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导学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导学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导学案
新知导学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的
1. 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①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②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践的。
①经济领域: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②政治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③精神文化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
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 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 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性质上: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性质”决定“性质”)
b.过程上: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变化”决定“变化”)
②社会意识具有 。
a.时间上: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 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
b.性质上: 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可见( )
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②任何社会意识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受生产方式制约 ④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2·浙江·高考真题)在基诺族口耳相传的神话中,创世女神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后,便将一把茶籽撒在基诺山上让他们以种茶为生。从此,基诺人开始了栽培种植茶叶的历史。这表明( )
①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②神话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古代基诺人正确回答了世界本原问题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在线上开展办公、购物、教育、医疗等活动,出现了许多新的需要、新的职业、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应运而生。这表明虚拟实践( )
①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超越了社会运动的规律
③促进了社会主体的发展 ④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1·浙江·高考真题)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威胁,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行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气候行动目标,提振了国际社会信心,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 )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人类社会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整体性
③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④气候治理规律比气候变化规律更难掌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1·湖南·高考真题)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这表明( )
①神话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历史性 ②神话作为一种虚幻的意识不具有能动性
③神话作为一种主体的想象源于主观自由创造 ④神话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失去存在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1·河北·统考高考真题)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体现了( )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 ②思想变革是时代变革的先导
③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具有决定作用 ④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3下·湖北武汉·高三校联考期中)杭州第19届亚运会奖牌“湖山”,以“实证华夏五千年文明”的良渚玉琮为灵感,提炼了杭州三大世界遗产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历史精髓。设计中首次将方形玉琮和圆形奖章融为一体,将传统文化中的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美好愿望与现代体育精神相结合。该设计理念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哲理有( )
①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②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一定同步发展
③社会意识是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2022·广东高考)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被称为旧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产生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②旧唯物主义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③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唯物主义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
④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4·辽宁·模拟预测)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林鸿在《饮酒》中写道:“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上述两句古语共同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2024·湖南·模拟预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从中可以认识到( )
A.不同阶级从各自对社会的认知出发,才出现了反映特定经济形态的意识形态
B.任何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具有相对独立性
C.每一个时代的各种经济生产方式,都会产生与其物质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D.任何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都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1.(2024·河北·二模)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老年群体的需求既纷繁复杂,又有很大的特殊性,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怀,就无法设身处地想老年人之所想,急老年人之所盼,就很难将感情和专业投入进去,难以将养老助老事业做深做细做好。这说明( )
①老龄化的国情要求我们用心发展养老事业②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
③人的意志和意愿决定社会的发展进程④尊老敬老作为传统美德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24·天津·二模)立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将劳动与创造、劳动创造与历史进步、劳动创造与人生幸福统一起来,既与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一脉相承,又同中华民族传统价值理念一体交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2023年的夏天,贵州省黔东南州台盘乡的大山里的“村BA”更火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村BA”圣地台盘村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创新推行“村级院坝会”加强民主协商,集思广益,同时通过“十户一体”、“村规民约+寨老+民主评议团”等加强管理,确保基层民主贯彻到基层治理各方面全过程。未来乡里打算把台盘村的篮球文化、阳芳村的五彩油菜等串联起来,加快打造文体新地标、旅游新名片,建立美丽乡村。从人类社会生活所属的领域看,台盘村的发展本质主要体现在( )
①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
②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
③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④人类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生态文明领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二八谁家女,临河洗旧妆。水流红粉尽,风送绮罗香。”千百年前,古人把一醉方休的酣畅,初遇难离的情思,镌刻在长沙窑瓷生坯上,用釉涂、拿火烤,流传至今,让今人得以思接千载,情通古今。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②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离不开具体的物质形态
