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导学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导学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导学案
【课标要求】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问题导学】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 、 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     。中华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⑴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一个“    、     ”,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⑵当代价值:      才能开辟未来,善于      才能更好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   。      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   、     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     。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   、     、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       。
【易混辨析】
1.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
2.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
3.中华传统文化包含许多文化糟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与之彻底决裂。( )
4.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5.中华传统文化包含许多文化糟粕,我们要发展全新的文化,与之彻底决裂。( )
6.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见义勇为等。( )
8.中华文化完全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
9.中华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
10.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当堂达标】
一、选择题
1.中华民族是善用文字和书籍记载历史文化的民族。孔子整理的“六经”(《易》《书》《诗》《礼》《春秋》《乐》)传承至今,成为中国最早的“元典”;历代史官记录君臣言行、重大事件,形成史籍档案;古代文、赋、诗、词、曲、小说等,在“崇文”传统中开出璀璨花朵;历代总集、别集等浩如烟海……这表明( )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②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习近平主席在二0二四年新年贺词中讲到:“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作为四川文化代表的川剧,发源于巴蜀大地,但又融合了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这体现了( )
①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随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
③中华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包容性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共性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5.《四库全书》系统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内容涵盖甚广。中国传统的文、史、哲、理、农、医等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可以从中找寻到各自的源头和血脉。下列对《四库全书》的评论正确的是( )
①《四库全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②《四库全书》是中华文脉薪火相传不息的见证
③《四库全书》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④从《四库全书》中能看到中华民族的所有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欧亚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或将把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年代再向前提早300年至500年的含山凌家滩遗址……五千多年文明在安徽从未间断。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等共同构筑了彰显徽风皖韵的地域文化,使安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的博物馆;建安文学、程朱理学、桐城文派在这里孕育发展,安徽为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文明轮番演绎提供了重要舞台。从徽风皖韵里我们可以认识到( )
①安徽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②中华文化多样、包容,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③传统文化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与时俱进 ④传统文明是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3月30日,“2024上海市民文化节”正式启动,市民们走出家门体验千余项文化活动,同时,全市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点展示特色活动,音乐导赏、非遗体验、文学欣赏、老建筑走读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城市各个角落绽放,为市民开展优质艺术教育和体验活动。这说明( )
①文化发展必须保持承袭的心态 ②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受者和受益者
③发展文化事业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④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更基本的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非遗青铜编钟制作技艺在传统范铸工艺基础上,采用加入现代科技与现代技艺的“失蜡铸造法”,再现编钟的华美造型和精细装饰;遵循古法配制青铜合金比例,并控制温度冶炼铸造;通过设计钟体造型以及科学锉磨钟腔内壁等方式,达到“一钟双音”的效果,再现两千多年前的礼乐文化。这一做法( )
A.承袭传统文化,演绎中国故事 B.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C.说明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D.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
9.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激进地主张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的拼音文字。为了驳斥这种完全废除汉字而全盘拉丁化的论调,国学大师赵元任写下了三篇“一音文”,其中之一就有《季姬击鸡记》。原文如下:“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若改用罗马字母的拼音文字,全文就是满纸“jijiji,jiji,……”,不知所云。与拉丁文相比,最能体现汉字文化的是( )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幽默风趣 D.历史积淀
10.中医药学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悬壶济世、仁心仁术”等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制定的《“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引导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网上场馆建设、实现“云游基地”“云观展”等。可见,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 )
①更好展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②挖掘中医药治病救人的市场价值
③强化中医药文化服务社会的作用④实现网络所具有的教化育人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游客进入“延安1938”主题文化街区,仿佛穿越到上世纪30年代的延安:“梦里搂定”宝塔山、“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等传统红色地标为观众打开通往历史现场的通道;窑洞、信天游展示着陕北的地域文化、风土民情。“延安1938”主题文化街区的建设( )
①通过多种载体呈现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②立足当地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新提供创作源泉
③可以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 ④牵手红色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礼记·中庸》有这样一段话:“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意思是内心明净,外着端庄,举止合礼,是君子修身的一个前提。服饰就是礼制的物化和表达,是华夏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礼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国潮”“国风”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流行时尚相结合的审美深受年轻人追捧。这说明( )
①服饰是礼文化的重要载体 ②文化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
