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实践活动的特性,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新知导学】
一、认识和实践
1.认识
①含义:认识是 反映。
②形式或阶段: 和 。
a.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 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 在概括、整理大量 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③两者的关系:
a.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 有待于发展、深化为 , 依赖于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实践
①含义:实践是 改造 的 活动。
实践是一种 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②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 、 、 。
③特点:a.实践具有 。
原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 (人)、实践的 (客观事物)和实践的 (工具设备)。都是客观的。制约实践活动的 及其 也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
原因:实践是人有 、有 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c.实践具有
原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受到一定 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 。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
2.实践是 。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 (新问题、新要求)。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
3.实践是 。 ①实践处在 和 的 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 。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考点突破: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根本目的】
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
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关键点“实践有新的需要”“新的认识工具出现”“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提高”。
检验标准 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没有谈到指导的结果如何。
目的 认识指导实践成果了或者失败了,谈到了指导实践的结果。
【特别提醒】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
②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属于认识论。
③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④真理的系统化、理论化,就是科学理论。
意识、认知、理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正确的
联系: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易混易错】
基于客观实际做出的科学论断可以成为行动的动力。( )
2、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映。 ( )
3、感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
4、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性。( )
5、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
6、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
7、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孤立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 ( )
8、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认识的目的是认识世界。( )
9、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多数人的意见。( )
【课堂巩固】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气候会影响树木年轮的形成与宽窄变化。因此,树木年轮记录可以替代气象资料,帮助科学家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还可以为气候模形提供量化、精确的背景参数,帮助科学家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表明( )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科学实验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③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 ④准确认识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3·浙江·高考真题)漫画《你是咋当上千里马的》(作者:李肖飏)讽刺了一种社会现象。下列选项符合漫画寓意的是( )
①注重实效,以行证知 ②求实于名,未必得实
③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④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十三五”期间,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说明( )
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 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 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浩瀚星空,几十颗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中国星”正熠熠生辉。北斗卫星立项30年来的“三步走”一步比一步扎实,将58颗卫星一一送入浩瀚星河。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每一步量的积累都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奠定了基础
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每一步都是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科研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成功的充分条件
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延伸了人们的认识器官从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人造太阳是一种由人类控制的、模拟太阳而制造出来的核聚变模拟装置,它旨在通过核聚变技术实现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生产。2023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氦-3等离子体作为燃料的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材料表明(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 ②实践的需要是推动人类对人造太阳研究的动力
③人造太阳的研究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 ④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随着ChatGPT、Sora等的火热,人工智能备受关注。2024年我国首次将“人工智能+”行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面对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我们必须主攻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变革,牢牢抓住人工智能发展主动权。这说明(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定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②坚持实践第一,推动人工智能新的探索和研究
③坚持矛盾特殊性,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驱动作用 ④分清矛盾主次方面,以产业发展主导人工智能研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辽宁考古课题组对阜新地区细河盆地开展红山文化进行专题考古调查,弥补了阜新地区红山文化发现上的不足。阜新地区发掘的积石冢,反映了陶器的制作工艺和纹饰的细节,证明了阜新地区红山文化遗存地域的独特性。这说明( )
①对红山文化的发现来源于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积累②地域文化寓于中华文化之中,领略不同民族文化韵味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揭开了红山人创造文明之谜④通过目的性的探索活动,推动红山文化取得了新进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近年来,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国土调查、辅助土地督察执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日前,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统筹规范耕地保护卫星遥感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要充分发挥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优势,坚持实事求是,开展实地核查,依据事实和政策,客观作出耕地变化合法性判断,避免实际工作中存在工作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现象。上述材料体现了( )
①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是客观作出耕地变化合法性判断的唯一依据
②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做“一刀切”处理
