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目标与素养
1.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的学习,学会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分析中华文 化形成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原因、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素养。通过分 析中华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认识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培养历史解释的 素养。通过分析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黄宗羲等人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 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正确评价其历史作用,培养唯物史观的素养。 通过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学习,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的学习,认识其内涵是不断丰富发展的。通 过学习其内涵产生的影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引导学生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正确认识古代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等思想,培养 唯物史观的素养。通过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而不同等历史概念的学习,培 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的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 要特点,并学会运用有关史实对特点加以说明,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和历史解释 的素养。从中华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进 行分析,理解其现实意义,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 析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唯物史观的素养。
情境与问题
1. 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运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孔子、董仲舒、
朱熹、王阳明、黄宗羲等图片,可以运用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发展变化的 文献资料,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素养;通过补充各种史料,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并设计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中 华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在教学中多角度创设问题情 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2.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运用甲骨卜辞、周公、孔子、管子、孟 子、老子、荀子、墨子等有关的资料和图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主要体现了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对后世 影响深远;可以运用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史料,结合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影响,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适应了时代的需 要。
3.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可以结合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涵, 运用相关资料和图片,如“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文献,诸子百家、儒道佛 之间的关系等对其特点和价值进行阐释;可以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分小组讨 论“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运用材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 界的影响,为下节课的学习创造条件。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 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探究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 途径。
2. 对于多元一体、玄学、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历史概念的学习,教师提供资 料后,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也可以采用谈话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讨论、谈话 中理解历史问题。
3.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等史实,要求学生通过读书法,掌握主 要知识点,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以及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4. 以史料教学、情景教学、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价值。
重点
1.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难点
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
孔子画像 老子画像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图一是孔子的画像。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 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图二是老子的画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春秋战 国时期,以孔子、老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 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其内涵、特点和价值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多媒体出示图片:
董仲舒画像 朱熹画像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图一是董仲舒的画像。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图二是朱熹 的画像。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 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他为“朱子”。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等思 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华传统 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董仲舒和朱熹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其发展情况如何 下面我们一起来 探讨这些问题。
1. 起源
师:请同学们搜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并在地图上找出中国新 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阅读教材本目第1自然段内容,分析中 华文明的起源有何特点。
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 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是:多 元起源;起源早;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 华文化的形成。
多媒体出示图片: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图一中的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属于祭祀用 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 件。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 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 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 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图二中的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14世纪至 前11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司母戊鼎是已知中国 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它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
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师: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历史纵横” 的内容,归纳青铜文明的特点。
生:青铜铸造工艺相当成熟,青铜器种类繁多;青铜礼器很多,反映出中国古代 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国家建立,作为文明形态的汉字发展成熟;到战国时期, 随着铁器的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
师: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 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为中华文化的奠基创造了有利条件。
. 奠基
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社会出现大变革大动荡,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 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得到推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发 展;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取得较大进步;文化上,私学兴起,涌现出许多学 者和形成许多思想流派。
材料二“百家争鸣”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它基本上形成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 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它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 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 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师: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政治和阶级原因。 生: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阶级关系上,士的崛起。 师:根据所学知识,列举诸子百家中的几个主要流派及其主要思想。
生: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墨家的“尚贤、兼爱、非攻”等。 师: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家争鸣”在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地位。 生:“百家争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形成主流
多媒体出示材料: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 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 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学 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其主张被汉武帝采纳,自此儒家思想成为 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董仲舒的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 以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 成帝制神学体系。
师:董仲舒的思想体系有什么特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他的建议
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 的思想体系适应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维护统治,所以被汉武帝 采纳。
师: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为巩固大一统局面,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 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 辉煌灿烂
多媒体出示材料:
师:在少林寺有《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此碑中间有一图, 此图从整体上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也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图像。左侧 头戴方巾者为儒学的代表孔子的图像。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则是道教的代表老子 的图像。三教共存一碑,一片圆融。三个头像合在一起,加上合肩、合上身,浑 为一体,两手捧“九流混元图”,构成佛、儒、道三教及“九流”的“混元三教 九流图”。它描述的是佛道儒三教的关系,即三教互相团结,互相支持,共同护 国佑民。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魏 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 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中华 传统文化辉煌灿烂的原因。
生: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内外交流频繁;继承文化传统; 科举制的推行。
师:隋唐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为宋元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
5.高度繁荣
多媒体出示材料:
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从北宋中期起, 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理学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发 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理学注重抽象思 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它认为“理”是 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它认为人生的 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 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理学提倡“格物致知”,认为只有 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师:理学有什么特点
