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备课教案第 周 第 次课程名称 历史教育读本 授课内容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授课对象 22级轨道、航空、酒店 教学课时/授课类型 2 新授授课时间地点内容分析 参考教材 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历史教育读本内容定位 公共基础课程学情分析 学生现有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学习当前知识技能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初中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基础差,自觉性不好,理解能力不好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先行者孙中山、兴中会的成立、同盟会及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认识辛亥革命。 通过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主要革命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到老一辈革命家为祖国、为民族奋斗壮烈人生,树立起立志成才、报销国家的远大志向,有勇气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重任。教学重点 掌握中华民国建立的艰难历程,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解决方法:讲授法教学难点 1) 三民主义,需要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主要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2)充分肯定孙中山以及辛亥革命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并正确的认识到他存在的不足。 解决方法:讲授法信息化资源及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案检查签字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课堂教学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复习提问 清点人数,安全教育 复习提问 清点人数 提问 回答 回忆上节课内容环节二 情境导入 回忆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探索 1840------1842-------1851-----1856------1860-------1864------1894------1895-----1898--------1900-------1911 随机抽问 回答 引入课题环节三 新课学习 一、背景 1、甲午战争以来,民族危机深化。 (1)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以上所有这些,使中华民族危机深化。 2、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必须另辟救国之路。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人选择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1.创立兴中会 (1)时间、地点:1894年,檀香山 (2)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口号:“振兴中华” (4)实践:广州起义 这次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辗转日本、檀香山、美国、欧洲各地,继续宣传革命,发展革命力量。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证明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光复会、日知会 2、革命潮流的发展 民族危亡的形势,孙中山的游说,使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很快走上革命道路,他们创办报刊、著译书籍,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大造革命舆论,推动革命潮流急速向前发展。19岁的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呼喊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2)创始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 (3)性质: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机关刊物:《民报》 这十六字纲领,孙中山在《民报》上把它概括为 (6)意义 A、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B、同盟会所确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C、以同盟会成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三)辛亥革命(1911年) (1)准备活动: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积极开展各项革命活动 A、大造革命舆论,传播革命思想; B、派会员回国,在各地建立革命机关; C、联络会党和新军,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著名的起义是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扩大了革命党人的影响。 会党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鸦片战争后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团体的总称。会党具有反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的性质。在此以前,天地会、哥老会等通称会,自兴中会与天地会首领联络后,始称“会党”。会党除有反清复明的口号外,尚有组织上实行家长式领导,首领由大首领加封,一切唯首领之命是从;组织成员以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游民无产者为主体;有很强的地方性;采取秘密方式进行活动等特征。兴中会成立后,很注意联络会党,以扩大势力和影响。孙中山曾说:“余持革命主义,能相喻者,不过亲友数人而已。士大夫方醉心功名利禄,唯所称下流社会,反有三合会之组织,寓反清复明之思想于其中,虽时代湮远,几于数典忘祖,然苟与之言,犹较缙绅为易入,故余先从联络会党入手。”(《总理全集》第一集,第920页)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主要依靠力量就是会党。 新军是清末编练的近代化陆军。开始筹练于1894年。次年3月,胡燏棻募集五千人,编成十营,初驻马厂,后屯小站,以西法训练,号“定武军”。是为新军之始。中日甲午战争后由袁世凯接办,改称“新建陆军”。与此同时,张之洞也在署两江总督任内编练“自强军”。《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以倡办“新政”的名义,于1903年在中央设练兵处,以奕诓为总理,袁世凯会办。1905年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由督、府、将军、督统兼任督办。将新军的编练推行于全国。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额设官兵12512人。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 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平 时以2镇为1军,战时则根据情况,或以3镇为1军,或合 数军为 1大军,由总统或军统率领。中下级军官多为国内各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间有少量学习军事的留学生。士兵采用募兵制,在体格、有无嗜好和文化程度上有较严格的规定。武昌起义前夕,已编成十三镇。清政府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亦称国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多沿袭绿营、寻防营等名号),借以巩固其垂危的封建统治。但在革命党人积极活动下,各省新军中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倾向革命者日多,成为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的主要力量。 2.武昌起义 A、时间、地点: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 B、起义发难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 C、内容:起义军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控制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D、别称:因为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二、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 (1)条件:武昌起义后,全国10多个省份宣布起义或独立,脱离清政府,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 (2)时间、地点:1912年,南京 (3)内容 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临时参议院成立 (4)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权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1)时间:1912年3月 (2)制定机构:临时参议院 (3)性质: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 (4)意义: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结局: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取得辛亥革命果实。 