③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推动了对统筹规范耕地保护工作问题的认识
④对耕地变化的合法性判断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嫦娥”奔月、“天问”落火、“羲和”探日、“天宫”揽胜,让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浪漫遐想照进现实。实践表明,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由此可见( )
①创新是让浪漫遥想照进现实的源泉和重要动力②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③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掌握着社会发展的主动权④创新作为主要矛盾,应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郑玄注:“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强调在此时农业要注意保墒。在川西民间,雨水节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流行“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拜谁。目的则是让儿女顺利、健康的成长。由此可见( )
①人能借观察雨水与草木萌动的关系,来把握自然变化的规律
②深化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以此作为开展农耕活动的依据
③将雨水与儿女顺利、健康成长相联系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
④把握雨水与指导农业保墒的联系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仿人机器人就是模仿人的形态和行为而设计制造的机器人。仿人机器人具有人类的外观,可以适应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代替人类完成各种作业,并可以在很多方面扩展人类的能力,在服务、医疗、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说明,仿人机器人( )
①因能对客观事物做出一定的反映而具有部分意识 ②颠覆了人们一直以来对意识的来源和物质器官的认知
③是人们通过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 ④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提高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下图漫画《大水漫不过鸭子背》 (作者:王家春)告诉我们( )
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要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必须超越认识的范围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增强自身本领
④既要抓住外部矛盾,更要把握好内部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阿喀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大英雄,非常善于奔跑,然而芝诺通过自己的论证却证明了阿喀琉斯永远追不上在他前面的一只乌龟。芝诺的论证是这样的:乌龟在阿喀琉斯前面某处A向前爬,阿喀琉斯追上乌龟到达A点时,乌龟此刻必然已经到达了A点前面的一点B;当阿喀琉斯再次追赶乌龟达到B点时,乌龟则到达了B点前面的一点C;如此下去,每当阿喀琉斯到达乌龟上一刻所在的位置时n,乌龟必然已经到达了了在他前面的一点m,因此阿喀琉斯永远追不上在他前面的一只乌龟。“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这一认识是因为( )
①否认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否认了认识过程中判断与推理的统一
③否认了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④否认了认识过程中感觉与表象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团队针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开展了研究,发现嫦娥五号矿物表层中存在大量的太阳风成因水,估算出太阳风质子注入为嫦娥五号月壤贡献的水含量至少为170ppm(ppm为百分比浓度,也就是一吨月壤含水约170克)。该研究证实了月表矿物是水的重要“储库”。这表明( )
①科学发现来源于认识的不断积累和深化 ②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和发展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世界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2024年3月20日,经过科研人员艰辛攻关的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将为正在运行的嫦娥四号和即将开展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及后续国内外月球探测任务等提供中继通信服务,开展月球环境探测。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表明( )
①建立自在事物的客观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正确反映存在的思维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认识指导下的实践必定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④科学实验作为基本实践形式能推动认识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1985年2月,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设完成。随后,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也先后落成。2024年2月7日,我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该站填补我国在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的空白。该站的建成将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了解罗斯海区域自然特征提供重要保障,为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发挥重要作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准确认识极地的本质规律是进行南极科考的最终目的②考察站布局完善为深化对南极的认识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客观条件制约推进科考进程④建成秦岭站是根据南极科考需要建立的人为事物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漫画《抛物线如此“美丽”》(作者:原创)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②坚持适度原则以防止促成不利质变
③解决问题抓住事物的性质和主流④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8.2024年3月,我国某科研团队发布消息表示,其研发了一种具有靶向送药功能的磁驱软体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根据器官内部环境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模式,实现靶向送药的同时还可以控制药物释放。这表明( )
①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②机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非选择题
19.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焓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型。
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
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
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
20.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昭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天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
“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
21. 在传统农业观的指导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成功解决了粮食和畜产品供给严重短缺的问题,但也存在产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产业产品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为了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我国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大农业观应运而生。它要求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树立大农业观,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农业资源的整合,实现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简要分析“大农业观”所蕴含的哲学智慧。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航天梦是复兴中国梦,航天路是大国强国路。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奋斗,我国的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中国航天整体技术实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的组成部分,主要开展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核心舱平台功能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换至问天实验舱行使组合体控制和管理功能,这使得空间站的可靠性得到提升。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进入问天实验舱后,中国空间站舱外机械臂展开在轨测试,并利用问天舱气闸舱和小机械臂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问天实验舱的成功是无数航天人潜心研究的成果,推进了太空探索,为人类寻找新家园。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相关知识,说明问天实验舱及其研发过程在中国探索太空中的作用。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参考答案
