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新课导入▲英国画家德·卢戴尔布格(1740-1812年)的绘画《卡尔布鲁克代尔之夜》 炼铁厂大熔炉飞溅的火花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周围的小镇和远处的群山,运输的马车整装待发……1.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是?2.工业革命最突出的表现是?3.简要梳理工业革命的进程。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机器生产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工场。珍妮纺纱机改进蒸汽机汽轮蒸汽机车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扩展18c60s17651807181419c40s19c中期作坊从事手工制造加工的场所,其特点是规模小、生产人员少、设备落后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生产的场所,其特点是借助简单的工具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车间、其特点是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工场工厂作坊主并未脱离生产工场主脱离了生产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概念解析手工作坊劳作家庭式劳作手工工场机器大生产(工厂)01.02.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03.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巩固练习目录PART 0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1.机器大生产(1)背景:①生产专业化的实现:分散的手工工场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机器大生产手工工场瓦特改良蒸汽机②工业革命的推动: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向机器大生产的转变,工厂出现了。(2)影响: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零碎分散→专业集中2.工厂制度出现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工厂制度: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1)概念: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建立近代机器大工厂的开端。工厂制度逐渐形成。2.工厂制度出现材料:1771年,阿克莱特与斯特拉特合作,在德比郡水力资源丰富的克罗姆福德建立了一家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佣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这家纺纱厂安装了多台多轴纺纱机,一台水轮可同时带动多部纺纱机,300多名工人完全听从机器指挥,跟随机器节奏而劳动。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材料:在巨大利润的驱动下,阿克莱特工厂在19世纪之前机器几乎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连续工作的,工人是分为两组轮流换班。阿克莱特工厂不仅在生产技术上形成一套体系,而且在劳动力招聘和管理方面也初步实现制度化。——张博君《阿克莱特的工厂制投资及其影响》①规模:规模大,集中劳动;②生产:机器流水线生产,协同劳作;③时间:工人倒班制;④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⑤原料: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2)特点:2.工厂制度出现材料:工业时代生产技术上的最大变革是大规模生产以及流动组装生产线的诞生(流水线),1914年有亨利福特率先引入他的汽车制造厂,这种革命性生产工序,将汽车底盘组装时间,从12小时缩减到1.5小时。福特在缩短工人工作时间,提高工人小时工资的同时,还能将他的T型车底架,从1914年的950美元,降低到1920年的290美元,福特组装线成为许多其它工业的效仿标准。(3)影响: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1)经济:(2)政治:(3)社会:(4)消极:促进家庭领域与社会生产领域分化,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逐渐提高其社会地位。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剥削严重、贫富差距、阶级对立等。2.工厂制度出现手工工场和工厂制的区别项目 手工工场 机器大工厂盛行时间 约14—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以来)动力机械 使用手工工具 使用蒸汽动力机械、内燃机动力机械、电力机械等生产规模 规模小 规模大生产技术 局限于手工技术 采用先进科技,技术成熟生产方法 分工少 采用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分工细致管理制度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无现代管理制度 实行倒班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原料使用,有详细的市场方案2.工厂制度出现3.中国的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1)背景: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民族危机严重(2)表现:①兴起——洋务企业:19 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②发展——民资企业:◎张謇◎范旭东3.中国的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中国近代工业对比: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民资工业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民资工业资金来源主要形式企业性质生产目的共同点官府出资招商集股,官商合资商人出资、官商合资官办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的企业带有封建性的资本主义企业资本主义性质军事需要面向市场为主面向市场①都采用机器生产,雇佣劳动,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②民用工业和民资工业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3.中国的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探究:近代中西方企业的异同点相同点:都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推动经济近代化。不同点:(1)西方: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属于“内生型”,并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客观上推动各国近代化。(2)中国: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产生的,属于“外发型”。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下,肩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PART 02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发生后,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有各种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狄更斯《双城记》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描述1.城市化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工人的居住条件也很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可以看到贫民窟。