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历史中考复习考点解析·九下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6届历史中考复习考点解析·九下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 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 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3. 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 冷战中的对峙
1. 冷战政策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美国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含义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
目的
遏制共产主义
时间
1947~1991年
信号
1946年3月,丘吉尔“铁幕演说”
表现
政治
“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经济
推行“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复兴计划”)
军事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影响
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2. 美苏争霸
(1)开始: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之后,美苏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争霸。
(2)实质: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3)过程
时间
局势
表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美攻苏守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0世纪70年代
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
苏军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对象。1979年12月,出兵占领阿富汗
20世纪80~90年代
双方实行有限缓和战略
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4)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二、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 “一超多强”
形成
背景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特点
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一超
目的
美国凭其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战略
美国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务;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加紧研制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多强
代表
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
作用
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决定
因素
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4. 科索沃战争
(1)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①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②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
(2)科索沃战争:①概况: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对南联盟境内进行狂轰滥炸。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②认识: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一个联合国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三、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5.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背景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含义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
表现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6.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应对
措施
中国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2001年,中国上海成功地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领导人会议;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1. 美苏争霸、冷战、两极格局的区别。
(1)美苏争霸:冷战的主要内容,是两极格局的主要表现形式。
(2)冷战:二战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的紧张激烈的对抗。
(3)两极格局:是二战后,美国、苏联及其盟友,组成强有力的集团,彼此对立,谁都不占绝对优势与统治地位的形势。美国和苏联就是两极,由此形成的世界格局被称为两极格局。
2. 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重大变化。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年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这样通过两次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便形成了。但由于该体系是建立在瓜分战败国的基础上的,具有明显的帝国主义分赃性质,必然不可能解决原有的矛盾,且由于分赃的不均而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新矛盾,因此该体系不能持久,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该体系被彻底打破。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苏两极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事务,以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形成。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3)当今多极化趋势的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后,以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终结,新的稳定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正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