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案

资源简介

第18课辛亥革命教案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看待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明白历史发展进程不 是一帆风顺的,必定有成功也有失败,不可过分苛责历史人物。
2.时空观念: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及三民主义的内容,形成从革命酝酿到武装起义,再到民 国成立的时空线索,形成近代民主革命的时空特征。
3.史料实证:课前鼓励学生多渠道搜集革命英雄孙中山的相关史料,指导学生区分正史野史, 培养其合理逻辑和严密论证的实证观念。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认识《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影响。
4.历史解释:学会阐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革命思想,学会讲述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 民所付出的心血,也学会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家国情怀:在回顾近代屈辱史的过程中,教导学生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引领学生向伟大 历史人物学习,为国为民,艰苦奋斗,从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核心思想,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史料实证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国父孙中山画像,了解其主要贡献,追随孙中山的脚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辛 亥革命》
新课讲授:
概念解释:辛亥革命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辛亥革命。学术界对于辛亥革命有两种界定,一种是狭义上的,指 的是武昌起义另一种是广义上的,指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番满清政府而经行 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开始于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以武昌起义为高潮,结束于1912年2月 清帝退位。
探究问题—: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背景
老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基 础上,自主阅读教材第一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思考革命派,改良派(立宪派), 朝廷(清政府)是如何挽救此时社会危机的。新政的内容涉及到哪些方面呢 你预计改革的 效果如何
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企图缓和与人民的矛盾。我们 可以看到,清末新政的举措具有进步意义,客观上也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政权掌 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某些措施根本无法落实。与此同时,清政府推行了“预备立 宪”,就是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但是根据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里 “永远尊戴大清皇帝,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这样的字眼,以及内阁成员的组成状况, 我们能够明显看出这实际上就是清政府自导自演的一场骗局,根本不可能为中国找到出路。 那么既然清政府无望,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提出的各种改良方法也以失败告终,当时的人们 都在思考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挽救中国呢 这时候,这节课的主角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 舞台。老师刚刚有提到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资产 阶级革命派的基本主张就是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与改良派不 革命,只是用温和的手段进行改良是有根本的不同的。那既然要革命,我们就得看看当时的 中国是否具备革命的条件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政治根源: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 阶级基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并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动员新军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物质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三民主义) 偶然因素: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机遇(导火线)
教师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进行梳理和回顾,教师再进一步对教材中新补充的内容进行讲解, 学生对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状况、各阶级的发展态势有全面的了解,逐渐厘清清末新 政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因果联系,进而对辛亥革命的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理解辛亥革命的爆 发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
老师补充、总结、进一步阐述三民主义的内涵及其评价。(这部分属于本课的重点,学生在 阐述“三民主义”内涵的时候可能会在民族革命指向推翻清朝统治,政治革命指向推翻帝制 这两个方面产生混乱,教师应注意解释,对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界定。评价部分难度较高,在 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同时进行补充完善。
项 目 类型 内容 含义 意义 局限
民族 主义 民族革 命 “驱除鞑 虏,恢复中 华 ” 用革命手段推 翻清政府的统 治 最大限度地打击了清朝统 治者,加速了清朝的瓦解。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带有排满情绪。
民 权 主义 政治革 命 “创立民 国 ” 推番封建帝制, 建立民主共和 国 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 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 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只重视国家政权的形式, 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国家 中的地位。
民 生 主义 社会革 命 “平均地 权 ” 核定地价, 涨价归公 主观上反映了对八民的同 情,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 性。(带有社会主义色彩) 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 题,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 有制。
教师过渡:那既然当时的社会已经具备了革命的条件,革命党人是如何进行革命的呢 最后 的结果如何呢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过
下面请同学们用三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第二子目的内容,然后把下面六张图片按照时间顺序 进行排序。
三分钟后,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对六张图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 教师出示《辛亥革命形势图》在地图上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上述六张图片,并进行教学。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果
教师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本内容 第一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
别。
第三、四 、六 章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
立行使。
第五章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
署之。
教师提问:哪些关键词能体现对总统的制约 孙中山原来设想的国家制度与此有何不同 为 什么做出这样的调整 对袁世凯不放心为何还要“让位于袁” 你怎样看待为了限制袁世凯 修改约法的行为
①内容:体现主要原则
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人人平等: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自由权利: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 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
问题二: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还是“民族民主革命”
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评价
教师过渡: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它失败了,同学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思考两分钟,说说你的观点。
1.积极:
①性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②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③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④对外: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⑤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
①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 领导。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 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没有完成,所以辛亥革命 是失败的。
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我们应该辩证地去分析,既要看到它的历史功绩,也要分析它的局限。 同时还要全面地分析,这场变革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法制等各个方面。
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课堂小结:从帝制到共和,这是一次旷古未有的尝试,革命先驱们为了世界之林能有中华一 席之地,为了实现民族振兴,百折不挠,前仆后继,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 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
今天再次重温一百多年前那场社会巨变,我们能够深切的认识到无论是清廷的垂死挣扎无奈 落幕也好,也或是革命党人林觉民的慷慨悲壮也好,还是孙中山为实现共和的不懈努力也罢, 任何人、任何团体在社会巨变面前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只有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 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融,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百年前的中国面临巨变,百年后的中国仍 然面临巨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让我们重温历史,展望未来,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生 口
追求共和 (背景)
必然性 偶然性
辛 亥 革 命
创建共和
(过程)
武昌起义(1911.10.10)
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1.1) 清帝退位(1912.2.1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
共和丰碑_ (意义)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两“没有”三“缺乏”
【课后反思】
一堂理想的课堂一定是既有思想高度,又有完美的细节呈现,同时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说比较好的实现了预期的效果,教材容量多,内容整合不易。试教过程
中,从专题体例转到通史体例,老师要把握难度、广度,学生应该把握知识框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