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复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反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决定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探究认识的奥秘认识的发展真理的特点上升性无限性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具体的有条件的客观性特定的过程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正确认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第四课1、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目的)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4、真理的基本属性5、理解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6、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第四课核心知识速记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区 别 内容 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反映形式 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 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 直接性、形象性 间接性、抽象性联 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第四课易混易错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过程及结果受客观规律制约。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总结 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形式 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第四课易混易错2、实践的含义与特点表现 侧重点 认识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了人的一切知识,不管是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获得认识的途径;认为认识来源于人脑或书本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侧重强调实践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由此推动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强调了两点:一是原因,这是由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的特点决定的;二是“唯一”,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标准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了认识不能脱离实践,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第四课易混易错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方法论】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②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四课易混易错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画过一幅《卖羊》的漫画:一个农人牵着两只羊,悠闲地走着。一位农民看了这幅画却连连摇头发笑。丰子恺觉得纳闷,上前请教。农民说:“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根绳子把头羊牵好就行了。”这个故事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具有实践价值②缺乏直接经验的认识具有局限性③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④来自于亲身实践的认识才是正确认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课堂练习2、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B【解析】题中不同时期人们对河流的认识不同,说明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同时说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故①③入选。②④选项观点错误,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但认识不是实践的动力,而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而不是形成理性认识,故排除。课堂练习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真理的 客观性真理的 条件性真理的 具体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有且只有一个。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①要把握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②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③正确对待和改正错误。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四课易混易错5、真理的特点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图示: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图示:上升性 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图示:第四课易混易错6、认识的特点【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方法论】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四课易混易错6、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相互转化。2、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3、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4、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5、真理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但不是相互包含。×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课堂练习×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这两句名言告诉我们(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②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③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④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①②正确;③强调了认识的反复性,不选;④错误,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并不意味着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故选A。A课堂练习2、书上说, “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饮用水,还是海水,因为含有盐离子成分而使其具有了淡淡的蓝色。此外,因为二氧化碳的存在而让水有了清凉和略甜的味道。这表明( )①真理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任何真理都包含有谬误的成分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解析】关于水的颜色,教科书和现实中有差别,说明真理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①②正确;真理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二者不能混淆,故③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④不符合题意。课堂练习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和内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改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内容地位(意义)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 求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二、第五课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两种历史观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和辩证关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5、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6、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道路是怎样的?社会发展是如何实现的?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第五课核心知识速记(1)社会存在含义:社会生活的物质生活过程(物质方面)内容: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最主要、最根本)(2)社会意识含义:社会生活的精神生活过程(精神方面)内容:生产力 + 生产关系包括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第五课易混易错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与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原理】【方法论】1、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2、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第五课易混易错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是不依赖于社会存在的。× 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能动地反作用。2.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无论是正确的社会意识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前者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后者属于唯物论知识。4.社会意识能够促进和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5.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 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和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存在可以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课堂练习B1、广西某山村有许多珍稀鸟类,但一直存在打鸟、捕鸟等现象。近年来,该村引导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观鸟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鸟友”前来参观,以护鸟观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以前打鸟、捕鸟的村民成为爱鸟、护鸟的“土专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守护者。这表明(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②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落后的社会意识③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④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反映社会存在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课堂练习2、“围炉煮茶”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文人茶事。古朴的茶桌椅、精致的茶器,三五好友饮酒煮茶、围炉夜话,这是历史记载中关于冬天的生活场景之一。近年来,在繁忙急躁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寻生活的安静祥和,于是“围炉煮茶”这一吃茶方式风靡起来,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社交新宠。这表明( )①虽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可能相同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人们的实践方式都是不同的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A【详解】①:不同时代的人虽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他们对于“围炉煮茶”也能达成一些共识,①正确。②:材料主要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围炉煮茶”的认可,并未涉及认识的反复性,②不选。③:繁忙急躁的社会生活,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寻生活的安静祥和,于是“围炉煮茶”这一吃茶方式风靡起来,这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③正确。④:材料并未强调人们的实践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而且,不同时代人们的实践方式也可能相同,“不同时代人们的实践方式都是不同的”的说法太绝对,④排除。课堂练习3、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界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这反映了(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反映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社会意识的背后有一定的物质动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解析】D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一定是直观反映,①错误。②: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②不符合题意。课堂练习【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②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第五课易混易错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筑适合先进的经济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第五课易混易错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 本矛盾 矛盾性质解决方式根本目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对抗性(敌我)矛盾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阶级斗争改革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五课易混易错5、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比较生产资料公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按劳分配制度大机器生产人民代表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以下哪些属于生产力?哪些属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哪些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生产力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课堂练习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2、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的规律是社会普遍规律。