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 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过程,并对该体系进行评价。2. 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3. 以《国家工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4. 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 战后的“新秩序”——巴黎和会的召开(1)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2)时间及地点: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召开。(3)参会国家:参加会议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4)结果:签订了对德条约,即《凡尔赛和约》。①时间:1919年6月。②签约双方:协约国与德国。③内容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5)凡尔赛体系:①概念:1919~1920年,协约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②影响: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2. 对亚太地区的“安排”——华盛顿会议的召开(1)背景: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2)时间及地点:1921~1922年,华盛顿。(3)参会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九国。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4)《九国公约》的签订:①时间:1922年。②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③影响: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5)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新格局。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二、 经济大危机3. “繁荣”及其崩溃(1)繁荣: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1924~1929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繁荣”。但是,这一“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严重危机。(2)经济大危机时间1929~1933年爆发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影响经济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工人大量失业,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政治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对策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4. 罗斯福新政(1)原因: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矛盾激化。(2)时间:1933年。(3)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4)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5)措施行业主要措施金融业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工业调整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农业缩减耕地,政府补贴其他行业兴建公共工程 (6)意义: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7)影响: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三、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5. 纳粹政权的建立(1)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势力壮大。(2)建立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标志着法西斯统治的建立。(3)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4)纳粹党独裁统治的表现:①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②解散一切工会,取缔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③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④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6. 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起来。(2)日本的法西斯统治:①背景:为了摆脱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日本以军部为主的法西斯势力开始抬头,主张对外侵略扩张。②标志: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军部内主张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③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7. 轴心国集团形成(1)原因:德、意、日三国法西斯政权联合起来的目的,都是要实现其各自的侵略野心,并把矛头指向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妄图称霸世界。(2)形成:1936~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起来,结成了侵略性的政治集团。这个集团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3)危害:轴心国集团的形成对世界的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 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相同点:①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②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③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④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②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③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④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⑤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⑥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2. 德国、日本法西斯建立的异同。(1)不同:①政权建立方式不同,德国是以逐步夺权的方式,日本则是建立内阁的方式。②领导力量:德国法西斯的核心是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日本法西斯的核心是军部。(2)相同之处:两国的法西斯势力都是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发展起来的,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建立的法西斯专政,实行内外政策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两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促使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3. 为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德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1)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经济得以恢复,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防止了法西斯专政在美国建立。 (2)德国:为摆脱危机,垄断资产阶级寄希望于建立强权政府对内稳定统治,对外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 重新分割世界。纳粹党头子希特勒1933年上台,建立起法西斯恐怖统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