③古人借助诗词创造性反映存在,肆意挥洒万千情愫④情真意切的诗词是对作者内心丰沛情感的如实反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23的开年大作《中国奇谭》剧情当中《小妖怪的夏天》讲述的是一只来自于浪浪山的小猪妖,跟者大王循规蹈矩地做事依然想要离开浪浪山,看似简单的一句“我想要离开浪浪山”,使“浪浪山”也成为了网络热词,指代我们人生的一辈子,跌宕起伏,总想着翻越过去,也反映了当代打工人内心的苦楚和辛酸,引发无数网友的共鸣。可见( )
①人类可以根据主观需要确定不同的“网络热词” ②实践是“网络热词”的来源和其变化发展的动力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决定了人们精神生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开启建设新中国时提出“两个务必”;如今,党走过百年,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以“三个务必”告诫全党。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 )
①彰显作为社会意识的“赶考”精神与时俱进②说明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表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促进作用④印证了党的优良作风预见我国社会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事实告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息,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④个人发展完全被动地由社会历史发展所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据秦简牍《日书》记载,秦人建造房屋时会尽量避开农忙时节,房屋的主体建筑“寓”和附属建筑庑、小内、圈、图、屏等都与农牧业生产有关。这说明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次要方面 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躺平主义是指人们决定放弃靠拼命工作来攒钱、不断产生焦虑而伤身的生活模式,而采取主动降低自身欲望,从而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生活哲学。
躺平主义者是与工作狂相对立的生活态度。工作狂选择拼命工作,参与内卷。而躺平主义者则选择降低开支,退出内卷。躺平主义者是一群不甘心的顺从者。在所有社会上升通道被切断之后,他们相信垄断了资源的既得利益阶层是不可动摇的,他们知道监控到毛细血管的社会组织是强大的。所以他们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最无奈的方式寻求个人生活的自由。躺平主义就像字面意思那样:让自己安静地躺下来,不再挣扎,从容面对注定的结局。
躺平主义是当代青年心理和社会现状的客观折射。但“躺平”能否“躺赢”?新时代的年轻人,在焦虑和压力的裹挟下,是选择低欲望生活的躺平,还是专注自我的奋斗?值得我们深思。
有人说,面对生活重压躺平主义是人的必然选择。请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角度对此加以分析。
20.(2024·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启动、各级党委齐抓共管的重大工程。工程实施20年来,经历了从部分乡村到全省域乡村的扩展,从乡村环境治理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变化,如今正向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推进。工程的实施使浙江大地发生了美丽蝶变。
材料二 A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结合本村实际实施“千万工程”,统一规划开发,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再引入高品质业态,盘活闲置资源。如今的A村已从“脏乱差”变成了“绿富美”,“宾客闹盈盈、群众喜盈盈、口袋满盈盈”。
(1)判断“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乡村是否发生了质变,并说明理由。
(2)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A村为什么会改变面貌。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A D A B B C D C D D D C C B A A A
1.【答案】B
【详解】①③: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说明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受生产方式制约,①③符合题意。
②:题干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体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不符合题意。
④:题干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体现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答案】A
【详解】①②:基诺族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表明神话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②符合题意。
③:古代基诺人的神话传说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错误回答,③错误。
④:材料不涉及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3.【答案】D
【详解】①②: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没有被改变;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超越了社会运动的规律,故①②错误。
③④:越来越多的人在线上开展办公、购物、教育、医疗等活动,出现了许多新的需要、新的职业、新的生活方式,“虚拟实践”应运而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体的发展,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故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4.【答案】A
【详解】①②:面对全球气候的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行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气候行动目标,提振升了国际社会信心,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整体性,故①②正确。
③:材料未体现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故③不选。
④:材料未体现气候变化的规律难以掌握,而且气候治理规律与气候变化规律二者无法比较哪一个更难掌握,故④不选。
5.【答案】B
【详解】①:题干中认为,神话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表明神话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历史性,①符合题意。
②: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具有能动性,只是性质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②说法错误。
③:神话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③说法错误。
④: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自然力不断被支配,神话也就因失去存在基础而消失,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6.【答案】B
【详解】①:马克思指出要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意识,而不是以意识为依据,表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①符合题意。
②:思想变革是时代变革的先导,与马克思强调的“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依据”相悖,②不符合题意。
③: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中去解释意识,而不是以意识为依据去判断一个变革时代,表明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具有决定作用,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强调社会意识离不开社会存在以及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不涉及社会历史的构成,④排除。
故本题选B。
7.【答案】C
【详解】①④:杭州第19届亚运会奖牌“湖山”设计中以“实证华夏五千年文明”的良渚玉琮为灵感,提炼了杭州三大世界遗产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历史精髓。该设计理念体现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也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④符合题意。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不是独立性,②说法错误。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8.【答案】D
【详解】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故①排除。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滑向了唯心主义,夸大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故②排除。
材料中恩格斯的话表明,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了唯物主义解释,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9.【答案】C
