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论教养》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论教养》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论教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2.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体会本文语言严谨的特点,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4. 理解教养的内涵,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 教学难点
理解教养的内涵,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人们相互行礼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样的人给 你怎样的印象
明确:这样的人我们会说他们“有教养”。
2.引出课题:那什么是“教养”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 文,共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二、作者简介
1. 展示作者德米特里 ·利哈乔夫的相关信息:
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长期从事古代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研究。著作有《善与美书简》《思考俄罗斯》《俄罗斯文化》 等。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 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 补充作者的生平经历: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28年,因质疑苏联政府简化俄语字母表的改革,被关入集中营四年。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入侵时,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三、背景链接
1. 展示相关信息:此文就选自于他写的著作《善与美书简》。这本书论述心灵美、行为美、 自然美与艺术美,文笔亲切、平易、生动,深入浅出,联系生活阐述哲理,耐人寻味,论述的 都是道德情操的修养问题。这本书包含了利哈乔夫写给青少年的47封信,是一本充满智慧的 书信集,也是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作者循循善诱,跟青少年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让人从中 受益。
四 、字词积累
1. 展示词语:贸然、涵养、恪守、自持、汲取、遵循、箴言、彬彬有礼、大发雷霆、随 心所欲、一意孤行、自吹自擂、矫揉造作、附庸风雅、 怩作态、随机应变。
2. 提问: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的意思需要特别注意 明确:
“恪守”意为严格遵守,如“恪守诺言”。 “箴言”指劝诫的话,如“箴言警句”。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贬义)。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五、解读文题
1. 提问:“论教养”这个文题点明了文章的体裁和论题,那么论题是什么 明确:“论教养”的论题是“教养”。
2. 提问:如何区分论题和论点
明确: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多为词语,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 首;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位置灵 活,可在标题、文首、文中或结尾。
六、整体感知
1. 自读全文,留意文中的观点性句子,并试着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2. 提问: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出论题——教养,指出良好的教养来自家庭、学校和自身。
第二部分(2-17):反面论述,列举“无教养”的表现;正面论述,指出“有教养”的 本质和表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 ——“优雅风度”。
第三部分(18):总结全文,重申“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3. 提问: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 确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七、精读细研
1. 自读第1段,说说文章开头有何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引出论题——教养,指出良好的教养来自家庭、学校和自身。
2. 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 对此你如何看
明确: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教养体现在生活细节中,家庭生活最能反映一个人 的真实教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作者的观点正确。
3. 速读第5- 10段,作者列举了哪些“无教养”的表现 明确:
不帮妻子洗餐具。 对家人大发雷霆。 对亲人缺乏了解。
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关爱。
随心所欲地开大电视或收音机音量或高声说话。 开家人的玩笑却不顾及其自尊心。
4.齐读第11-12段,作者认为“有教养”是怎样的 5. 明确:
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
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 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
恪守诺言,不摆架子“翘鼻子”。
无论何时何地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都始终如一。
6. 作者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对比论证,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和思考,起强调和突出作用,这样写使作者的观点 更突出,更鲜明。
7. 默读第13 -17段,试着梳理作者在论述“风度”的论证思路。 明确:
第13 段中提出了一种观点:有些人有一些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 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钮怩作态。
作者提出关于“优雅风度”的观点是: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 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切忌避免吧嗒嘴……敬重 路上的行人,不要让大家对你侧目而视。列举了一系列实际生活中的小细节的例子,具体阐述 了什么是不妨碍他人生活、让大家都有良好自我感觉的优雅风度。
第17 段中“在有教养的优雅举止中总是包容着深刻的含义”一句话的含义是:“有教 养的优雅举止”表现了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其“深刻的含义”也就是行为举止体现出的一 个人的自我修养——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
8. 回顾第二部分,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教养”是“风度”的内在基础,“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是判断一 个人教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时时处处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一 个人的 教养水平越高,行为举止越优雅;反之亦然。
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了字词,梳理了文章的结构,明确了作者的观点,还 探讨了“教养”与“风度”的关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教养》这篇文章,谁能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

明确:文章通过列举众多“无教养”及“有教养”的表现,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 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作者的观点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 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二、精读细研
1. 提问: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综合运用。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剖析了“有教养”和“无教 养”的种种表现,在对这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例如,作者在论述“有教养”的表现时,列举了“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懂得珍 惜别人的时间”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观点;在论述“优雅风度”时,列举了吃饭时 的细节等例子,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同时,作者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形成对比,突出了“有 教养”的重要性,使作者的观点更鲜明。
2. 提问: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
语言严谨。如“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必定” “善于”等词语的使用,使表达更加准确、严密。
富有哲理。文中有许多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如“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 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给人以启迪。
三、深入探究
1. 提问:作者认为教养的本质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2.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有教养 明确:
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善于尊重别人。
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如不随意打扰别人,遵守公共秩序等。 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言行一致。
3.提问:本文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启示
明确:本文让我们明白了教养的重要性,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品质,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 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教养,做一个尊重他人、有风度的人。
四 、拓展延伸
1. 展示一些生活中有关教养的事例或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些事例或图片中人物的行为是 否有教养,并说明理由。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做到有教养,如有不足之处,应该如何改进。
五、课堂小结
1. 提问: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对“教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2. 总结:教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中。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的 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六 、布置作业
1. 写一篇关于“教养”的短文,谈谈自己对教养的理解和感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