【易混易错】
1、基于客观实际做出的科学论断可以成为行动的动力。×
【解析】基于客观实际做出的科学论断是认识,可以指导实践,但不是成为行动的动力。
2、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映。 ×
【解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
【解析】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4、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性。 ×
【解析】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性。
5、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解析】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因此,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才是实践
6、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
【解析】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正确认识指导的实践,导致失败。
7、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孤立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 √
8、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认识的目的是认识世界。×
【解析】读书也是认识的途径之一,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9、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多数人的意见。×
【解析】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实践。
【课堂巩固】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C D B C C D C C A D D C D C C C B
1.【答案】B
【详解】①:观察树木的年轮,这是感性认识。科学家通过树木年轮记录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是理性认识。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①符合题意。
③:科学家通过树木年轮记录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说明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③符合题意。
②: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形式,它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但是,材料没有强调通过实践检验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性认识,②排除。
④: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科学规律,指导实践活动,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答案】C
【详解】②④:漫画讽刺了徒有其名,未必是实的社会现象,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求实于名,未必得实”意思是追求真相只有名字未必能得到真相;“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意思是不采用华而不实的名称,不兴作伪诈的事业。它们所包含的寓意与题意相同,②④符合题意。
①:“注重实效,以行证知”意思是用实践去检验认识是否正确,①与题意不符。
③:“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意思是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③与题意不符。
3.【答案】D
【详解】①:影响科研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意识转变程度影响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但不起决定作用,①说法错误。
②: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说明了实践提出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②正确。
③:实践活动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并非“实践主体的能动性”,③说法错误。
④: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提高了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说明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④正确。
4.【答案】B
【详解】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北斗卫星立项30年来的“三步走”一步比一步扎实,每一步量的积累都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奠定了基础,①符合题意。
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每一步都是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果,不是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②说法错误。
③:科研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③说法错误。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延伸了人们的认识器官从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5.【答案】C
【详解】①: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发生作用不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故①表述错误。
②:人造太阳旨在通过核聚变技术实现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生产,这体现了实践的需要是推动人类对人造太阳研究的动力,故②符合题意。
③:人造太阳的研究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故③表述错误。
④:中国科学家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氦-3等离子体作为燃料的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这体现了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故④符合题意。
6.【答案】C
【详解】①:主观能动性不能规定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趋势,①错误。
②:2024年我国首次将“人工智能+”行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坚持实践第一,推动人工智能新的探索和研究,②正确。
③:面对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我们必须主攻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变革,牢牢抓住人工智能发展主动权。这说明坚持矛盾特殊性,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驱动作用,③正确。
④:矛盾主次方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符合题意。
7.【答案】D
【详解】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红山文化的发现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①说法错误。
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中华文化寓于地域文化之中,②说法错误。
③:对红山文化的发现揭开了红山人创造文明之谜,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说法正确。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目的性的探索活动,推动红山文化取得了新进展,④说法正确。
8.【答案】C
【详解】①: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是客观作出耕地变化合法性判断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①说法错误。
②:坚持实事求是,开展实地核查,依据事实和政策,客观作出耕地变化合法性判断,避免实际工作中存在工作简单化、“一刀切”,体现了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做“一刀切”处理,②符合题意。
③: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国土调查、辅助土地督察执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说明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推动了对统筹规范耕地保护工作问题的认识,③符合题意。
④:对耕地变化的合法性判断属于意识范畴,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说法错误。
9.【答案】C
【详解】①:实践是让浪漫遐想照进现实的源泉和重要动力,①说法错误。
②:实践表明,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②正确。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掌握着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的是主要矛盾,不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③说法错误。
④: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说明创新作为主要矛盾,应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④符合题意。
10.【答案】A
【详解】①:材料中指出“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由此可见人能借观察雨水与草木萌动的关系,来把握自然变化的规律,故①正确。
