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2. 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3.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一、 俄国十月革命1. 俄国二月革命(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2)时间: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3)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 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2)起义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3)起义地点:彼得格勒。(4)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5)领导人:列宁。(6)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7)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8)苏维埃巩固政权的措施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1918年3月,苏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外交上同德、奥匈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事上组建红军,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9)政权的巩固: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10)意义: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二、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它产生了诸多弊端时间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实行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后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实质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模式和经营方式,以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苏联的成立:①成立: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②发展: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有4个(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逐渐增加到15个。4.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社会主义工业化:①过程:1928~1937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②结果: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2)农业集体化: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自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3)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背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评价利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弊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1. 比较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二月革命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 归纳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1)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从物质上保证反干涉军事斗争的胜利,苏维埃政府推行了非常性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帮助苏维埃政权渡过了难关,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但它一定程度上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经济利益。(2)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②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③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④评价:是俄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它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