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课题 2.2《地形图的判读》 单元 第2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上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紧扣课程标准要求,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教材首先通过引入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奠定基础。接着详细介绍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特点以及不同地形部位的判读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准确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不同颜色来区分不同的地形和地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理环境。教材中的图片、实例和活动丰富,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2022新课标要求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准确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学会判读山坡的陡缓,熟练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能够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了解山地不同部位对生产与生活造成的影响。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准确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学会判读山坡的陡缓,熟练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并能描述其特征。【综合思维】能够理解地形图不同部位形成不同景观的原因。【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地形图中识别各种地形部位和地形类型。【人地协调观】能够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了解山地不同部位对生产与生活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观念。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但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图阅读方法,但对于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在生活中对地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地理知识支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重点和难点 1. 准确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等地形部位。2. 熟练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课时 1课时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想一想】我们人类生活在陆地上,对于陆地地形更为了解,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形态。那么,这些形态各异、高低起伏的地形如何绘制到地图上呢?【图片展示】陆地地形图、海底地形图。【小组讨论回答】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1】可以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地形。【学生2】可以像画素描一样,把地形的高低起伏画出来。【教师小结】(承转)其实有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通过绘制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观看图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发言 利用地形图提出问题,设置疑问,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主题上来,为后面教学作铺垫。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学习活动一】对比海拔和相对高度。【方法指引】研读课本P32,读图2.9地面高度的计算。【问题引领1】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的四个概念: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什么是等高线、等高距?展示海平面的图片和不同地点高于海平面的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2)甲、乙 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学生】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教师小结】海拔是一个绝对高度,而相对高度是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是我们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重要基础。接下来,我们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承转)那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得来的呢?【视频学习】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学习活动二】探究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方法指引】研读课本P32-34页,读图2.10-2.13。【问题引领2】等高线地形图的定义是什么?(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示例)2. 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是否相等?(观察不同等高线之间的距离)3. 等高线的疏密与山坡陡缓有什么关系?(展示不同疏密程度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对比观察山坡的陡缓)4. 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学生们认真观察图片和教材内容,进行讨论。【学生1】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的地图。【学生2】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这个距离叫等高距。【学生3】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山坡较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山坡较陡。【教师小结】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相等;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相同;等高线是闭合曲线;等高线稀疏,坡缓;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不相交,但在陡崖处可重合。【合作探究】为爬山选择合适路线。【思考】比较一下,从东坡爬到山顶容易,还是从西坡爬到山顶容易?为什么?【小结】判断坡度陡缓的方法: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学习活动三】认识五种常见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点。【方法指引】研读课本P33页,读图2.10。【问题引领3】比较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种等高线地形图各有什么特点?【提示】在常见的地形部位中,重点和难点是区分山谷和山脊,教师要通过对比形象化、生动化地解决问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判读地形部位?【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结合图片进行讨论。【学生1】山峰是等高线闭合,数值由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的地方。【学生2】山脊是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方。【学生3】山谷是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学生4】鞍部是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学生5】陡崖是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地方。【教师小结】:在常见的地形部位中,区分山谷和山脊是重点和难点,记忆口诀 “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地形部位的特点。【总结规律】几种地形部位特征的小结。【教师小结】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研讨课文,填写下表。基本特征具体描述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密陡疏缓凸低为脊凸高为谷重叠为崖【学习活动四】分层设色地形图。【方法指引】 研读课文P34-35,读图2.14。【问题引领4】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定义是什么?(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地形)。2. 对比平原、丘陵、山地、盆地和高原的地形特征。(给出不同地形类型的图片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对比观察)。3.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如何判读常见的五种地形?【合作探究】总结五种地形部位等高线特征地形名称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状况等高线特征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教师小结】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直观地判读出各种地形以及地势的起伏状况。例如,绿色通常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丘陵和低山,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和冰川。同时,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练一练】读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在图中判读地形类型。1. 根据图中的颜色,判断不同区域所代表的地形类型。(给出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根据颜色判断地形类型)2. 描述图中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图中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 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合作探究,读图分析,交流发言分组讨论,交流发言分组讨论,交流发言课堂活动,独立完成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两地海拔之差得出相对高度。 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等高线和地形的关系,发现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等高线疏密程度与山坡陡缓的关系,从中发现规律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观察五种常见地形的等高线地图,从中发现规律根据个人观察结果,归纳出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归纳表达能力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根据个人观察结果,归纳出五种地形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归纳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地理实践能力课堂练习 (P34活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P36活动)绘制并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掌握了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部位和地形类型的方法。这两种地形图各有特点,等高线地形图更详细地展示了地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则更加直观地呈现了地形和地势。板书 略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直观教学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反思 经过指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沟通、研究新知等多种方式达成学习内容,表现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课思路。利用多种教课方式打破教课要点和难点,利用等高线地形模型进行直观演示,配合电脑动画加深印象,再让学生察看自己的拳头辨别不一样地形部位,最后经过判读绘制在拳头上的等高线地形图增加兴趣,将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但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踊跃性和主动性,学生参加度方面,有所短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