生: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注重抽象 思维;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学 带有唯心主义倾向。
师:理学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推动了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 学、艺术的高度繁荣。但它所宜扬的“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 的精神世界。
6. 传承与转折
师:明清之际,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儒学 的民本思想,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明清时期是中
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折时期。 多媒体出示材料: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被私心物欲遮蔽的心。因为天 理在“未发之中”,不可以用善恶区分开,所以是无善无恶的。天理也是我们所
追求的境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便 有了善恶之分。此时处于“已发”状态,事物就有“中”与“不中”之分,“中” 者为善,“不中”者为恶,即符合天理就是善,不符合天理就是恶。良知虽然一 开始是无善无恶的,却自然而然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 结为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与理学有什么异 同
生: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学与理学的主要相同点: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同属儒学的范 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不同点:理学主张“格物致知” 获得天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主张反省内心获得天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师: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说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生:工商业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加强;理学思想僵化。
师: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迅速传入, 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由此迈向从衰落到复兴的新历 程。
7.衰落到复兴 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龚书铎在《正确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文中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反 对旧思想、旧传统最主要的内容是反对孔教,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新文化运动 是由尊孔复古、帝制复辟的社会现实引发出来的。
材料二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批评旧思想的针对性是很鲜明的, 他们反对将孔教定为“国教”,并指出孔教是维护专制制度的,与民权、平等思 想背道而驰,指出孔子之道不适合现代生活。但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于孔 子及其学说并没有完全否定,如陈独秀肯定了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孔学的历史价值, 表示“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并认 为孔子学说也有优点,不是一无可取。
师:新文化运动反对孔教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生:新文化运动是由尊孔复古、帝制复辟的社会现实引发出来的。袁世凯将孔教 定为“国教”,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与民权、平等思想背道而驰。对待传统文化 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师: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0世 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 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师: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融合创新,其内涵
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有哪些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多媒体出示图片:
孟子画像 墨子画像
师: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元朝追封为“亚圣”。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 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 “非乐”等主张。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1. 重视以人为本
师:阅读本目第1自然段内容,找出中华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
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师: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 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 民本思想
师:阅读教材本目“史料阅读”的内容,材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什么思想 生:民本思想。
师: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阅读本目第2自然段 内容,找出古代思想家提出的民本思想。
生: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师: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 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 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师:中华文化除了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崇尚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阅读本目第3自然段内容,列举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尚天人 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
生: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春秋时期,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 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 思想。
师:老子、荀子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 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
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师:中华文化主张以天下为己任,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阅读本目第4自然 段内容,列举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的表现。
生: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 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师:中华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历代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而奋 斗的精神动力。
5.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师:在治理国家选才用人方面,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阅读本目第 5自然段内容,列举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德尚贤的思想。
生: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春秋时期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继 承和发展,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尊贤使能, 俊杰在位”。《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师: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 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师:在精神境界方面,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阅读本目第6自然段 内容,列举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经典名句。
生:《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 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师:崇尚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 力。
7.主张和而不同
师:中华文化在认识和处理事情时,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阅读本目第7 自然段内容,理解和而不同的含义,列举古代思想家针对“和而不同”提出的主 张。
生: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 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 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等思想。
师:“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 用。
师: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 特点
师:阅读本目第1自然段内容,找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
生: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 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具有强大的凝聚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 连续性。
师: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生: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融合了佛教等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
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2. 价 值
多媒体出示图片;
范公亭公园内的名言 清华大学校训
师:范仲淹的名言和清华大学校训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生:范仲淹胸怀天下,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 为天下的人民谋幸福,表现出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清华大学校训引用《周易》 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激励学子奋勇前进,以仁德之心承载万物。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页最后两段内容,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 义。
生: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 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
行为方式。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
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 借鉴。
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生: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不断推陈出新,古 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 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必须“移 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课堂小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距今约1万年前,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 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汉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 族的文化格局形成。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华 传统文化历经隋唐时期的辉煌灿烂、宋元时期的高度繁荣、明清时期的传承与转 折,在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从衰落走向复兴。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 提倡爱国,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其中蕴含着丰厚的哲
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与道德理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 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 起源 2.奠 基
3.形成主流
4. 辉煌灿烂
5. 高度繁荣
6. 传承与转折 7.衰落到复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2. 民本思想
3.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4.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5.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6.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7.主张和而不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 特点 2.价值
教学研讨
本课主要讲述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特点和价值,涉及的内容跨度大、时 间长,部分内容属于新增内容。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比较熟悉。本课教学设计文 字史料丰富,涉及的著名思想家、经典名著、名篇、名言较多,教学中可以适当 补充图片资料,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在学习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过程 中,结合史实分析归纳其特点。教学中要注意查阅补充大量的文字史料,设计历 史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 素养。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内涵和特点的归纳分析,引导学生对繁杂的史料进行辨析,提高史料实 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 角度正确认识其历史作用,培养唯物史观的素养。通过对多元一体、玄学、天人 合一、和而不同等历史概念的学习,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