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复活(节选)
教学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把握小说整体内容。
2.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人物内心活动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探究小说“复活”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升小说的阅读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1.鉴赏小说通过人物内心活动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探究小说“复活”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升小说的阅读鉴赏能力。
精彩课堂
一、导入新课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期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列宁称他为“激烈的抗议者、愤怒的揭发者和伟大的批评家”。他的这部小说对俄国的批判最全面、最深刻。让我们一起走进《复活(节选)》,探寻小说背后的故事。
设计意图
简洁明了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高度的概括可以让课堂内容充实有效。
二、知人论世,文题解读
1.拓展阅读罗曼·罗兰著的《托尔斯泰传》,以简洁的语言概括托尔斯泰的生平。
明确: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到故乡在自己的领地上做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910年冬,病逝于一个小车站,享年82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请结合《复活》整本书的内容,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引诱、抛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并沦为妓女。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多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服苦役,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选择与革命者西蒙松结合。本文节选自第一部第四十三章: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3.通读文本,思考标题“复活”指的是什么?简要作答。
明确:“复活”的表层含义指的是生命体死亡后又活了过来,一般指的是肉体的复活。
“复活”的深层含义并不是指人的起死回生,而是指人物精神的、道德的复活。课文指的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人性、道德、精神的“复活”。
一 设计意图
阅读一部长篇小说时,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有助于理清人物关系,赏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的艺术价值。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小说划分情节。
2、阅读全文,概括小说情节,完成表格。
段落 事件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第1-21段
第22-43段
第44-65段
第66-78段
明确:
段落 事件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第1-21段 隔着栅栏探望 乞求原谅 没有认出
第22-43段 长凳交流旧事 询问旧事 拒绝原谅
第44-65段 心理矛盾斗争 迟疑躲闪 讨要好处
第66-78段 决定唤醒本性 决心唤醒 拒之千里
3.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请在文中圈画表现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心理的句子,分析二者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
聂赫留朵夫:忏悔赎罪-犹豫摇摆一决心唤醒
玛丝洛娃:拒绝原谅-改变想法-拒绝帮助
设计意图
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自主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层层推进。
四、深入研读,仔细品味
1.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哪些变化?
(1)“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明确:用“您”是一种尊重,表现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见玛丝洛娃,是来请求她饶恕的。
(2)“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明确:由“您”变成“你”,想拉近关系,显得亲切,以求得玛丝洛娃的原谅。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明确:由“你”又变成“您”,是担心太亲近的口吻会让她拒绝,所以又用“您”表示尊重,希 偶有所得望能让她愿意接受他的帮助。
2.根据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称呼的变化,结合小说的整体内容,概括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明确:聂赫留朵夫原本是一个单纯善良、追求爱情的青年,但是贵族的生活让他变得堕落、自私自利。在重逢玛丝洛娃后,他开始忏悔,但是内心又充满矛盾,最后由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到代替贵族向劳苦阶级的人民忏悔,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3.请在文中找出有关玛丝洛娃外貌、神态、动作描写的句段,剖析她的内心,概括人物形象。
示例:(1)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明确:多年的风尘生活让玛丝洛娃养成了谄媚的习惯,所以当她看到来访者是位有钱人时,便做出“嫣然一笑”“笑盈盈的”的神态,可见她内心的麻木,也侧面反映出这些年她生存处境的艰难和她的可怜。
(2)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明确:“盯”的动作表现了玛丝洛娃的愤恨,聂赫留朵夫的忏悔勾起了她的回忆,这种回忆对她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于是她用“斜睨”“盯”去表现她的拒绝,这时的她,是有尊严的。
(3)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明确:“步履轻盈”“乌黑的鬈发”“乌黑发亮”的眼睛,写出了玛丝洛娃的美丽,“苍白而微肿”“浮肿的眼皮”又写出了玛丝洛娃的病态,外貌描写从侧面反映出她曾经不幸的遭遇。“皱着眉头看”“斜睨”,运用神态描写,表明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敌视。
(4)“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儿也死掉。”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
明确:通过对玛丝洛娃眼睛的描写,以及她关于孩子的叙述,写出了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憎恶。
(5)“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明确:“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嫌恶”是因为内心的愤恨,“妖媚”是迫于现实的讨好,“可怜”是她此时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堕落的玛丝洛娃,同时又是一个无可奈何的玛丝洛娃。
小结:列夫·托尔斯泰擅长用心理和对话描写去刻画人物形象,在他笔下,惶恐不安、内心矛盾的聂赫留朵夫和自甘堕落又无可奈何的玛丝洛娃,需要我们进一步阅读小说的其他章节,去深入挖掘,品味人物内心的变化。
设计意图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重点,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等角度去挖掘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
五、总结全文,概括主旨
小说取材于真实事件,主要描写了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和平民女子玛丝洛娃的故事,最终两位主人公双双实现了精神和道德的“复活”。小说广泛深入地再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生活。选文部分是两位主人公“复活”前的交谈,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本篇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内疚、忏悔、迟疑、赎罪的心路历程,同时也为玛丝洛娃的“复活”留下了悬念。这部小说值得我们继续深入阅读,对故事和人物作更多的了解。
六、作业设计
细读课文,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试分析《复活(节选)》与《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在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何异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