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预习案】6.2 共筑生命家园(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预习案】6.2 共筑生命家园(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预习案】6.2 共筑生命家园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措施;
2.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增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环保理念的意识和能力。
3.认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知识结构
三、基础梳理
1.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______。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_______。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_______。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_______。
2.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_______。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的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______。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3.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______,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______。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_______,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4.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________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贯彻__________________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5.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的_______。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6.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__________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________,改善生态环境就是________,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_______,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7.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坚持_______,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______,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_______之梦。
8.走绿色、循环、低碳之路,要坚持_________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________。
9.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只有实行_______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_______。
10.美丽中国,不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_______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四、问题解答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3)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4)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4.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五、典例精析
【例题】(2024年江苏盐城·中考)下列举措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公共机构积极采购相关“以竹代塑”产品。近年来,盐城市围绕能源清洁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想化等要求,在今春启动先试低(零)碳产业园建设。
A.坚持绿色发展 B.共享发展成果 C.追求公平正义 D.构筑中国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绿色发展。分析题文,“以竹代塑”体现了利用环保材料替代塑料制品,减少塑料污染,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体现;建设低(零)碳产业园也是为了推动能源的清洁化和低碳化发展,同样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故A符合题意;题干的这些举措都反映了坚持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共享发展成果主要强调发展成果的分配和共享;追求公平正义侧重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构筑中国价值主要涉及价值观方面,这几个选项均与题干内容不太契合;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A
六、小刀初试
1.2013—2022年,我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下降到1%以内,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人们以往“盼蓝天”,如今争相“拍蓝天”“晒蓝天”。这主要表明( )
①我国已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②我国重点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取得重大进展
③我国已经成为重污染天数比例最低的国家
④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碳中和要求人们通过种植树木、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为此,武汉市政府将嵩阳山、将军山列入首批碳中和林地。据测算,这两片碳中和林,未来30年可吸收约3万吨碳排放,这体现了( )
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②走绿色发展之路,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③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就是改善生态环境
④建设生态文明,应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目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行动正确的是( )
①应该先要金山银山,再要绿水青山
②必须要善待大自然,禁止开发资源
③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能低碳环保
④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生态保护红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在传统煤炭能源大区内蒙古,一项风电光伏项目在库布其开工,该项目投产后生产的绿色电能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过100万吨,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300万吨。该项目的建设( )
①可以大大增加煤炭资源的供应量
②有利于内蒙古地区的环境保护
③体现了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④可从根本上解决当地能源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植”向未来】
今年是新中国植树节设立4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今天我们一起种树,就是要号召大家都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人人争当绿色使者、生态先锋,为建设美丽中国增绿添彩,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1)结合材料谈谈为什么说“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
(2)请你谈谈我国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意义?
(3)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怎样践行总书记的号召?
参考答案
三、基础梳理
1. 生命共同体 滋养和必要条件 补偿和修复 智慧选择2. 自然规律 惩罚3. 基础 目标 共识4.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 发展共识6.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代价7. 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民生福祉 绿色富国8.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自觉行动9. 最严格 可靠保障10.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六、小刀初试
1.C2.A3.D4.C
5.(1)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资源环境问题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等。
(2)①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②有利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有利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④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3)①一水多用、垃圾分类、不破坏草坪、不使用一次性用品、随手关灯关水龙头、光盘行动。②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③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习惯。④同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