坑坑洼洼的,到处是垃圾,没有排水沟,也没有污水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死水洼。……所有这些悲惨遭遇使得英国的工厂工人营养不良、身体畸形乃至丧失劳动力,大批工人早早去世,在工业化初期,工人的平均寿命反而比工业化之前还要低得多。——李昕《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度》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应对: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2.交通运输业1830年英国已拥有人工运河4000多千米;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已达2.5万千米;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第一艘汽船。以蒸汽机推动船两侧的明轮,称为“轮船”。1814年,矿工史蒂芬孙成功制造出第一辆以蒸汽作为动力的火车机车。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3.乡村的改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来,开阔了眼界。促进了乡村的改变4.时间观念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大本钟”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后来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工厂的汽笛声从早响到晚,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在工厂制时代,时间成为生产的一部分,否则生产线上一个人的延误会影响到整个工序。——刘金源《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5.教育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19世纪,1802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与财政推行初等教育;20世纪,中国推行“癸卯学制”以来出现了大量中、小学堂;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创立工人夜校。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19世纪,一些工业城市开办机械学院,不仅向工人提供有用的技术知识,而且也向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交的场所。还有许多城镇兴建博物馆和大型图书馆,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欧阳萍《工业革命对休闲生活方式的影响》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工厂法上的第一个条例,它规定车间的墙壁和天花板应该每年用石灰刷白两次;每个学徒都应该得到两套整齐的衣服;工厂必须为男女两性儿童分别安排宿舍,并有足够数量的床铺;工作时间决不允许超过12小时;在学徒的头四年中,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视察员发现工厂有传染病的话,他们有向保安审判官所属郡法院提出报告的任务……——法国史学家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1802年,英国颁布《工厂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工厂立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19世纪早期学徒童工的工作状况;为学徒童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对后世影响深远。5.教育五、教育1921年,毛泽东等来到江西萍乡安源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所夜校开学。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后,工人夜校规模不断扩大,学员有千余人。它对提高广大工人的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共25~26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实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也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6.女权主义1918年2月6日,英国王室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全民代表法案》,使得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不过,当时英国女性尚未得到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英国直到1928年才取消对女性的财产限制,并将年龄门槛也降到21岁,从而真正实现了两性政治权利平等。1918年2月15日,英国 Punch 报刊登插画庆祝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促进女性获得受教育机会,女权主义兴起。7.给民众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材料:在工人住宅区,房屋简陋,天空浓烟密布,街道狭窄拥挤。在英国,有的工人家庭祖孙三辈挤在一间矮小的房屋里。兰开夏有的工人家“是一间又湿又低的地下室,家具就只有两把旧椅子、一张三条腿的圆桌,一只箱子,没有床,只是墙角有一堆陈麦秸,上面盖有两条脏床单。”——《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工人居住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疾病与犯罪频发等。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表现: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影响:(3)结果:8.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兴起巩固练习PART 031.目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的人数众多的小资产阶级已经被工业所消灭,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C.致使贫富矛盾激化 D.推动了垄断组织产生B答案:B解析:根据“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可知,工业革命促进社会阶层日益分化成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改变,故选B;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垄断组织,排除D。2.阿萨·布里格斯在《英国社会史》一书中说:“无论是观察家还是工人本身,都知道工厂制度是非留下来不可了。这种制度的维护者为它感到骄傲,宣称它是为未来的完全自动化开辟了可能性的一种革命制度。”这反映了( )A.现代工厂制适应了文明进步 B.手工工场自此被历史彻底淘汰C.大企业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D.经营者革命导致社会结构变迁A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都知道工厂制度是非留下来不可了”“宣称它是为未来的完全自动化开辟了可能性的一种革命制度”可知,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资产阶级需要,适应了文明进步,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手工工场自此被历史彻底淘汰”表述绝对化,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企业主要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与题干材料不符,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营者革命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与工厂制出现的时间不符,D项错误。3.