②:要坚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推进事物的发展,而不是将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作为开展农耕活动的依据,故②不选。
③:将雨水与儿女顺利、健康成长相联系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故③正确。
④:把握雨水与指导农业保墒的联系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实践,而不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故④不选。
11.【答案】D
【详解】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仿人机器人没有意识,①说法错误。
②:仿人机器人的出现,并不能否定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也不能否定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②说法错误。
③:仿人机器人是实践的产物,是人们通过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③符合题意。
④:仿人机器人能代替人类完成各种作业,并可以在很多方面扩展人类的能力,说明仿人机器人使人类的器官得到延伸,进而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④符合题意。
12.【答案】D
【详解】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性的,故①错误。
②: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但材料没有涉及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故②不选。
③:漫画《大水漫不过鸭子背》中,无论水再大,鸭子都有浮于水面的本事,比喻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增强自身本领,故③正确。
④:“水大漫不过鸭子背”告诉我们遇到水大的时候不要埋怨水,而要想想如何增长游泳的本事,既要抓住外部矛盾,更要把握好内部矛盾,故④正确。
13.【答案】C
【详解】①:要想追上乌龟,必须首先到达乌龟出发的地点,而在这段时间里,乌龟已经向前爬了一段距离,阿咯琉斯只能无限地接近乌龟,这里涉及了判断和推理,故体现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故①不选。
②④:“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芝诺用主观想象代替了客观事实,这种观点割裂了时间和空间、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一种相对主义,这一认识只是反映一个片段,而不是完整过程,因为否认了认识过程中感觉与表象的统一的感性认识,否认了认识过程中判断与推理的统一的理性认识,故②④正确。
③:希腊传说中“捷足的阿喀琉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要想追上乌龟,必须首先到达乌龟出发的地点,而在这段时间里,乌龟已经向前爬了一段距离,阿咯琉斯只能无限地接近乌龟。体现了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否认,故③不选。
14.【答案】D
【详解】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科学发现来源于实践,①说法错误。
②: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不是重要来源,排除②。
③:该研究证实了月表矿物是水的重要“储库”。强调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符合题意。
④: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团队针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开展了研究,发现嫦娥五号矿物表层中存在大量的太阳风成因水,该研究证实了月表矿物是水的重要“储库”。表明世界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5.【答案】C
【详解】①: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没有人参与的,人不能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①表述错误。
②:经过科研人员艰辛攻关的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升空,这表明正确反映存在的思维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②符合题意。
③: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认识指导下的实践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③表述错误。
④: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升空,将为正在运行的嫦娥四号和即将开展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及后续国内外月球探测任务等提供中继通信服务,开展月球环境探测,这表明科学实验作为基本实践形式能推动认识的发展,④符合题意。
16.【答案】C
【详解】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进行南极科考的最终目的不是准确认识极地的本质规律,而是运用到实践中去,①排除。
②:考察站布局完善将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深化对南极的认识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②正确。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尊重客观条件,如果超越客观条件,就会违背唯物论的基本原则,③排除。
④:建成秦岭站,为考察和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是完成南极科考任务的基础,体现了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7.【答案】C
【详解】②④:该漫画中,主人公过于理论化地推断该巨石“抛物线”会“单调递增”,因此没有逃跑,却忽视了客观实际:在实际情况下,巨石会落地滚向主人公。因此它启示我们要立足客观实际,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告诉我们学习要适可而止,不能死读书以致走火入魔,以防不利质变的发生,②④符合题意。
①:漫画没有体现“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①排除。
③:漫画强调解决问题要抓住重点,面对巨石应该立即逃跑而不是计算是否“单调递增”,即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而非“性质和主流”,③排除。
18.【答案】B
【详解】①④:我国某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具有靶向送药功能的磁驱软体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实现靶向送药的同时还可以控制药物释放,这表明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也说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①④符合题意。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机器人属于人工智能,不具有主观能动性,不能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②表述错误。
③:题干强调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和客观物质性,不体现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9.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分,必须点出动力2分),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分,相关阐述酌情1~2分)。从解决“菌草矛盾”到沙漠治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再到助力世界生态安全,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推动菌草研究不断深入(结合实践变化材料进行阐述给2~4分),草种不断改良,技术应用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深化,创造出“菌草学”学科(答到认识的不断深化3分,或有认识不断发展阐述1~3分,答到创立了“菌草学”学科1分。如有其他相关阐述酌情给分。)
20.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中国梦必须通过奋斗才能从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接续奋斗的结果;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或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大农业观”来自我国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为解决产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产业产品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们对“农业观”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践行“大农业观”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农业资源的整合, 实现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它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实践,有其实际意义。
22.【答案】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我国航天科技实践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促进核心舱功能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人们对航天测控能力提升的新探索。
②我国航天科技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中国航天人借助问天实验舱等这些先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丰富和拓展了我国对宇宙空间的认识。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问天实验舱的成功是无数航天人潜心研究的成果,从而推进了航天人对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化,为人类寻找新家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