③传统文化是财富,在当代仍然发挥重要价值 ④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坡阳古街有“浙中第一古街”之称。近年来,某地探索村集体联建共建模式,助力坡阳古街建设。逛文旅市集、赏民俗表演、看春光好景,这些带着浓郁风土人情的活动让游客在古街中感受文化韵味和时代脉动。2024年春节期间,坡阳古街成为人气最旺的打卡点,吸引游客41.08万人次。由此可见,坡阳古街( )
①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②促进了浙江非遗民俗的创造性发展
③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④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风尚的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在传统佳节元宵节,一组“唐朝仕女”吃汤圆的图片突然走红网络,上万网友点赞评论,这一事件对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启示是要( )
A.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B.弘扬继承中华传统习俗
C.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D.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
15.2024年央视春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据《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为dá。“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龘”作为一个生僻字,人们从浩如烟海的字典中把其打捞出来,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对龙年相关文创项目开发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见,“龘”字的使用( )
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②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积极作用
③彰显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自信和追求 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表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2023年7月12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面向法国民众举办集茶文化故事和旅游讲述、丝竹乐与评弹演出、制茶技艺和茶点制作展示、苏韵非遗产品陈列、线下沉浸式虚拟体验、书法与古琴以及茶艺表演的苏韵雅集活动。法国民众参与活动十分踊跃,远远超出预计出席人数。举办苏韵雅集活动( )
①能够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大其影响力 ②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包容性
③便于相互取长补短,促进认同对方的民族文化 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促进中法民心相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鱼与“玉”“余”谐音,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动物,人们常把它做成各种工艺品的装饰,寓意“金玉满堂”“富贵有余”,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富足、连年有余的愿望。某班同学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时,发现很多文物上都有鱼的图案。
同学们据此展开讨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甲:文化需要载体来呈现,文物上鱼的图案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乙:经济决定文化,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兴盛 丙: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不同时代的文物完整再现了社会历史场景 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丁 D.丙和丁
18.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陕西西安分会场的《山河诗长安》,让许多人感到震撼,观众跟着动画人物李白,穿越千年看古今,再现诗意长安的恢宏景象,在西安的迎宾门,李白与千人齐诵《将进酒》,豪放洒脱、荡气回肠,激发出中华儿女满满的自豪感。此节目( )
①守住民族文化根基,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②立足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③自觉弘扬民族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文化共识、增强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央视系列纪录片《“字”从遇见你》播出以来,不断掀起收视热潮。节目用影像解构出25个中国汉字背后的基因密码和历史文化典故,每个汉字都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隐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从《汉字听写大会》、《汉字五千年》,再到《“字”从遇见你》,央视一直坚持向国人推广汉字的主要价值在于( )
①展现深厚内涵,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和文化发展方向
②激发文化共鸣,让不同年龄的人形成对社会和历史的共同认知
③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汉字特有的文化魅力以提升文化认同感
④坚定文化自信,从汉字中体味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山东某高校将《〈论语〉精读》《国学智慧》《中华经典诗词诵读》《中国古典诗词赏析》等国学经典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必选课,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精神内涵、时代价值,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该高校的做法有利于( )
①发挥文化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的作用,涵养共同的价值观念
②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动力,坚定文化自信
③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为解决世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④生动诠释中国精神,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2024年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赢麻了。西安分会场以独特的开场掀起“山河诗长安”的篇章:伴随着一声嘹亮的“开城门,迎宾”,西安永宁门缓缓开启, “诗仙”李白跨越历史长河“穿越”而来。流光溢彩的大唐不夜城,舞狮、舞龙、秦腔、社火表演……民俗杂耍令人目不暇接。以大明宫、秦腔脸谱等地域特色为元素的主舞台上,国风文化魅力扑面而来;国潮表演掀起现场年轻观众的热情。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震撼全场的原因是( )
①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②植根于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包容性
③以新颖的表现方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④有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2023年12月,联合国第78届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官方假日;2024年1月,联合国发行中国农历龙年特特别版邮票,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这说明( )
①中国春节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 ②春节文化是中国人民实践创造的成果
③文化交流交融有利于保持文化多样性 ④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礼记·中庸》有这样一段话:“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意思是内心明净,外着端庄,举止合礼,是君子修身的一个前提。服饰就是礼制的物化和表达,是华夏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礼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国潮”“国风”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流行时尚相结合的审美深受年轻人追捧。这说明( )
①服饰是礼文化的重要载体 ②文化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
③传统文化是财富,在当代仍然发挥重要价值 ④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二、材料题
2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精妙的典故信手拈来,广博的引用贯通古今。从这些用典中,既可以追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又能在古为今用的创造性转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用典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率最高的一则典故,多用于中国外交政策的阐述,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其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体现了广阔的世界眼光和人类胸怀。
用典二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