【详解】①③:上述两句古语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只有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才能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②排除。
④: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④排除。
10.【答案】D
【详解】A:不同阶级应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各自对社会的认知出发,A说法错误。
B: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无关,B与材料不符。
C:并非各种经济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相对应的上层建筑,C表述有误。
D:“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表明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观念都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D说法正确。
11.【答案】D
【详解】①:该选项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材料强调发展养老事业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怀,即要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故该选项和材料主旨不符,①不选。
②: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怀(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无法做好养老服务,说明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②正确。
③:该选项强调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属于唯心史观,是错误的观点,③排除。
④:古代形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秀思想在今天依然被推崇,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④正确。
12.【答案】D
【详解】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①错误。
②③: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涉及认识的反复性,②排除,③正确。
④:立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3.【答案】C
【详解】①④:材料并无体现物质生产实践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①④不符合题意。
②:“村BA”圣地台盘村创新推行“村级院坝会”加强民主协商,集思广益,同时通过“十户一体”、“村规民约+寨老+民主评议团”等加强管理,体现了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②符合题意。
③:推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体现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③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4.【答案】C
【详解】①:题意没有体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没有体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①不选。
②:根据材料“古人把一醉方休的酣畅,初遇难离的情思,镌刻在长沙窑瓷生坯上,用釉涂、拿火烤,流传至今,让今人得以思接千载,情通古今”,这强调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离不开具体的物质形态,②符合题意。
③:根据材料“春水春池满……”“……风送绮罗香”“一醉方休的酣畅,初遏难离的情思”,这说明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古人借助诗词创造性反映存在,肆意挥洒万千情愫,③符合题意。
④:该选项中“如实反映”表述错误。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但不一定是如实反映,排除④。
故本题选C。
15.【答案】B
【详解】①:“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意识或认识来自于物质或实践,并不是根据主观需要确定的,①错误。
②:实践是“网络热词”的来源和其变化发展的动力,②正确。
③:浪浪山”指代我们人生的一辈子,也反映了当代打工人内心的苦楚和辛酸反映了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③正确。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精神生活,社会意识不能决定人们精神生活,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6.【答案】A
【详解】①②: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开启建设新中国时提出“两个务必”;如今,党走过百年,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以“三个务必”告诫全党。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彰显作为社会意识的"赶考"精神与时俱进,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故①②符合题意。
③:社会意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推动社会存在发展,③错误。
④: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印证了党的优良作风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我国社会发展趋势,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7.【答案】A
【详解】①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这说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体现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③不符合题意。
④: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个人发展不是完全被动的由社会历史发展决定,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8.【答案】A
【详解】秦人建造房屋时会尽量避开农忙时节,房屋的主体建筑“寓”和附属建筑庑、小内、圈、图、屏等都与农牧业生产有关,说明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次要方面,也说明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题肢①和②说法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社会存在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出社会意识的变化,题肢③说法错误;题肢④与材料无关。本题选择A选项。
二、非选择题
19.【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躺平主义产生于残酷的工作生活窘境,是人们对社会现状的反映和选择。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生活的重压和挑战可以产生躺平和奋斗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躺平不是人们的必然选择。
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我们既要合理地控制欲望,又要拥抱奋斗的活力,未富先躺应引起我们警惕。
20.【答案】(1)是。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性质、本质属性、本质等)的变化。(可替代: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或者质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从美丽乡村建设来看,“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后,浙江乡村已完成环境整治,变成美丽乡村,发生了质变。
否。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性质、本质属性、本质等)的变化。(可替代: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或者质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从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来看(若写成共同富裕给1分),“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后,浙江乡村依然在向这一目标迈进,还处于量变过程。
(2)①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替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或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或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A村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实施“千万工程”的统一规划。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替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或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A村根据“千万工程”的目标和要求制定统一规划,并进行开发建设(可用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再引入高品质业态,盘活闲置资源代替),使该村改变面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