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灯笼》导学案(一)梳理文章脉络自然段 事件356 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78 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9 纱灯上描红1011 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誓愿(二)链接材料熔小说、诗歌、散文于一炉——吴伯箫《灯笼》解读《灯笼》出自吴伯第的散文集《羽书》,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无花果——我与散文》一文中,作者曾提到1935年在青岛时,“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体裁归散文,但希望不是散文诗。”《灯笼》就是这种“新文体”的最佳代表。一、“小说的生活题材”“灯笼”在文中无疑是一个线索,它将作者,它将作者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生志有机联系起来。但是从题材上看,文中的部分内容带有小说的特点。首先,《灯笼》一文中有很多“事迹”:1、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2、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3、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4、元宵节看灯;5、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6、纱灯上描红;7、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8、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但并没有一个情节连贯的“故事”,而是选取生活的横断面,全方位地展现“我”与“灯笼”的数十年的联系。其次,这篇散文的题材既有历史性,也有现实性。作者特别善于选取古代文化中的意象,使得该文带有一种“古典传奇”的风格。“我”和长工李五打着灯笼接祖父回家,祖父“一路数着牵生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这虽是祖父的亲身经历,但经作者叙述,便带有一种传奇的意味;“金吾不禁的那元育节张灯结彩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更是古装剧里特有的片段,至手文末的宫灯、汉献帝、塞外点兵、吹角连营的典故,更是让该文带有一种古典小说特有的韵味。再次,《灯笼》被收人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明确提出:“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该单元的几篇文章展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灯笼”也是某种民俗文化的载体,例如村边社戏、乡俗还愿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元宵节跑龙灯、纯德堂的家用灯笼等等,这些题材自然也带有乡士小说的某些特征。二、“诗的语言和感情”作者想要创作的“新文体’也带有诗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感情两个层面。特别是情感方面,作者要求“总要有回甘余韵”。一是化用古典诗文。将古典诗文语汇化入到散文中,自然使得散文具有了古典诗词的韵味。“金吾不禁的那元宵古张灯结彩"中的“金吾不禁”,不仅让人想起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火材银花合“的繁盛场面,同时也想起“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的诗句;"西宫南内有人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则让人想起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菏阶红不扫”;“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在营”自然与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和“沙场秋点兵”的场景相似;“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胡人不敢南下收马”和“萧萧班马鸣”分别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贾谊的《过秦论》和李白的《送友人》的句子。二是使用了文白相间的语汇。这一点是出身于传统教育又经历了“白话文运动”洗礼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特点,在《灯笼》中表现得也十分明显。散文的第一句“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就使用了文言虚词,使得整个句子精练而有韵味。另外还有“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中的“不甚了然”,“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中的“恨无缘观赏”,等等。当然,使用文言词汇或许只是作者的无意识行为,但其在客观上增加了散文的诗意。三是使用了特殊的句式与修辞手法。作者由灯笼想到三家村的生活时说:“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五,花脸,《司马懿探山》。”这句话中的“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是前一句“想起”的宾语,但三个名词意象叠加在一起与古典诗词中的“列锦”手法相似,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这句话中“灯笼的缘”是本体,省略了喻体,即“挤着”的对象,这也给读者创造了自由解读的空间。而“挤着”一词,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同时又把“记忆”比作“网”这句话的精彩之处,可见一斑。再比如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喻体“素丝“本身就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例如元代无名氏《九张机》中的“素丝染就已堪悲”,李贺的“惊霜落素丝”等等。还有“梦都随了蜡火开花”,梦本身不会“开花”此处是把林中欢乐的场景比作“蜡火开花”,化抽象为具体,令人回味无穷。