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 1课 《我们走在大路上》基本问题:如何通过构图表现人物关系,突出作品的表现力教学策略:本节课将围绕大概念与基本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任务驱动,鼓励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与技能。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材分析:1.结合课标对美术鉴赏教学的相关要求,从核心素养培养角度来看,本单元及本节课重点培养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素养,力求对学生的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产生积极影响。2.本单元教材选自第一单元《我们在一起》,本课是第一课时,围绕本单元大观念:艺术是认识他人和世界的重要方式,同时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创作美术作品,第一要点就是构图,并如何通过构图变现人物关系,突出作品的表现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审美意识都在快速发展,开始对自我表达有更高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但是他们还须进一步提升在空间感知、比例、构图等造型方面的能力。教学目标:理解美术作品构图概念和重要性;通过分析经典作品构图,了解到有意识地通过不同构图形式表现人物关系,突出作品的表现力。从艺术家的视角分析作品,深入了解作品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观察的态度。教学重难点:1.作品构图的重要性与如何通过构图表现人物关系,突出作品的表现力。2.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法分析作品,并创作一幅“我们在一起”主题绘画。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聆听音乐《我们走在大路上》,并谈谈感受。并导入课题。2.艺术,是眼、脑、手的协作,是“思维的行走”、艺术家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构图时有意识地将要表现的对象用不同方式安排在画面之中。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构图既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也直接影响了作品给人的视觉感受。3.问题:我们在创作美术作品时,如何通过构图表现人物的关系,突出作品的表现力?二、了解构图的重要性1.什么是构图?构图是一个造型艺术术语,即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简单来讲构图就是:作者将各类元素按照一定主题和美感需求,组合在一个画面之中,协调而统一。构图的重要性:构图是一幅画的基本框架,其好坏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视觉效果,因此好的画作必须要有生动的构图。构图是一种艺术表现技巧,通过营造画面的各个元素,构造出一个视觉空间,充分表现出画面的美感,表达出作者的审美理念,透露出作者对具象物体的安排力和统筹力,让作者借助构图促使内心思想和情感的内收外放,直接賦予了作品的独特魅力,增强了观众对作者情感表述和艺术作品自身的认同感。三、讲授新知鉴赏《我们走在大路上》(油画)1964 潘世勋 中国美术馆藏问题1.:当看到这幅作品的第一眼,你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能简单描述一下吗 (描述)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讲解画作历史背景,这幅画描绘了一群藏族青年筑路工人于放工途中边走边唱的生动场景。画面的焦点是走在前排的青年女工,他们身姿健硕,朝气蓬勃,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信,四周的工友循着歌声微笑着看向他们。画面的远景是壮阔雄伟的布达拉宫和绵延不绝的山峰,饱和的色彩和强烈的明暗对比营造出雪域高原明丽的光感,大色块和笔触的运用则使作品浑厚且充满张力。在这幅时代特征鲜明的油画作品中,潘世勋画出了新西藏建设者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成功地塑造了藏族青年劳动者的时代肖像,从而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留下一件极为重要的西藏主题绘画作品。问题2.作品构图中运用了刚刚我们了解构图哪种形式,分析这种方式对于突出主题有什么作用?画家是如何安排画面中的人物?(分析)学生交流回答:运用对角线构图。教师小结;对角线构图具有方向感,人物“之”字形安排,车子往回开,人物行前走,左边人物往右看,聚焦中心,使画面更加生动。问题3.:思考交流:从重心、方向等方面分析这种方式对于突出主题有什么作用?(分析)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画面中人物视线,重心和方向集中在扛铁铲的女工身上,她们眼神交流,笑脸相迎。人物上通过前后虚实安排处理,具有层次感。更加突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藏区人们团结一致,辛苦劳作,修筑公路,表现出了斗志昂扬,意气风华的崭新精神面貌。