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案

资源简介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儒学、文学艺术、科技、文字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理解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特征并分析其历史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 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理解三大发明的传播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4.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领域所取得的成 就为世界领先,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元时期思想、文艺、科技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宋代理学的出现;
难点:程朱理学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影响、评价。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史料实证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思考归纳: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发展趋势如何 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新课讲授:
一、儒学的复兴
回忆所学,阅读教材66页,简要概括儒学发展历程和出现的危机。思考儒学复兴的原 因
1、儒学复兴的背景
①主观: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
②客观:佛道盛行,儒学遭到冲击。
③政治:社会道德沦丧,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和自身统治的需要。
材料:五代时期是文治精神最弱的时代,也是儒学传统蔽唾弃之时。从中央到地方,学 校七零八落。由于做官并不需要读书人,所以没有什么人再上学了,各地学宫和文庙无不房 倒屋塌。与之相适应,朝野上下也处于道德混乱的情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生性好淫,不 但他部属的妻子女儿难以幸免,就是他的儿媳妇也要前去侍疾,而他的儿子却惜机邀宠。从
朝延开始,上行下效,基本的人伦道德都没有了。
——张鸣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45页。 ④文化: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地位比较高,文化氛围比较好,士大夫具有担当精神。
解说:赵匡胤通过军事政变的方式建立了宋朝,也继承了旧王朝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
矛盾,统治者需要新思想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宋太祖非常尊重知识分子,死前留下不杀士大 夫的祖训,提出与士大夫共天下,使强调祖宗家法的赵宋王朝确立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儒学复兴的背景。
材料1:(唐代官方颁布的)《五经正义》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自唐代始作为科 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应试亦必须按此答卷,不许自 由发挥。颁布后直到宋初,实行几百年之久。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
材料2: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子字宙与人 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已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 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材料3:“汉魏而下,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其与儒齐驱并驾,峰而为三,吁!可怪 也,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成,灭夫妇之义,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则已。”
——《宋元学案》卷二
材料4:“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 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赵匡胤
材料5: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第、夫妇,人伦之际, 无不大坏,而天理几平其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 · 一行传>序》
教师设问:什么是理学 理学代表人物 学生看书回答。展示材料,理解理学思想 主张。,“新的发展”新在哪里
2.程朱理学的主张
①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材料1: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9《杨遵道录》
材料2:未有天地之先,毕党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材料3:字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 得之以为性(即特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港70《读大纪》
②人生观: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
材料1:程新程顾兄第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效助兴,第第程顾认为有辱斯文,拂 袖而退;而程新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次日,程顾责问哥哥程新,程新笑曰:“昨日‘座
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姣’,今日‘座中无效’而你‘心中有效’”。程闻之,面带愧色而 去 。
材料 2:朱在《朱子语类》中指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还说:“饮食, 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娶,天理也;三要四妄,人欲也。”由此可知,所调“存天 理灭人欲”,这个人欲不是指人的所有欲望,而是超出正常欲望之外不合理的东西。
③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 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解说:“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 对一般道德的体认。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他说:“格犹 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 自有贯通处”。也就是说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 认识。
教师设问:你认为今天应当怎样看待宋明理学 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讨论,教师总结。 3.程朱理学的影响
①政治: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日后成为官方正统哲学,有力地维护了专制统治。
②文化:提倡许多传统美德,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强调人的社 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强调文人的气节、注重实践等)
③弊端: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维护等级秩序,压抑 了个性;作为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影响。
南宋中期,程朱理学形成。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宋理宗(1241年),令二程、朱熹等 从祀孔庙,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元初,程朱理学在教育界获得支配地位,朱熹的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方统一教科书。元中期开始科举,经书考试重“四书”,单独出题, 考试内容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
材料1:朱熹认为道掌握在儒家手望,所以儒家拥有干千预政治的天然叔力。朱县认为, 儒家干千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国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 而后实现国治、天下平。
材料2:清雍正帝宣称:“若无孔子之教……势必以小加大,以少陵长,以贱妨贵,尊 早倒置,上下无等,干名犯分,越礼悸义,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柬, 吾得而食诸 其为世道人心之害,尚可性言哉!” ——《东华录》雍正朝
材料3: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 一 击,理欲之辩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动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材料4:据明代姚叔样的小说《见只编》记载:海瑞家望清贫。一天,他看见五岁的女 儿吃一个糕饼,就问糕饼是谁给的,当得知是某仆人给的时,海瑞大怒道:"一个好女子怎 能随便地接受男人的东西呢 只有你饿死了,才是我海瑞的女儿!"他的女儿从此吓得啼突 不止,不喝也不吃,家望人息么哄她动她也没有用,七天之后终于饿死了。对于此事,清人 周亮工在《书影》望也提及此事,不过,此事于正史中没有记载。
