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历史中考复习考点解析·八上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6届历史中考复习考点解析·八上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2.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3.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简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一、 内战烽火
1. 重庆谈判
背景
抗战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目的
国民党
蒋介石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中共
中共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过程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结果
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2. 转战陕北
(1)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转战陕北:中共中央撤出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
3. 挺进大别山
(1)经过: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地区。
(2)意义: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二、 战略大决战
4. 三大战役
(1)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两百多万军队,国民党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地,发动决战的时机成熟了。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概况
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
9月~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等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
——
参战
部队
东北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中原解放军
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简况
锦州战役
中心是徐州
战术:瓮中捉鳖。1949年初在傅作义的率领下,北平和平解放
歼敌
人数
47万
55万
52万
影响
解放东北全境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 百万雄师过大江
(1)开始:1949年4月,毛泽东、朱德下达渡江命令。
(2)结果: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1. 重庆谈判没能阻止内战的爆发,有没有积极意义?
尽管中共方面为争取和平民主作了很大的努力,重庆谈判在双方争执的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等核心问题上还是未能达成协议,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也没有遵守“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重庆谈判的积极意义何在呢?
(1)“双十协定”是以国共两党协商方式产生的一个正式文件,它的发表,表明了国民党不得不承认中共的平等地位。
(2)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人民面前表现了和平的诚意,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
(3)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就在全国全世界面前输了理,失去了人心。
2.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
(1)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是“内线作战”,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其目的是收复失地,巩固解放区。
(2)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我军由守转攻,属“外线作战”。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后,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开始。
3.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英明决策,灵活的战略战术;如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抓住时机组织战略反攻和决战。三大战役使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等。
(2)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拥护,这是尤为重要的因素。
(4)国民党统治腐朽,致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破产,迅速走向败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