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阶层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并认识到 他们的阶级局限性。2.时空观念:展示中国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历史背景下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和局 限性;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作用;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鉴别史料,正确客观的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4.历史解释:展示课本上的史料,补充课外史料,使学生对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形 成正确的认识,能批判客观的评价。5.家国情怀:全面掌握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史实,体会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从民族 振兴的角度感悟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甲午战争的影响。难点:对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素及其阶级实质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史料实证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教师利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幅历史图片,回忆上节课所学。学生感受到中 国在抵抗外来侵略时,节节败退,损失惨重,主权不断遭到破坏,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此 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教师进一步追问,国家的出路在哪里 引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对国家 出路地探索。新课讲授:一、国家出路的探索(一)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阶级1.背景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论从史出。材料一鸦片战事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 浦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 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丈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事地声的回声”。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材料二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掼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 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当。2. 清政府吏治腐败,各级官吏大肆搜刮人民,阶级矛盾激化材料三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早、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 境。3.两广地区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各种矛盾尤为突出材料四洪秀全(1814—1864)出身农家,四次科考失败。社会的意剧变化,个人发展道路 的坎坷,增强了他对清朝黑暗统治的憎恨,开始探素救世之道。在第三次科举落榜后,他无 意中得到了《动世良言》(宣传基督救的小册子),洪秀全受其启发,创立拜上帝救,假说面 已是上帝次子,特下凡除妖魔,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 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这也 是农民阶级几千年的梦想,农民群起响应。2.过程教师展示地图,请学生介绍太平天国的兴衰。时间 历史事件1851.1.11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1853 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1856 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在政治上、军事上开始衰弱力挽危局1864 天京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教师过渡:历时14年,转战18个省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为什么呢 太平 天国定都天京后采取了一些措施巩固政权,军事上北伐西征;政治上颁布了《天朝田亩制 度》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3、纲领前期的《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颁布)①内容: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②评价: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严重脱离实际。落后性: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不符合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后期任命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希望借助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来振兴太平天国提出的,是具 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内容:政治:官吏由选举产生。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设立新式学堂。外交: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反对干涉中国内政。 (2)评价: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区别《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项 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不同点 经济主张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小农 经济 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 济群众基础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 需求 未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 求,缺乏群众基础相同点 都具有反封建的历史作用,有鲜明的革命性;都缺乏实行的社会条件,具有空想 性;都是为了巩固农民政权教师过渡:我们对比这两个文件,会发现《天朝田亩制度》是以平均主义为尺度的小农经济 天国,而《资政新篇》则承认贫富差别的资本主义模式天国。而太平天国也在这两条歧途之 上徘徊,最终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请大家互相讨论,说一说为什么国家出路的探素不成功 4.败因:展示材料,教师总结一下: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突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 想。(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清政府借师助剿。 5.影响:展示材料,教师设问: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格局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2)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清政府中央权力下移,专制统治大为削弱。(3)促使清政府部分官僚提出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的兴起。(二)洋务运动——地主阶级:(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泛指与西方的一切事务,如外交、通商、传教、引进机器生产和学习先进技术等。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兴起了一场以兴办近代企业和建立新式军队为主要 内容,以“求富”、“求强”为主要目的的改良运动。1.背景:(1)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2)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抵抗外国的侵略;(3)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教师讲解:我们从“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看起,一是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二是对 外抵抗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总结一下也就是:自强、求富。那么我们从前面的“购买外洋器 物”来看,这种自强求富的途径,是以中国的伦理纲常为本,以西方器物为用,我们称之为 “中体西用”。2.内容(1)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解说:代表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2)创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解说:代表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 铁厂和湖北织布局。材料:洋务运动陆续兴办了19个近代军用工业和近40个近代民用工矿女通企业。至1894 年为止,这批洋务企业的总资本达26344万元,占当时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工 人总教34110—40810人,占当时近代企业全部工人数的37.33—41.62%。——摘编自黄逸峰、姜铎:《中国近代经济史 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8页。(3)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4)筹划海防: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十年之间,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 军。3.结局: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评价:(1)积极: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消极:虽然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 目的未能达到。(3)局限: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只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失败是必然的。教师过渡: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的国家形势可以说是风雨飘摇。然而,在这种形势下, 中国人仍然没有放弃对于救国之路的探索。二.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边疆危机:结合课本P97、98内容,在地图上指出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的边疆危机。危机表现 中国的应对措施 结果西北 1864,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1878,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新疆建省 西北边疆度过危机西南 1883,法国控制越南,侵略中国 中法战争,1885,冯子 材率领清军镇南关大 捷 1885.6《越南条 款》,越南独立,宗 藩关系逐渐解体东南 1879,日本吞并琉球;1884年法 军进攻台湾 刘铭传率军民击退法 军 1885,台湾建省(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材料一 “日本乃万国之本”,“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明治天皇《御笔信》(1)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2)导火线:朝鲜发生农民起义;(3)清政府:积贫积弱,腐败懦弱,不认真备战。(可乘之机)2.过程(1)爆发: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2)平壤战役(1894.9)(3)海军决战: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4)旅顺大屠杀(1894.11)(5)威海卫战役(1895)3.结果: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教师过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马关条约》各条款内容对中国的影响。内容 危害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 澎胡列岛给日本 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刺激了列 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继《南 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 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四地为 新的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 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影响:对中国:《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 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 进行改革: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随着清政 府宣布放弃对朝鲜的保护,中国的朝贡体系彻底崩溃。对日本: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刺激了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 对朝鲜:日本将清政府的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朝鲜逐渐成为日本的殖民 地。对远东格局:加速了中国的衰落和日本的超起,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背景: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及澎胡列岛给日本。(2)经过: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以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 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最后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加上清政府的腐败,台湾全部沦陷。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1)内容:俄德法三国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同时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2)结果: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 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教师过渡:“三国干涉还辽”后,列强掀起了掠夺利权、抢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等瓜分中 国的狂潮。展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2.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 领土,作为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经济上:资本输出,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1)争做中国的债主(2)抢夺修筑铁路 (3)开矿设厂课堂练习:见幻灯片课堂小结:虽然遇到了重重阻碍,国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但是,中国人始终没有放弃对 救国道路的探素。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作出了自己的探索,都未能 取得成功。时代呼唤着新的领导阶级,用新的变革方式,带领中国走出一条新生之路。作业布置:见配套作业。【板书设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探索出路军与民:战争中爱国官兵的反抗、台湾入民反制合斗争边疆危机:西北、西南、东南甲午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瓜分狂湖:场分在华势力范围探索国家出路列强侵略加剧侵略加剧)【课后反思】本课是一节时间跨度相当长的课,从1851年持续至约1898年,课文共6页,学生很容易迷 失在历史史实中,不能把握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教师需要依据课标、紧扣课魂进行知识体系 的系统整合与合理建构,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