25.(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优秀诗词承载着中国人的诗情与诗心,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农历新年伊始,家家户户“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秋月圆,我们会在心中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门在外,不禁感叹“月是故乡明”。我们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劝人奋进,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语友人,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定内心。我们倾听“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至美悠远,感慨“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雄浑壮丽;期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气魄胸襟,坚定“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的立场信念……在这种独特的中国式诗意生活中,我们达到了和诗词作者“同频共振”的奇妙境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这种“同频共振”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导学案参考答案
【易混辨析】
1.错误
【详解】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等。故说法错误。
2.正确
【详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故本题观点正确。
3.错误
【详解】本题为判断题。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所以本题观点是错误的。
4.错误
【详解】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故题中观点错误。
5.错误
【详解】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题中观点错误。
6.错误
【详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故题中观点错误。
7.错误
【详解】见义勇为属于中华传统美德,不属于核心思想理念。故题中观点错误。
8.错误
【详解】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故题中观点错误。
9.错误
【详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故题中观点错误。
10.错误
【详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故题中观点错误。
【当堂达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C B D D A D C D B A C A B D B B C C D A D B A
1.【答案】C
【详解】②③:中华民族善用文字和书籍记载历史文化,这说明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易》《书》《诗》《礼》《春秋》等传承至今,历代总集、别集等浩如烟海,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②③正确。①:材料没有体现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①不符合题意。④: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答案】B
【详解】①④:“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可见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可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①④符合题意。②: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②排除。③:题干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③排除。
故本题选B。
3.【答案】D
【详解】①②:材料旨在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未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随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①②排除。③④:材料分析了川剧的起源和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川剧在学习借鉴中使其表现手法和技法得以丰富,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包容性,体现其包容性和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4.【答案】D
【详解】②③: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元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②③符合题意。①:材料只是强调这些文化具有中国元素,没有具体说明源远流长,①不合题意。④:这些中国元素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而不是共性,④不合题意。故本题选D。
5.【答案】A
【详解】①②:《四库全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四库全书》是中华文脉薪火相传不息的见证,①②说法正确。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③说法错误。④:从《四库全书》中能看到中华民族的所有文化,说法过于绝对,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6.【答案】D
【详解】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不能说“安徽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①排除。
②④:五千多年文明在安徽从未间断;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等共同构筑了彰显徽风皖韵的地域文化,使安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的博物馆,体现了中华文化多样、包容,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安徽为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文明轮番演绎提供了重要舞台,表明传统文明是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②④正确。③:材料强调五千多年文明在安徽从未间断,构筑了彰显徽风皖韵的地域文化,表明文化的多样性、连续性,不体现“传统文化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与时俱进”,③排除。故本题选D。
7.【答案】C
【详解】①:文化发展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革故鼎新,而不是保持承袭的心态,①错误。
④:材料强调的是市民开展优质艺术教育和体验活动,没有体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更基本的力量,④排除。②③:全市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点展示特色活动,音乐导赏、非遗体验、文学欣赏、老建筑走读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城市各个角落绽放,为市民开展优质艺术教育和体验活动。这说明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受者和受益者,发展文化事业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②③正确。故本题选C 。
8.【答案】D
【详解】A:对于传统文化是批判继承,而不是简单承袭,A错误。B:材料强调在传统范铸工艺基础上的创新,不强调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B与题意不符。 C:材料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不涉及文化交流,C与题意不符。D:非遗青铜编钟制作技艺在传统范铸工艺基础上,采用加入现代科技与现代技艺的“失蜡铸造法”,这一做法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9.【答案】B
【详解】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指中华文化几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强调时间的久远,材料是强调汉字文化在表达上具有拉丁文不可比拟的优势,A不符合题意。B:博大精深是指文化种类多范围广而且有深度,《季姬击鸡记》即是用汉字把季姬击鸡过程形象的刻画出来,若改用罗马字母的拼音文字,则不知所云,这体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B符合题意。C:材料强调汉字文化在表达上具有拉丁文不可比拟的优势,体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涉及幽默风趣,C不符合题意。D:材料强调汉字文化在表达上具有拉丁文不可比拟的优势,不涉及汉字文化的历史积淀,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0.【答案】A
【详解】①: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案的实施,有利于更好展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①符合题意。②:该方案强调的是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强化中医药文化服务社会的作用,没有强调挖掘中医药治病救人的市场价值,②不符合题意③:该方案的实施,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引导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强化中医药文化服务社会的作用,③符合题意。④:网络只是一种工具,它本身并不具备教化育人的功能,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11.C
【详解】①③:“延安1938”主题文化街区能感受当地红色文化,通过红色地标、红色文化符号,呈现革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①③符合题意。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而不是“延安1938”主题文化街区的建设,②错误。
④:“延安1938”主题文化街区的建设,通过牵手红色文化推动经济发展,但是引领文化发展方向,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C。
