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梳理杜小康的成长路线。
2. 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的语言风格。
3.理解“孤独之旅”的深刻含义,感悟成长的内涵,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 的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梳理小说情节,分析杜小康的成长过程。
(2)赏析环境描写,理解其对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2.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体会成长的艰辛与意义。
(2)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 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有时候甚至会感到孤 独和无助。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2.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曹文轩先生的《孤独之旅》,看看少年杜小康在孤独中是怎样一 步步成长起来的。
二、作者介绍
1.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红 瓦》《山羊不吃天堂草》,学术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等。
2.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成为第一位荣获该奖项的中国作家。 2019年9月,其作品《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
三、写作背景
1. 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2. 《草房子》曾获得“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
“成长小说”。它以油麻地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 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3.本文节选自《草房子》第八章。原本比较富裕的杜小康家因为一次撞船事故而破产, 杜小康被迫辍学。后来杜雍和筹集了一笔钱买了500只小鸭,决心凭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 东山再起。因而,他和杜小康一道乘小船到300里以外的芦荡去放鸭。文中故事就是从此处 开始的。
四 、整体感知
1. 明确字音
嬉闹 (xī) 稠密(chóu) 雍 (yōng)
掺杂 (chān) 胆怯 (qiè) 撅断 (juē) 空旷 (kuàng) 觅食 (mì) 撩逗 (liáo) 炊烟 (chuī) 戳破 (chuō) 旧茬 (chá) 镰刀 (lián) 驱除(qū) 逃窜 (cuàn) 2.字词积累
境地: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 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胆怯:胆小,畏缩。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本文是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仓皇:匆忙而慌张。
茬:农作物收割后留在地里的茎和根。 3.文体常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 体。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
人物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 概括文章内容
人物:杜小康、杜雍和。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 节 :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 成熟、坚强。
5. 梳理文章结构
开端(1):交代背景,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
发展(2 - 27):杜小康跟随父亲到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28-49):在暴风雨之夜,杜小康独自一人寻找鸭子。 结局(50-52):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6. 梳理杜小康的成长路线
①被迫辍学放鸭,陷入孤独之境。
②与父前往芦荡,不堪孤独之苦。
③父子雨夜寻鸭,承受孤独之艰。
④草中喜拾鸭蛋,享受孤独之味。
五、探究文本
1. 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杜小康成长的过程 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①“我要上岸回家…… ” 明确:这句话表现出杜小康此时还比较幼稚、软弱,恋家。
② “还要走多远 前方是什么样子 ” 明确:体现出杜小康对未来的茫然。
③“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明确:表明杜小康开始感受到孤独和恐惧。
④梦到母亲,哇哇大哭,“我要回家”明确:进一步展现出他的幼稚软弱,此时他还难以 承受孤独。
⑤遇到暴风雨时的种种表现明确:如他在暴风雨中勇敢地寻找鸭子,表现出他逐渐变得镇 定、勇敢、坚强。
⑥找到鸭子又迷路时,他哭了起来明确:这是他情绪的发泄,此时的哭既有委屈,也有激 动,同时也说明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着各种情感的磨砺。
⑦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想起母亲……长大了,坚强了明确:他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勇敢坚强地面对现实。
⑧他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明确:表现出他的成长和自豪。
2. 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环境和生活的磨炼是杜小康成熟的原因。在孤独的环境中,他不得不面对各 种困难和挑战,逐渐学会了坚强和独立。生活的磨炼让他不断成长,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
3. 杜小康在怎样的环境下感到孤独 请阅读相关句子,简要分析。
①第11 -13自然段:“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 已无一户人家。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 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散…… ” 明确:小说把父子二人放在茫茫水面, 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中,“茫茫的水”“炊烟”等极具孤独感的景物烘托杜小康的孤独之情。对 炊烟的慢镜头特写,把无形的孤独形象化。
②第 2 1 自然段:“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 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 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 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明确:写杜小康第一次见到真正的芦荡,也第一回真正 感到害怕。这段用了比喻修辞,把芦苇比作浪潮,芦荡比作大山,写出芦苇的茂盛和芦荡的宽 广厚重。芦荡越幽深繁茂越能反衬小船的孤小,生动地表现了陌生环境使杜小康产生了胆怯和 压抑的感受。
③第 2 5 自然段:“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 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明确:描写了一个特写 镜头“无数的萤火虫”聚在一起,把水面照亮,还看到“水鸟”,原本温馨浪漫的生物, 在这样的环境中,陪伴着杜小康,却象征着孤独,反衬杜小康的内心恐惧。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和杜小康的成长历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 深入探究文本。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哪些重要的事件 他的心理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二、探究文本
1. 又是怎样的环境让杜小康变得坚强
①第 3 6 自然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 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 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 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明确:连用四个“黑”字预示将要到来的暴风雨极其凶猛, 渲染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鸭逃人找”的情节做铺垫, 预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同时也烘托出杜小康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从视觉、听 觉角度,运用比喻夸张手法突出天气之恶劣,渲染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暴风雨的来临,预 示着杜小康将要经受更艰苦的磨难。
②第 3 8 自然段:“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 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 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 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 追 ,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明确:动 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相结合,突出了杜小康在暴风雨中的勇敢表现,他不顾一切拨着芦苇,哪怕 被割伤,也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害怕,他变得坚强了。
③第 4 7 自然段:“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 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明确:雨过天晴、月亮明亮与前面的暴风雨形 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杜小康找到鸭子后的愉悦心情,暗示杜小康经历磨难后变得坚强与勇敢。