某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到19世纪中叶,英国几乎所有棉布都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工厂取代原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对“特有”的理解正确的是( )A.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B.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C.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D.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C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可知,工业革命后,工厂成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因此C项正确。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没有体现出动力方面的变革,B项错误。“特有”强调的是生产组织形式的独特性,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很多,无法体现“特有”,D项错误。4.洋务派办民用企业,先是官办,后来出现“官督商办”,甲午战后“官商合办”成为主流,三种模式见下表。这表明近代中国( )A.企业经营模式逐渐确立B.近代化进程不断深入C.国家治理能力趋向弱化D.民间资本额日益扩大B答案:B解析:据材料,三种模式下,政府由“指派官员”“直接经营”到“官僚募资,富绅、买办参与”,再到“与私人共同投资入股、共同参与经营管理、共同承担盈亏”,可见政府逐步放开企业经营权,通过“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挥私人资金的作用,采用“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人股、共同参与经营管理、共同承担盈亏”的近代管理方式,这表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不断深入,B项正确:材料中三种企业经营模式,体现了政府的探索,不能说“模式逐渐确立”,排除A项;据所学,“国家治理能力”是一系列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材料只是讲到政府对企业的经营,不能表明国家治理能力趋向弱化,排除C项;材料中“富绅、买办参与”和“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入股”只能体现私人资本投资企业,不能说明民间资本额扩大,排除D项。官办 政府指派官员、筹拨创办费和常年经费,直接经营官督商办 政府派官僚募资,富绅、买办参与,政府任命官员担任企业要职官商合办 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入股、共同参与经营管理、共同承担盈亏5.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一些城市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工程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在19世纪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A.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B.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C.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 D.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D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城市化的进程,并不是强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排除A项;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只是城市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市政立法的完善,且“各国”说法绝对,排除C项。6.垃圾治理似乎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发展过程中绕不过去的话题。面对这一问题,20世纪初的美国开展了城市政治改革运动,如减少州政府的干预,健全民主制约机制和追求效率和节约。这种变化反映出( )A.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 B.城市服务属性的增强C.城市管理专业化趋势 D.反对政府过度的干预C答案:C解析:题干的意思是“为了解决垃圾问题效率低下而进行的尝试”,核心是提高城市处理效率,有利于城市管理专业化,故选C项。垃圾处理属于城市管理领域,与“服务”无关,排除B项。“分权制衡”是国家政治体制和管理活动中的原则,即行政、司法、立法地位平等,互相制约,材料中只体现了政府这一行政机构,排除A项。D项以偏概全,只涉及“减少干预”,排除。7.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曾经闭塞、孤立、结构简单的经济单位,被无数个“毛细血管”连成了高等的经济生命体。该材料旨在强调交通运输的发展( )A.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推动了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经济发展D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式交通的发展,缩短了人们交通时间,加速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即推动了社会的人口流动和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故选D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人们生活方式,排除B项;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市场,排除C项。8.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由于钟表售价较贵,许多城镇都出现了一种不寻常的职业敲窗人。敲窗人的工作是每天早上手持一根长长的木杆和一盏灯沿街挨家挨户敲窗户,以叫醒那些必须准时早起的人。这反映出( )A.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B.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C.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受阻 D.英国工人越来越贫困A答案:A解析:敲窗人的大量出现是因为工业革命后大量工人要准时去工厂上班,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的变化,A项正确;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加快不是受阻,排除C项;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人的生活水平是提高的,排除D项。9.18世纪晚期,英国出现一种在星期日授课的学校,除了教授儿童阅读《圣经》以外,还开设有文化和技艺课程。星期日学校得到了各教派和工厂主的普遍支持和捐资,至19世纪初已遍布英国各地。这( )A.仍属于传统宗教教育 B.是英国教育的主要形式C.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 D.适应了工厂生产的需要D答案:D解析: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即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教授儿童文化和技艺的星期日学校得到“工厂主的普遍支持”,并发展到全国各地,结合工业革命发展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的知识可知,星期日学校为工厂培养了大量有一定文化、技能的劳动力,D项正确;A项明显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说明星期日学校是英国教育的主要形式,排除B项;只有宗教、文化和技艺课程不能说明星期日学校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排除C项。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