问题4:画面中,还有那些细节比较吸引你?(学生举手回答)拓展:了解藏族氆氇,画家如何通过细节展示藏族人民风貌。共同的动势绘画中,动势是指艺术家通过线条、形状和色彩等元素传递出来的一种流动感和方向感。共同的动势不仅仅体现物体的运动,也可以体现出情感和意境,使画面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1.赏析苏新平 《飘动的白云 》,提问:画面中人物的视线都集中在哪里,作品的人物动势有什么特点?画家想通过这种构图形式来表达什么情感?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人物同步一致的动作与背景中聚集的白云使画面既富有动感,又不失统一感。画面中的人物一齐回首,望向身后飘动的白云,让面面充满诗意。《飘动的云》以云为画眼,表现了草原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赏析马常利《草原上》 油画,设问:1。作品运用了什么形状的构图?2。画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画面,想要表达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三角形构图具有稳定性,同时也可以更加的突出画面的中心,更容易表现画家想表现的重点。画家通过独特的构图形式,人物同步一致的动作与背景中聚集的白云使画面既富有动感,又不失统一感。同时使画面更加具有故事感。作为大自然的歌手,马常利先生总是怀着真挚的情感走近风景、走向生活,真切地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变化与层次当画面有多个人物时,处理好人物之间的关系能让画面富有层次感。画面主体人物一般处于显要的位置,刻画得更深入;其他人物处于次要位置,刻画适当简约。这样画面才能有主次、大小、虚实的变化,层次感更强。分析陈一峰 《喜遇》 ,分析画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画面层次?(解释)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小结:画面的虚实关系可以使画面的主次分明,突出主题,带来空间的透视变化和画面的层次感,虚实关系的处理对画面立体感的表达同样重要。聚焦中心绘画的主要元素或焦点在一个中心位置,让观者的目光和注意力自然地被引导过去,能够加强画面的组织性和视觉冲击力,从而让观者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内涵、情感。分析作品 叶浅予《高原之春》,为什么画家把人物安排在中间画面?教师小结:画家将主要人物聚焦画面的中心,表现了藏区人民“在一起”欢乐的的舞蹈场面,生动展示了高原的人文风情。四、课堂实践运用鉴赏四步法(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分析作品周思聪《人民和总理》 。(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第一步描述;该画作描述了在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地震后,周恩来总理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视察,与父老乡亲在一起共同面对灾情的动人情景。周总理仅表现为普通人民中的一员,他在地震后的废墟旁,亲切地搀扶着一位白发的老妇人。总理周边围拢了许多乡亲,表情凝重,悲痛、期盼的眼神使人泪下。第二步分析:在技法上,该画作强调中西融合,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援用蒋兆和所画的《流民图》的艺术形式,以水墨淋漓的造型手法刻画视点中心人物,后景人物造型用单线白描手法虚化,采用中锋用笔式的线条勾勒,挺拔而又松动。用墨浓淡相宜,枯润相济,造型厚实有力,人物形象真实、细腻,生动。在构图上,画家做了大胆、巧妙的概括,把近处地震棚和倒塌的房屋碎块处理成大面积的三角形空白,虚实对比强烈。周恩来总理处于视点的黄金分割处,四周人物的动作与形态都蕴含着动感,纷纷涌向周总理,突出和烘托了该画的主题,既使画面不显得拥挤,又突出了以周总理为中心的人物群像,有力地表现了周总理心系人民,深沉悲悯的感人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第三步解释:该画作继承了徐悲鸿的“重写生、关心人生和民族命运”的现实主义精神。周思聪截取了老百姓拥向周总理的一刹那,仿佛把那一刻的激动与肃穆凝固于面面,从精神的高度再现了那富有历史意义的一刻,赋予画面最根本的人道主义情怀,同时也折射了艺术家对人民充满悲悯、对周恩来总理无限崇敬的朴素心怀。第四步评价:该画作打破了“文革”时期领袖画的模式、把领袖人物平等地置于普通农民之中,成为新时期恢复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典型作品。五、作业布置回忆和亲朋好友、同学、老师在一起的时光,运用本课中对构图的分析方式,尝试创作一幅“我们在一起”主题绘画,与同学们相互展示、交流。六、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美术作品构图的重要性,同时也欣赏画家们描绘的“我们在一起的”画面场景,画面的故事不仅感染了我们,同时也触动了我们。艺术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启发我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