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案

资源简介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案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在学习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状况时,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从正反两方 面进行分析,肯定其发展成果,也吸取其经验教训;同时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启发学生思考明清时期社会转型困难的原因所在。
2.时空观念:引领学生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相结合,创设适当情境,使学生明白这一时期世界 联系的逐步加强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等重大变革,为更加深刻地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这一时期 的经济文化现象做好准备。
3.史料实证:在引领学生强化时空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外图文史料,进一步指导学生 辨别史料真伪,形成严谨求实的思维逻辑。
4.历史解释:引领学生对这一时期鼎盛与危机并存的历史现象进行思考,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积极表达,并指导学生有依据、有条理、有感情地解释自己观点,通过解读赋予历史现象以 蓬勃的生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对明清时期顾炎武等历史人物及其事件的学习,向学生渗透居安思危、以 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
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史料实证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盛世滋生图》及徐扬品评的话。
教师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正如 图片所见经济和文化也是政治的反映,接下来我们就走进《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 化 》
新课讲授: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教师过渡:自明朝中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教师过渡:我们跟随地主谭晓的脚步一起了解农业的发展。展示材料,设问:根据材料一指 出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影响。
学生回答并展示,教师PPT进行总结;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出现了一个井喷的现象,人口的大 量增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产作物的推广,其中玉米地瓜就是这一时期在中国推广种植的。
(1)美洲作物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种植
(2)粮食总产量的大幅度提升
(3)多种经营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4)农业生产区域分工的出现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教师过渡:由于人口的增长,明朝后期,达官显贵才能享用的马铃薯,清朝中叶以后成为寻 常百姓常见的主食。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2.手工业
生产技术方面,教师出示图片《盛世滋生图》及马新民的话,说明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明 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 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问题1.材料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生产方式 学生回答:开设手工工场,雇佣劳动
教师讲解:什么是雇佣劳动 雇佣劳动是指无产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并提供剩 余价值的劳动,亦称工资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他们的劳 动就具有雇佣劳动的性质。
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 芽”。问题2.如何看待这种生产方式
教师讲解:属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范畴,代表社会发展的潮流;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3.商业
(1)白银大量流入并实现货币化,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工业资本的积聚。 教师讲解:明清时期,世界间的商业联系进一步密切,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亚洲与欧洲、非 洲甚至美洲之间建立起来的直接的贸易联系。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掠夺白银,在亚洲购买丝织
品、瓷器等奢侈品,这样大量的美洲货市流入中国。大量白银的流入推动了明清时期白银成 为市场主要流通的货市。白银价值高,便于携带,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2)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的形成——商帮
明清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商帮就是晋商和徽商。
(3)工商业市镇的出现
明清时期,随着工商业发展,一些地方性的工商业市镇发展起来。
(二)经济发展的局限
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还有商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经济存在着很大的局 限。
教师出示图片,明清时期封建经济持续繁荣,从经济结构上讲,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 已经出现但发展缓慢,封建的小农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
从经济政策上讲,明清时期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这些政策严重阴碍了中 国经济的发展。
教师过渡: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 济的发展,导致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脱离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阅 读教材第一自然段、结合材料分析明朝中后期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倾向的思想兴起发展 的背景和基本历程。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出王阳明的基本思想主张。
思想核心:致良知。“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 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 等和叛逆色彩。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人物简介:26岁中举人,20多年为官,晚年辞官专门讲学和著书,死于狱中。(少年求学穷 困→ 中年做官正直→老年入狱而死);代表作《焚书》和《藏书》性格特征:“离经叛 道”。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出李贽的基本思想主张和影响。
(1)基本思想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动摇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据材料,提取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要思想。
(1)黄宗羲(明末清初):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2)王夫之(明末清初):批判专制(孤秦陋宋)、主张公天下和制度革新。
(3)顾炎武(明末清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语);经世致用。
教师过渡: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但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思 想进一步专制;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积极: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构成中国早期反封建民主启 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和反封建专制斗争的历史进步性。
消极:从内容看,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 级性质的民主思想);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 会的转型,影响有限。
这说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三、小说与戏曲
问题探究:分析材教材。分析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 面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一)原因:
1.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工商市民阶层壮大,文人对现实社会政治腐败等现象日益不满。 2.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3.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4.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教师过渡:在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的背景下,明清 的小说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
(二)表现:小说和戏曲
小说 元末明 初 施耐庵、罗贯中在宋元 话本基础上创作了《水 浒传》和《三国志通俗 演义》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 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明 朝 中 期 吴承恩的《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清 朝 中 期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曹雪芹的《红楼梦》 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 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戏曲 传奇 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和清朝孔尚任等
昆曲 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京剧 道光年间形成的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四 、科技
(一)传统科技的总结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依据教材完成PPT 表格,总结明清时期传统科技的主要 成就
学生回答
朝代 人物 著作 成就
农学 明代 徐光启 《农政全书》 系统总结历代经验,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
明代 宋应星 《天工开物》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综合性著 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医学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16世纪以前中医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
地理 明代 徐宏祖 《徐霞客游 记》 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二)西学东渐
明清时期,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一度比较频繁,西方的一些先进科技、文化通过西方传教士
传入中国,时称“西学东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为什么16世纪以后中国没有像西方一样产生近代科学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西方:新兴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资产 阶级统治确立
思想:中国:八股取士,文化专制;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对外:中国:海禁、闭关锁国;西方:殖民扩张
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课堂小结:
明至清中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农业也有了大发展,但是在君主专制走向 顶峰的社会环境下,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领域里虽然 有了新变化,出现了反专制反传统的进步思想,但也没有冲破封建思想的藩篱,文化科技都 有突出成就,但也不是近代科技文化,因而中国社会仍徘徊在封建时代,没有能够实现向近 代社会转型。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农业仍占压倒优势
专制统治阻碍发展
陆王心学
李赞
对儒学的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文化知识继续普及
小说
发展成果
戏曲
中国传统科技发展
中外科学技术交流
经济
思想
明至清中期
的经济文化
文化
科技
发展背景
批判发展
局限
发展
)
【课后反思】
本课涉及内容比较多,可探究的问题也很多,还应以经济发展、思想活跃为焦点,根据学情 和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合理取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