1、袁世凯的大耍手段:一面向南方革命力量发动进攻,一面派人南下和谈。 2、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3、袁世凯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东山再起 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看到清政府已难以维持,便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选中袁世凯,作为其侵华的新工具。与此同时,面对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清政府也不得不起用袁世凯,利用其控制下的北洋军维系清王朝的统治。这样,袁世凯就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乘革命势力迅猛发展之机,迫使清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 2、"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 袁世凯掌权以后,对革命党人采取了一打一拉的狡猾伎俩。他一方面派兵攻打武汉,占领汉口、汉阳,对革命势力进行武力威胁;另一方面,又在帝国主义配合下,派人南下和谈,利用革命党人的软弱,采用欺骗的手段,诱使其交出政权。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夹击和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派的压力下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绝对赞成共和,就可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袁世凯在得到革命势力同意让权的保证后,又回过头来对清皇室施加压力,武力逼宫,迫使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新大总统到南京就职等条件。为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故意在北方制造紧张局势,迫使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在共和国的招牌下,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四、评价 1、进步性:推翻清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创建民国,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局限性:以革命者同旧势力的妥协告终,没有从根本性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拯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失败的。但失败给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孙中山先生进行的革命活动? 问题:你知道清末还有哪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问题:你知道清末有哪四大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宣传家? 问题:三民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提问全班学生正确的评价“三民主义”: (1)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 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 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提问全班学生问题:这里“新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点评和总结 提问全班学生问题:起义依靠主要力量是会党与新军,那么什么是“会党”?,什么是“新军”? 点评和总结 总结:辛亥革命准备时期,会党即各地民间反清秘密结社是一支活跃的力量。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曾以各种方式在会党中开展工作,发动会党起来参加革命。会党也乐意接受他们的领导,参加反清的武装斗争,对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 湖北新军为清末张之洞于湖北训练的“新式”军队,编成张彪任统制的陆军第八镇与黎元洪任协统的第二十一混成协。 武昌起义就是由湖北新军参与的革命军率先发难的。 什么是武昌起义?它的发生带给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 补充:因为武昌起义爆发在中国农历辛亥年,因此被称为辛亥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是单指武昌起义。广义的辛亥革命,是孙中山进行的系列革命。我们本课所学的辛亥革命是狭义概念。 播放视频 提问全班学生自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众说纷纭,请问你认为他是成功还失败呢? 点评和总结 提问全班学生评价,点评并总结 通过看书让学生了解兴中会建立以后,由于革命力量较为分散,孙中山先生于1905年建立同盟会,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从此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 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章炳麟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学生勾画记笔记 学生理解什么是“会党”和“新党” 个别学生回答 个别学生回答 学生记笔记 学生从时间、地点、参加者,结果等方面了解武昌起义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认识:武昌起义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建立新的全国性的政府的条件已经成熟。 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个别学生回答 抽问个别学生回答 了解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背景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孙中山在他的革命活动中,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团体,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提出了近代中中国第一个最全面最先进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先生被称为革命的先行者。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社会生活:促使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了解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培养学生正确的看待和评价历史环节四 巩固练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孙中山先生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你觉得他有那些精神么值得你学习?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谈谈收获。 提问全班学生点评并总结 个别学生回答 加深记忆环节五 评价总结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长期进行革命宣传和斗争的结果。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表明了资产阶级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点评总结 全班个人总结环节六 作业布置 完成书后P114页的思考练习 总结辛亥革命的意义 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作业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1911) 2、湖北军政府成立和各省响应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1912)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东山再起 2、“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四、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评价 教师点评教学反思教学效果诊断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