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法不可违一、阅读课本,补全知识。法律的作用法律作为一种 ,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法律是 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 。2.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的行为。3.违法行为的种类民事违法行为(违反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 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违反 ,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 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反 ,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 的行为。)4.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 ,称为 。5.犯罪刑事违法行为是 的一种违法行为,是 。6.社会生活中的民事活动有哪些?请举例。购置 、签订 、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7.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 。8.尊章守法的作用尊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 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 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 和 ,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二、判断正确。1.吸毒是违法行为,会受法律制裁。( )2.所有的违法行为都是犯罪。( )3.王某酒后驾驶车辆致他人受伤,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这一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4.黄某骑电动车未按规定佩戴头盔,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警告或者五十元以下罚款,黄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5.破坏公共设施既要受到道德的谴责,也应受到法律的追究。( )三、单项选择。1.车主牛某某因停车位问题与另一车主王某某产生争执,并将王某某打伤。经鉴定,王某某左侧腰部的横突骨折损伤程度为轻伤一级。牛某某被相关执法部门依法管制。这一事件警示我们要( )①换位思考,化解矛盾②法不可违,尊法守法③互敬互谅,友善待人④忍气吞声,远离是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两名乘客在乘坐网约车期间与司机因停车距离产生纠纷,他们长时间占用车辆不肯下车,并不断辱骂司机。司机无奈报警,警察出警后多次劝说和告知乘客相应解决方案,乘客仍然拒不下车,在车上耗了整整一天一夜,期间还对警方和司机进行辱骂和挑衅。最后,在经过审讯和取证后,当地警方依法对两名乘客做出拘留7日的处罚。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司乘双方通过调解解决了纠纷 B.乘客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C.乘客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D.辱骂的行为侵犯了司机的荣誉权3.在电商平台接单实施有偿代骂、电话短信轰炸式恶意辱骂攻击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在网络平台相互谩骂并捏造非法抢劫等不实信息引发大量网友围观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由此可以印证( )①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②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③法不可违,违法须担责④司法捍卫公平正义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2022年以来,山东沂源县东里镇一男子醉酒后频繁以断水断网、房屋倒塌、道路维修等事由,多次恶意拨打110报警电话。2023年8月15日,公安机关依法对该男子作出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对此,你想对该男子说( )①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的保障②遵守社会规则只能依靠外在约束③法不可违,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④辱骂他人是没有文明素养的表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2024年2月,派出所接到匿名报警电话称某小区出租屋内有违法犯罪活动。接报后,民警赶赴现场,却未发现任何违法犯罪活动。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报警人程某只是想通过谎报警情戏弄民警。程某的做法( )①滥用个人权利,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②后果严重,要承担民事法律责任③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造成警力资源浪费④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严厉打击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本,补全知识。略二、判断正确。1.正确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吸毒是行政违法行为,会受法律制裁。故题干说法正确。2.错误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依据教材知识可知,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故题干说法错误。3.错误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分类。王某酒后驾驶车辆致他人受伤,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这一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也是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故题文说法错误。4.正确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相关知识,依据教材,骑电动车未佩戴安全头盔,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警告或者五十元以下罚款,说明其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故判断为正确。5.正确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公共设施是满足人民的公共需求而设置的。破坏公共设施,既是不道德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破坏公共设施既要受到道德的谴责,也应受到法律的追究。故正确。身立命之本,我们要树立诚信意识,题干中小刘的做法是错误的。故题干说法错误。三、单项选择。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法不可违。题干表述了牛某某因触犯法律被相关执法部门依法管制。这警示我们法不可违,要尊法守法;车主牛某某因停车位问题与另一车主王某某产生争执,并将王某某打伤,后受到法律制裁,这警示我们要互敬互谅,友善待人,还要换位思考,化解矛盾,故①②③符合题意;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学会依法维权,而不是忍气吞声,远离是非,故④说法错误;故选A。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乘客拒不下车,在车上耗了整整一天一夜,期间还对警方和司机进行辱骂和挑衅,被处7日拘留。这受到的行政处罚,是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故B符合题意;司机室通过报警解决问题,故A说法错误;乘客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是行政违法行为,故C说法错误;辱骂的行为侵犯了司机的名誉权。故D说法错误;故选B。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法不可违。题干中并未直接涉及诚信的内容,故①不符合题意;分析题文,在电商平台的不良行为和在网络平台的违法举动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罚,这体现了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告诉人们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实施有偿代骂、相互谩骂并捏造不实信息等行为违反了法律,当事人也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充分说明了法不可违,违法须担责,故②③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违法行为及相应的处罚,并未突出司法捍卫公平正义的过程和作用,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觉遵守规则、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公安机关依法对多次恶意拨打110报警电话男子作出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对此,我想对该男子说: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的保障;法不可违,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同时辱骂他人是没有文明素养的表现,故①③④说法符合题意;遵守社会规则依靠自律和他律,故②说法错误;故选C。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分类。材料中,谎报险情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会造成警力资源浪费,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故①③说法正确;这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责任,故②说法错误;犯罪行为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程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故④说法错误;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