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案【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针对清朝包括闭关锁国在内的 统治政策,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 2.时空观念:通过认识明清时期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引领学生结合中外历史素材, 了解康雍乾盛世时期、《尼布楚条约》签订等重大历史事件。3.史料实证:在教材图文史料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有用史料,针对网上纷繁复杂的史料指导学 生学会辨别真伪。4.历史解释: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及所面临的危机,使学生对这一时期 鼎盛与危机并存的历史现象形成自己的正确观念和态度。5.家国情怀:认识这一时期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的统一多民 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强化民族认同感,教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加强对学生的 情怀教育。【教学重难点】重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奠定的相关举措难点:通过清朝疆域的开拓和巩固,把握这一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史料实证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关于康乾盛世,著名学者戴逸提出了不同的观点:“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 实则正在向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为什么戴逸先生说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衰世凄凉”,这一时期的历史真相又是什 么 新课讲授:一、“康乾盛世”请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盛世是什么样的。预设:政治开明、文化昌盛、经济繁荣、国力强 大。康雍乾时期,皇帝勤政,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及巩固,因此被称为“康乾盛 世”。二、康维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材料: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 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清高宗实录》阅读教材归纳“皇祖、皇考”如何做到乾纲独断,独揽大权 教师设问什么是奏折制 其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 1.奏折制度(1))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 收发环节。(2)特点及其影响材料 一:约在康照二十年(1681 年)前后建立密折制度。它是一种大臣向皇帝直接陈奏机要 密事,奏文直接递送望帝,不再经过内阁转呈,而皇帝的批示也直接下达奏事大臣。——李治亭主编《清史》材料二:康照五十一年正月上谕:“朕为国为民,宵旰勤劳,亦属分内掌事,此外所不得闻 者,常令各该将军、总督、迎抚、提督、总兵官国请安折内附陈密奏,故各省之事不能欺隐, 此于国计民生,大有稗益也。”——《清圣祖实录》特点:迅速,机密,直接,广泛作用:决策效率提高,对官僚机构控制强化教师过渡:雍正年间为了处理西北军务,以及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设立了军机处2.设立军机处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 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容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延,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 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性质:辅佐皇帝的中枢秘书机构教师讲解:清朝初期,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 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连皇帝也不能改变(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族宗王、八 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又称“国议”,它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 年),撤销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共存在过155年)康熙帝为了抑制满族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南书房,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 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清朝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教师过渡:除了在政治方面,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了文字狱 3.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文字狱:含义是指旧时统治者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罪状所造成的冤狱。 大兴文字狱,统治者为迫害知识份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影响:造成社会恐怖气氛,文化凋敝,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进 步(①社会黑暗,政治动荡;②摧残文化,禁锢思想。)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统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教师过渡:通过以上措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内部政局稳定,于是统治者把目 光转向了边疆治理。二、疆域的奠定图文定位,引入自主探究:1.梳理清朝将边疆地区纳入版图并实施有效治理的史实。(一)措施历经清朝康雍乾三代帝王的统治,中国完成了大统一。乾隆时期,中国的领土达到了1453 万平方公里,清朝最大的贡献就是奠定了当代中国的基本疆域。统一台湾 (1)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后裔。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收复东北失地 ①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②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 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对西北管辖 (1)军事平叛 ①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叛乱。 ②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2)设立机构 ①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②1762年,清政府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管辖西藏地区 (1)清初,清政府正式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2)1727年,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 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调整中央机构和政 策,促进民族团结 (1)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因地制宜管理边疆地区,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二)疆域范围:清朝中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 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 岛,2.分组讨论,分析清朝对国土的治理体现出的特点。(三)地方行政管理①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②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四)特点: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习俗信仰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借助其上层人物维持统 治;重视少数民族的事务,中央设专门机构;通过抗击侵路、打击分裂等方式加强了对边疆 的有效控制。清王朝通过对东北、西北、西南与东南多方位的经营与管辖,逐步奠定了现代 中国的版图。(五)历史意义3.分析材料,阐述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1、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2、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巩固了边防,开发了边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3、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交融。4、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总结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及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的完善,认识其历史贡献;对比同时期世 界发展潮流,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未能实现现代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教师过渡: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疆域的开拓与巩固使清朝出现了100多年的盛世局面, 1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昙花一现。盛世下隐藏巨大的危机,这些危机具体有哪些呢 四、统治危机的初显1.背景:清朝由盛转衰。(1)清朝人口膨胀迅速。(2)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3)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 2.表现(1)政治危机:农民起义屡屡爆发;白莲教大起义。(2)外部危机: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 中国市场。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清朝统治危机初显的原因 教师过渡:清朝统治者通过实行奏折制、设立军机处及大兴文字狱,实现了君权的高度集中, 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和大清帝国的强盛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但定,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难免导致失误。君主专制的高度发展也导致了官像机构膨胀,官像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这都为清王朝由盛转衰埋下了隐患。教师过渡:那么,这方面是否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重视呢 请学生结合材料思考。预设:农民 土地问题没有得到重视;清朝政治已经严重腐朽,激化了阶级矛盾。教师过渡:俗话说“祸不单行”,国内的乱象已使清朝统治者焦头烂额;面对此时以英国为 首的西方列强又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清王朝会如 何应对呢 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3.对策——闭关自守①概况:清朝起初指定四处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受到严格约束, 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②影响: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课堂练习:见幻灯片课堂小结: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但是已 经走到了尽头。清朝在封闭中走向衰落,西方在开发中走向近代。那么,清朝的“盛和衰” 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教师点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推 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业布置:见配套作业。(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板书设计】康乾虚世(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奏折制度君主专制的发展 军机处文宇狱统一台湾:(疆域的奠定)反击沙俄: 经略 管辖西北: 边疆 共治西藏:民族管理制度:改土归流: 疆域奠定及地方管理(统治危机的初显)内部危机:外部危机及其对策:【课后反思】本节课整体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师生互动还算活跃。一些专 题性内容,可留作学生课后完成。今后在设计课堂测评的时候要注意分层,在提高综合水平 的同时还要关注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