4、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课堂练习1、某种性质的社会生产力经过量的不断积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末期,便会在内部产生一种新质生产力。当这种新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激烈冲突,最后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多边合力作用下,产生出一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基本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以此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说明( )①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③新质生产力与旧质生产力是绝对不相容的④人类社会永恒向前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D课堂练习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质生产力“新”在三个方面:新劳动者,如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新型人才;新劳动对象,如数据要素;新劳动工具,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如大数据中心等。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化改革,打通卡点和堵点,切实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率。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顶层设计层面而言,国家应规划教育战略、教育法律、教育制度、教育标准,实施教育标准化工程。二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首先,要改革科技创新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增强科技创新原生动力,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其次,改革科技创新资源分配机制,实现科技创新方面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设备资源、空间资源的科学配置。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课堂练习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②经济基础决定生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顶层设计促进教育发展,培育人才。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通过创新资源分配机制,激发人才活力。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五课易混易错6、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原理)1.人民是历史主体,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2.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3.人民是推动发展的唯一动力。4.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群众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6.人民群众是创造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7.人民的需要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8.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9.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易错易混辨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实践观非唯一,矛盾是根本动力,人民是决定力量社会两大基本矛盾运动实践的生活和实践利益是主体,非领导力量群众观点课堂练习1、总书记强调,共产党的基本功就是联系群众,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是我们党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传家宝。这表明( )①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③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政治立场④坚持群众路线决定党的工作能够得到认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解析】共产党的基本功就是联系群众,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是我们党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传家宝。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政治立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①③符合题意。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是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②错误。群众路线属于意识范畴,不能起决定作用,④错误。课堂练习2、(2023 湖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粟(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约1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发现了青狗尾草的天然变异现象,于是选出穗大、不落粒的青狗尾草驯化出小米。随着小米的广泛种植,先民逐渐形成以小米种植兼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约公元前4500年,小米经中亚传入印度,又沿地中海北岸及多瑙河流域传到希腊、荷兰等地,从而走向世界。从此,在世界历史上,小米在农业生产、日常烹饪、医药服用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粟演化成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诗经》中有“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的咏叹,苏东坡更赋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诗句。小米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Cinaka和Shu-shu,与“秦”“粟”谐音。英语称小米为millet,它来自中古法语,中古法语又来自拉丁语milium,所以小米的拉丁学名叫Miilacium,源自印欧语mele,是“压碎”“磨碎”的意思,由于磨成的粉很细小,无法计数,于是有了million(百万)一词。这不仅能够反映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具有一定联系,也可以佐证小米由我国传播出去的历史事实。从青狗尾草华丽转身而成的小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课堂练习答: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物质生产的承担者,人民群众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青狗尾草演化为小米是黄河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完成的,并逐渐被国人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人类农业生产、日常烹饪、医药医疗等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农耕社会里,粟的演化、中国古诗中粟的情怀,一些外国语词的出现和演化,都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发生的,小米由我国传播出去促进当地语言文化的发展,青狗尾草华丽转身而成的小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课堂练习实现人生价值(人生观、价值观)价值的含义、特点价值与价值观人的价值含义特点:价值的创造者+享受者;社会价值+自我价值评价标准: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和人类的贡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内容、要求)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才干;素质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品德修为;道德根基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根本途径:弘扬劳动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关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衡量标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最高标准)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判断怎么实现三、第六课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5、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衡量标准6、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第六课核心知识速记【原理】(1)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3)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方法论】要求我们把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第六课易混易错1、人的价值原理【原理】(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3)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第六课易混易错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1、(2023·全国乙卷)农村,这个曾被一些人视为穷困、闭塞、落后的地方,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创业。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220万人。从过去“争相跳农门”变成“我要回农村”,说明( )①任何价值观和价值判断都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②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源于主体的知识和能力③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发挥着重要作用④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正确与否取决于其对主体的实践能否发挥导向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源于实践,而不是主体的知识和能力,②错误。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④错误。课堂练习2、(2023·全国·甲卷)在讲究效率、与时间赛跑的时代,“治愈”“解压”“诗和远方”等网络热词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面对成长中的挑战与困难不“躺平”、不消沉、不抱怨,而是主动营造“治愈瞬间”、仔细体味“幸福时刻”,让人生充满温暖与亮色,成为青年人进行心理调适、积蓄昂扬斗志的新手段。这说明( )①价值观正确与否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评价②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其发展而变化③价值观往往因人而异,都应当得到包容与认同④价值观对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价值观正确与否,不是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评价,而是取决于是否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①错误。价值观是两面性,不是所有的价值观而是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应当得到包容与认同,③错误。课堂练习特点 内涵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强调客观因素】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作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强调主观因素】【强调主观因素】面对价值冲突时,要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第六课易混易错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原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差异性,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既要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第六课易混易错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原理B1、(2023·全国)农村,这个曾被一些人视为“穷困”“闭塞”“落后”的地方,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创业。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220万人。从过去“争相跳农门”变成“我要回农村”,说明( )①任何价值观和价值判断都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②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源于主体的知识和能力③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发挥着重要作用④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正确与否取决于其对主体的实践能否发挥导向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课堂练习2、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了渔家生活的闲情逸致,而孙承宗的“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则写出了渔家生活的艰辛。这说明( )A、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B、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C、价值选择具有客观性D、价值选择决定人生价值的实现B课堂练习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根本途径)3、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客观条件)4、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1)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2)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3)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4)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第六课易混易错5、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等同志,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这体现了( )①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②要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脚踏实地、顽强拼搏④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课堂练习2、野生水稻长在水里,产量并不高。但是,我们的祖先发现,如果在水稻快成熟时突然把水放掉,水稻为了传种接代,会拼命长种子(稻谷),而且一株水稻会长出好几支稻穗。通过这种技术种植水稻,产量会提高,水稻因此成为人类的重要农作物。从水稻的这种生长特点,我们可以领悟出的人生道理有( )①压力是产生动力的根源和条件②压力往往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动力③挫折能成为人生成长的重要财富④人生价值是在应对挫折中实现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课堂练习感谢聆听,下节课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