、长十多米的铜线代表本初子午线。前去参观的人们往往会脚跨这条铜线,拍下“一只脚在东半球,另一只脚在西半球”的照片。为什么他们会“一人跨东西两个半球”?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东西半球图是以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如果以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就会把欧洲、非洲大陆划分在两个半球。因此产生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的方法。【设计意图】思与学是新教材的新增内容,针对东西半球的划分划分不再过于强调是20°W和160°E,东西半球的划分可以是人为划分的,只是提醒20°W和160°E是通常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圈。师: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是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是西经。从20°W—0°—160°E的范围是东半球,从20°W—160°W—180°—160°E的范围是西半球。师:某人向东看到西半球,向西看到东半球,请问他在哪里?生:160°E上。师:某人东面是西经,西面是东经,请问她在哪里?生:180°经线处。师:判断东西半球的小技巧:小小为东,大大为西。(小于20度的在东半球,大于160度的在西半球)【活动】在世界政区图上标出东西半球分界线。生:上台在图中标出。【设计意图】东西半球的划分是这节课的难点,以多种形式理解东西半球的划分的经线圈,多次重复,理解半球的划分。师: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是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经线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课后小结】【板书设计】1.2.2 经线和经度一、经线1.概念: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2.形状:半圆3.长度:等长4.数量:无数条5.指示方向:无数条二、经度1.范围:0°—180°2.分布规律:东增东经,西增西经。3.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和160°E【课后作业】下图为“地球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地球上的四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乙地位于丁地的( )A.正北方向 B.正南方向C.西北方向 D.东南方向2.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描述正确的是( )A.甲的经度是东经20° B.乙的经度是西经40°C.丙位于本初子午线上 D.丁在东西半球分界线上3.图中甲乙丙丁位于东半球的有( )个A.1 B.2C.3 D.4下图是同学们制作的地球仪模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四个模型中,连接南极(S)和北极(N)的线条表示的是( )A.纬线 B.子午线C.回归线 D.极圈阅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下列关于A、B、C三点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点都位于东半球B.A点位于东经20°经线上C.B点位于本初子午线上D.C点在B点的正南方向6.对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经线是直线B.西经20°和东经160°在同一个经线圈C.经线指示东西方向D.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7.对于经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20° B.经度东增西经,西增东经C.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0°和160° D.经度的范围是0°-- 180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各点的经度A: ;C: 。(2)B点所在的半球是 (东、西)半球。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通过A、C两点,连接南北两极的 (选填“半圆“、”圆“),A是0度经线,此线又称 线。(2)写出图中B、C点的经度。B点经度 ;C点经度 。(3)从东西半球看,D点位于 半球。(4)图中A点位于C点的 方向。【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也是他们对地理产生畏难心理的开始。在本节课知识梳理时候尽可能细致,从学生角度考虑,处理好重难点。整堂课的亮点是讲练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画经线,以小组讨论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节课的互动形式较为单一,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保持,课堂的形式应该多变且更为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