其次是回甘余韵的感情。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直抒胸臆的内容不多,更多的是通过事件的概述、场景的描绘、意象的选用等间接地表露内心世界。这一点类似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意蕴。例如“我”与李五接祖父回家,院子里还亮着灯笼,作者写道:“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熙熙然”本是热用快乐的样子,这与祖父的“乡绅”身份相照应,但作者思慕的,并非白天的热用,而是晚上灯笼下的那种独有的静穆。这种静穆本身就带有一种细微悠长的韵味。再比如写回忆母亲的片段,作者说:“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按照句意,“已经站在青春尾梢”和“头发全白”之间并不构成转折关系,作者实际上想表达的是,母亲虽然只是站在青春尾梢但头发已全白了。按照常理,应该接着抒发对母亲的爱,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伤,作者却戛然而止。意欲抒发的感情,都需要读者透过文字去把握。再比如写到族姊的家庭状况时说:“进士第的官街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分明带有古代咏史诗那种昔盛今衰的感慨,就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样。最后是意境,作者善于创造古典诗词的意境,使得散文弥漫着古典余韵与幽香。 散文倒数第三段,作者谈到了“宫灯”,这并非作者经常见的灯笼,而是存在于历史忆与想象中的古典意象。表明了灯笼是文化的载体。三、“散文的篇幅结构”这篇散文虽说在题材上带有小说的特点,在语言、情感、意境上有古典诗词的意味,但它毕竟不是小说和诗词,而是现代散文。首先是散文的线索与意脉。“灯笼”无疑是散文的明线,它串联起了作者的记忆片段,并且将过去的灯笼与现在的灯笼、历史的灯笼与文化的灯笼紧密结合在一起。过去的灯笼,展现的是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不论是三家村的戏台,还是接祖父回家,还是母亲挑灯送“我”上灯学,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而从乡俗还愿时村头高挑的一挂红灯,联想起唐明皇在东官的灯楼,最终又落脚于真实的回忆,即在山城小县过元宵节的片段。接着,作者又从现实出发,想起族姊远嫁时的辉煌景象,从“辉煌景象”这个点又联想起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宇,从宋体宇“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又联想起皇官的“官灯”,至此,作者的思路从“古今结合”变为“思古幽情”。散文倒数第二段从“宫灯”过渡到“塞外点兵”,其桥梁是汉献帝以及戏曲《逍遥津》的内容。汉献帝忌惮曹操权势过重,派内侍穆顺给皇后的父亲伏完送去血诏,嘱约孙权、刘备为外应以锄曹,不料却被曹操侦破,于是杀死了皇后、伏完以及穆顺全家。“锄奸”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战场杀敌,最终落脚点还是当下的时代也就是说,与灯笼的片段,不论是过去的现实的,还是历史的,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意脉清晰,即从“过去的真实经历”到“历史文化与过去经历相结合”再到“纯历史想象”,最后回到“现实境况”。其次是卒章显志的散文结构。所谓“卒章显志”正是散文意脉中的最后一点即回到现实境况,此处的“志”就是作者隐含情感的表露。从汉献帝锄奸未遂,到古代将军抗击勾奴、讨伐叛军,作者也禁不住联想起当前外敌人侵的现实,于是发出了“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于是,这又涉及到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壮”照应的是倒数第二段“最壮的是塞外点兵”,“于今灯笼又不够了”意思是说,从当前的现实情况看,灯笼已不能承载战场杀敌的悲壮激越了,而是要通过火把、探海灯、燎原的一把烈火来体现“壮之情”了。此处的“数”,并非动词“数数”,而是介词“用”,用火把 探海灯、燎原的一把烈火来表达保家卫国战场杀敌的壮志。“火把”,在茫茫夜色中只能照亮一小段路,“探海灯”在无涯的大海上,也只是一种微弱的亮光,但要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数火把“壮大”,便可成为一把烈火;无数探照灯引路,也可开拓新的局面。于是,从前文的“古典诗意”,经由汉献帝的“锄奸经历”,一直过渡到了当前的中国现实,此即“卒章显志”不过这种“志”,作者并未明确提出,而是通过另一种形式的“灯笼”,即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的一把烈火间接体现出来了。这也照应了前文提到的“含蓄蕴籍的语言”以及“回甘余韵的情感”。(三)赏析句子小组讨论,抓住文章中最吸引你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汇总小组意见,形成一段赏析性文字,并派代表发言。注意:1.要表明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2.要至少从两个角度来赏析,角度之间互相联系。温馨提示:可以从内容、句式、句型、修辞、情感、用词、语言、选材等多角度来赏析。可参考导学案和《作业本》。例: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把炽热的激情蕴含在看似平淡的叙述和描写之中。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与怀念,但却通过写母亲留着消夜食品、为自己特别预备的小纱灯、母亲的全白了的头发等细节。母亲对孩子的关心跃然纸上,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四)仿写语段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例:提起婺剧,就会想起祖父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地唱;响起祖母带我停听戏,戏场外小贩的叫卖和童年的吃食和小玩意儿,喜蛋,豆浆,射气球得的娃娃;响起父母带我去婺剧院看《白蛇传》,剧院场外变幻的霓虹灯和场内角儿们清亮的声音。真的,婺剧伴我成长,一点一点织成了记忆和童年。温馨提示:古婺风情多姿多彩,斗牛、道情、龙灯、浦江抬阁、永康《十八蝴蝶》、磐安龙虎大旗等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引人入胜。 金华传统名优特产有金华火腿、金华酥饼东阳木雕、义乌南枣、金丝蜜枣、金华佛手、宣平莲子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