2. 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文中重点写了哪些环境
明确:文中重点写了暴风雨、鸭群、芦苇荡等环境。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芦荡见证 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暴风雨给杜小康一个成长的舞台。
3.小说为什么以“孤独之旅”为标题
明确:“孤独之旅”主要指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过程。因家道中落而辍学,失去了与同 龄人交流的机会是孤独的;父子间干巴巴的交流更让人感到寂寞和孤独;无边无际的芦苇荡让 他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未卜的前途更让他感到恐惧和迷茫,杜小康就在这孤独 之中长大了,坚强了。
4. 请概括本文中“孤独”的含义。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失去交流的环境):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
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恐惧: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 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③对未来前途的恐惧: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
三、归纳总结
1. 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
①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②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的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③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的孩子。
2. 请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心理刻画细腻:“孤独”是一个极为抽象的字眼,然而作者却用文字把孤独描摹得可触 可感。当杜小康发现自己已经身在异乡时,孤独是一种对前途的恐惧与茫然;当他与父亲交流 的语言被大量省略时,全世界似乎充满孤独,他已不堪孤独的重负;当他日甚一日地想家,在 夜里哇哇大哭时,他已步入孤独的极限。处处体现出孤独的真实感,使其久久萦绕在读者心头。
②环境描写出色: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暴风雨、芦苇荡等,不仅烘托了气氛,还推动了情 节的发展,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变化。
四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 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得住孤独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当今的青少年:人生需 要在艰苦的条件下历练,需要在孤寂中磨炼,才能长大成人。
五、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开端:失学去放鸭——无奈 发展:
离开油麻地——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孤寂、不再恐慌
高潮:雨夜找鸭——长大、坚强
结局:鸭子下蛋 —— 惊喜
六、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是 ( )
A.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 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B. 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C.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D. 杜小康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油麻地孩子歇斯底里的琅琅的读书声。
明确:D 选项中“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不符合语境。A 选项中“浩 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在这里用 来形容芦苇,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的广阔。B 选项中“没头没脑”形容说话、做事头绪不清或 缺乏条理,也指不顾一切,在这里形容小东西的乱窜,生动地表现了它们的慌乱。C 选项中“驱 除”指赶走、除掉,用在这里符合语境。
0. 请简要概括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成长变化。
明确: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从最初的幼稚、软弱、恋家,到逐渐变得茫然、恐惧,在到 达芦苇荡后,他感到害怕、胆怯。在安顿下来后,他经历了孤寂,但也逐渐不再恐慌。在雨夜 寻鸭的过程中,他承受了孤独之艰,变得长大、坚强。最后,当他看到鸭子下蛋时,他享受着 孤独之味,体验到了成长的喜悦和自豪。
0.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的环境描写具有以下作用:
烘托气氛:如暴风雨的描写,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预示着杜小康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推动情节发展:环境的变化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如暴风雨导致鸭子走失,促使杜小康去寻 找鸭子,从而使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
展现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杜小康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和心理,如在茫茫的 芦苇荡中,他感到孤独和恐惧,而在经历了暴风雨后,他变得坚强和勇敢。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生动的环境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增 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0.如何理解“孤独之旅”的深刻含义
明确:“孤独之旅”不仅仅是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所经历的孤独,更是他成长的
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杜小康失去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与父亲的交流也很少,他面对陌生 的自然环境,感到恐惧和迷茫。然而,正是在这种孤独中,他学会了坚强,学会了面对困难, 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同时,“孤独之旅”也象征着人生的旅程,每个人在成长 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孤独和挫折,只有勇敢地面对这些,才能真正成长。
0. 从杜小康的成长经历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明确:从杜小康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能退缩,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实现成长。 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我们要学会在孤独中成长,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成长需要经历磨难,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挫折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但也能让我们更快地成长,我们要学会 理解父母的苦衷,为家庭分担责任。
七、拓展延伸
1. 请同学们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杜小康的孤独经历 或者你身边的 人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请分享一下。
明确:学生可能会分享自己在转学、搬家等过程中感到孤独的经历,或者讲述身边同学在面对 困难时独自努力的故事。通过分享,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孤独在成长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 除了杜小康,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也经历了成长的磨难,比如《钢铁 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柯察金、《简 ·爱》中的简 ·爱等。请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分 析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明确:以保尔 ·柯察金为例,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一名坚定 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战场上英勇奋战,在建设中努力工作,尽管多次受伤,仍然坚持不懈。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才能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实现自 己的人生价值。
八、课后作业
1.阅读《草房子》的其他章节,进一步了解杜小康的故事以及其他人物的命运,写一篇 读书笔记。
明确:通过阅读整本书,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主题,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同时 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成长故事,表达对成长的理解
和感悟。
明确: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成长的意义,锻炼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