12.A
【详解】①:服饰就是礼制的物化和表达,说明服饰是礼文化的重要载体,①正确。
②:“国潮”“国风”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流行时尚相结合的审美深受年轻人追捧,说明文化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②正确。
③: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财富,在当代仍然发挥重要价值,③错误。
④:“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的说法过于绝对,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3.B
【详解】①:材料中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让游客在古街中感受文化韵味和时代脉动,吸引游客41.08万人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①符合题意。
③:坡阳古街带着浓郁风土人情的活动让游客在古街中感受文化韵味和时代脉动,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没有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②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中的文化并没有引领社会风尚,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4.D
【详解】A:材料不强调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A不符合题意。
B:传统文化有双重性,弘扬继承中华传统习俗说法不妥,B排除。
C:传统佳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不是传统文化的糟粕,C不符合题意。
D:材料表达了在久远唐朝就有传统佳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一组“唐朝仕女”吃汤圆的图片突然走红网络,启示我们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5.B
【详解】②:龘”作为一个生僻字,人们从浩如烟海的字典中把其打捞出来,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对龙年相关文创项目开发具有积极意义。这表明“龘”字的使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积极作用,②符合题意。
③:“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2024年央视春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用“龘龘”之姿生动描摹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自信和追求,③符合题意。
①④:“龘”字的使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积极作用,未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也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排除①④。
故本题选B。
16.B
【详解】①④: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面向法国民众举办苏韵雅集活动。法国民众参与活动十分踊跃,远远超出预计出席人数。此举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促进中法民心相通,能够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大其影响力,①④正确。
②:材料强调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②与题意不符。
③:文化多样性要求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认同对方的民族文化”说法不妥,③排除。
故答案为B。
17.C
【详解】甲:鱼与“玉”“余”谐音,人们常把它做成各种工艺品的装饰,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富足、连年有余的愿望,同学在参观中发现很多文物上都有鱼的图案,这表明文化需要载体来呈现,文物上鱼的图案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甲说法正确。
乙: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决定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不是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兴盛,乙说法错误。
丙: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不同时代的文物可以再现一定的社会历史场景,但无法完整再现社会历史场景,丙说法错误。
丁: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到宋代的双鱼文青铜镜、清代的的红彩金鱼长方形花盆都有鱼的图案,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丁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C。
18.C
【详解】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方向。该选项夸大了节目《山河诗长安》的作用,①排除。
②④:《山河诗长安》立足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现诗意长安的恢宏景象,豪放洒脱、荡气回肠,激发出中华儿女满满的自豪感,有利于凝聚文化共识、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涉及弘扬民族精神,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9.D
【详解】①: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并不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也不代表文化发展方向,①排除。
②:不同年龄的人对社会和历史的认知具有主体差异性,且材料没体现年龄差异,②排除。
③④:央视一直坚持向国人推广汉字的主要价值在于坚定文化自信,从汉字中体味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汉字特有的文化魅力以提升文化认同感,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0.A
【详解】①②:试题材料说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积极作用,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试题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积极作用,③④的作用对象是我国和世界,③④不符合题意。
21.【答案】D
【详解】①:所有的文化载体,都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该选项不是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震撼全场的原因,①排除。②:应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②错误。③:西安分会场以独特的开场,“诗仙”李白跨越历史长河“穿越”而来,舞狮、舞龙、秦腔、表现方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③正确。④社火表演,大明宫、秦腔脸谱等地域特色为元素等多种元素,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以新颖的素4:西安分会场国风文化魅力扑面而来,国潮表演掀起现场年轻观众的热情。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④正确。故本题选D。
22.【答案】B
【详解】①④:联合国第78届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官方假日,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说明中国春节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①④正确。②:材料体现的是联合国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官方假日,没有涉及春节文化的产生,②不符合题意。③:材料体现的是联合国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官方假日,未体现文化交流、交融,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3.【答案】A
【详解】①:服饰就是礼制的物化和表达,说明服饰是礼文化的重要载体,①正确。②:“国潮”“国风”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流行时尚相结合的审美深受年轻人追捧,说明文化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②正确。
③: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财富,在当代仍然发挥重要价值,③错误。④:“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的说法过于绝对,④错误。故本题选A。
二、材料题
24.【答案】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同存异、和平发展等思想,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蕴含的惠民安民等思想,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25.【答案】①文化塑造人生,中国优秀诗词能展现中国人情感世界、审美世界,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滋养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提升文化修养。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诗词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人的诗情与诗心,能够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③中华优秀诗词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能够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生活接轨、与社会需求对接,贴近当代人的生活,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