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任务分析《声波的产生与传播》在初中物理学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知识要求不是很高,但声音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来源之一、是组成美好生活的一个要素,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观看视频录像“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课题;从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归纳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再通过阅读和实验,知道声波及其传播的形式、内容和特点。通过阅读资料和交流讨论,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通过观看视频录像“天坛回音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知道回声的概念,了解回声的利用和削弱;通过阅读和观看多媒体动画,知道声波的接收器官——耳。本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的学习过程,感受观察和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初步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通过了解回声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体验物理与生活和技术的紧密联系。通过对耳的认识,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2)知道发声体的振动是通过介质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且只向外传播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3)知道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4)知道回声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归纳、得出发声体发声时共同特征的过程,感受“观察”在探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回音壁录像资料等活动,激发民族自豪感。(2)通过了解回声的利用和削弱,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体验物理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难点:在空气中声波是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1.播放不同时期的两段电影片断,寻找其不同的时代特征,引出“声音”。2.教师说明声音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3.组织学生交流关于声音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想跟大家一起讨论,选取本节课主要研究的问题。(二)新课4.提出问题1(1)哪些物体能发出声音?怎样才能使它发出声音?(2)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共同特征吗?5.实验探究1(1)学生实验①用手摸着喉头,体验一下喉头发声和不发声时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②使桌上的橡皮筋发出声音,观察橡皮筋发声时是怎样运动的;把手轻放在发声橡皮筋上,体验一下手的感觉。③如图所示,将钢皮尺的一端用手紧压在桌边,另一端用手去拨动,使其发声,观察它在发声时的情况,体验压着的手的感觉。④学习活动卡P16页观察和描述1(如右图)。(2)交流归纳学生交流实验情况,并归纳得出结论:发声体都在振动。6.提出问题2(1)演示实验学习活动卡P16页观察和描述2。(教师击鼓,学生观察并描述橡皮膜上的泡沫球的运动情况,推测产生原因。)(2)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呢?7.解决问题(1)演示实验①学习活动卡P16页观察和描述4。观察要求:(提一个观察要求,观察一次。)a弹簧圈与圈之间的间隔是怎样的?→“疏密相间的”b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哪里传播?→“向前传播出去”c中间的某一圈弹簧是怎样运动的?→“在原处来回振动,它本身并不传播出去”教师:a这就是弹簧中的疏密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跟它相似。b声波一般向什么方向传播?你是根据什么现象得出的?c声波传播出去的又是什么呢?(停顿。再演示。)②播放两段水声,判断水的状态。(一段是水沸腾声;另一段是流水声)③学习活动卡P16页观察和描述3。结论:声波传播的是信息和能量。(2)阅读和理解教科书P14页最后两段。用声波知识解释学习活动卡P16页观察和描述2中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8.提出问题3声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它能否在其他介质中传播呢?9.实验探究2(1)学生实验学习活动卡P17页活动1、2。(声音能否在固体、液体中传播)(2)演示实验学习活动卡P17页观察和描述。(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的传声效果不同。(三)小结这节课对你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知识和方法两方面)关于声波,现在你还有什么疑问想跟大家讨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