材料5:过去的伦理体系常常要求人类做些难如登天的事,告诉他们照做就能上天堂。 但总是要求他们慈悲、宽容、克服各种欲望和愤怒,还得放下已身的私利。这对大多数人来 说实在太过强人所难。所以翻开伦理道德的 史,虽然会看到许多美妙的理想,但遗憾的是 几平没人能做到。大多数基督徒的作为不像基督,大多教佛教徒没听佛陀的话,大多数儒家 子第可能会让孔子顺顺摇头。 ——赫拉利著《人类简史》P341
认识: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理学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吸收才 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师设问:与之前儒学相比,理学特点是什么
教师总结:(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2)、强调伦理道德为其思想核心。(3)、吸收 了儒道大量的思想主张。
教师过渡:北宋儒学的复兴不仅仅是儒学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这一时期的教育、科举、 文学、艺术、甚至科技等方面都有儒学复兴的烙印。
二、文学艺术
1.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活动设计:阅读课文,完成《宋元时期文学艺术成就表》表。
类别 代表 特点
宋词 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 派的柳永、李清照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
元曲 关汉卿、王实甫等 比词更灵活、更通俗;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元杂别标志着我园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话本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三园志平话》 说书的底本,早期的白话小说。
书法 苏轼、赵孟煩 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 山水画 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展示材料,进一步加深理解不同派别风格。
思考分析:为什么宋元时期新的文学体裁会走向繁荣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找出书
本中关于该问题的解读。
书本结论: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宋元文学新体裁的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城市经济发展,如何推动文学新体裁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出现并扩大,需要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
欣赏作品,分析上面这些材料在题材选择、语言选择和情感表达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题材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切普遍。
小结: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体现的特征:由文人化向市俗化转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2.宋词、元曲繁荣的原因
①经济:城市和工商业的繁荣。
②社会:市民阶层的壮大。
③政治: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④主观:宋词元曲句式灵活,便于抒发感情。
⑤宋朝重文轻武,培养了一批优秀文人元朝的民族区别对待制度使得汉族知识分子地位低 下。
三、科技创新
教师过渡: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蓬勃发展时期,其中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其 中有三项就是这一时期成就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教师解说:宋代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 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用人工磁 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阅读材料,思考为何古代中国的科技在中西方起到的历史作用大不相同。
材料1: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千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
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 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
材料2: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 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把它拿来当饭吃”。
2.北宋的沈括和元朝的郭守敬是两位大科学家。
①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②郭守敬最重要的业绩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 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大为领先。
结论:三大发明传到西方,在经过西方的改造后,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作 出了重要贡献:①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斗争;②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③促进了欧洲的思想 解放。
教师小结: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特征:我国的科技水平大大领先于世界,并对世界文
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少数民族文字
教师过渡:宋元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族先后崛起, 它们不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且在文化方面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其中,这些少数民族创 制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展示图片材料
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2.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 过来的经史著作。
教师小结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字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有的是直接在汉字 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改造,作为本民族的文字。有的则是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加以改造。结 论:促进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政治统治,各民族政权对立,但各民族之间文化在交 流和融合。
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课堂小结:建议教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按照文化类别及关联问题进行整合。
从文化类别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等方面归纳文化成就。认识少数民 族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多民族国家的特色。联系第9、10、11课相关内 容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及影响和世界地位。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一 结合前两课的学习,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 治: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 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 一 步 加强。 经 济:封 建 经 济继 续发展,经济中心南移逐步完成,打破 坊市界线,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的 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 愿想文化:形成新儒 学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 等级制度辩护。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突出,为世 界文明的进步,欧 洲的社会转 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课后反思】
本课以“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为题,无论是课标要求还是实际情况考虑,只能以宋朝为 主,元朝居次,辽夏金只能最后出现,因此要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每个子目之间的比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