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教学目标】1.时空观念:创设情境,通过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百团大战等 关键事件的起止时间,引领学生完成时空定位,能多认识到全民族抗战在时间上的大致阶段、在空间上的 形势发展,并做到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链接,明白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付出的 巨大贡献。2.史料实证:通过教材内容,结合教师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在形成时空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反映日本 侵华罪行及中国军民奋勇抵抗的图文史料,继续锻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强化学生史料实 证概念。3.历史解释:以时空观念的形成和有效史料的获得为依据,在分析抗日战争相关史实的过程中,培养学生 历史解释能力,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学会讲述抗日英雄们为世界和平民主事 业所付出的生命与心血,也学会正确评价战争给世界人民所带来的苦难,引导学生在这些历史解释中明白 抗日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得以提高的原因。4.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学习抗日战争的史实,引领学生强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造者”这一认识,坚信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同时结合国内战场与国际战场相配合、 正面与敌后战场相合作的事例,引导学生感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5.家国情怀:本课同样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勿忘国耻,珍爱和平;感受先辈们舍生忘死、 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英雄气概,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性,坚定不移跟党走;增强自身为中华民族独立、 民主、富强、幸福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正面战场几大会战相关史实,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及其重要作用,明白中国抗日战争为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难点:从皖南事变等事件中,分析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关系及其影响。【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特点,使用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回顾,如九一八事变及事变后各界对策,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南京大屠杀等 日军侵华暴行等,鼓励学生抢答,在回顾知识的同时也快速导入本课:“随着日军侵华行径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全民族是如何浴血奋战并迎来最终的辉煌胜利呢 ” 新课讲授: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发挥出更大力量,国内共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大 战场。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中国也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国内战场与国际战 场也实现了相互配合。1.正面战场的抗战:①战略防御阶段:通过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如下表格,并派完成效果较好的小组为大家讲解。时间 概况 结果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 日—11月中旬 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 奋起自卫,组织淞沪会战。 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被 粉碎,但仍占领上海。忻口会战 1937年9月一 11月初 9月日军逼近山西太原,八路 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打破了 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 最大、战斗最激烈的战 役,但太原失守。徐州会战 1938年1月—5 月 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 宗仁指挥,取得台儿庄大捷。 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 大胜利,但徐州失守。武汉会战 1938年6月中 旬—10月下旬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坚 定信念,影响国内外。 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 战役,但武汉失守。②战略相持阶段:通过材料,补充关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军队同日军 在长沙先后进行了四次会战,特别是从1941年12月23日到1942年1月16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日方称 第二次长沙会战),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极高赞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重要 影响。然而这场战役的胜利着实来之不易。”引导学生感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得来不易,明白我国这 一会战胜利对于国内外的重要意义。③战略转移至后方:在战各防御和占战略相持阶段,许多高校、沿海工业均转移至西南等地,通过补充材料,如:“战时迁渝迁 川的工矿企业,都是当年中国工业的精华,它们的集体到来,让原本以商贸枢纽闻名的山城,数年之间, 担负起大后方工业中心的重任。”引导学生创设情境,感受艰苦抗战环境之下,重要战略物资及人才的转 移对于鼓舞士气、坚定信念、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2.敌后战场的抗战:首先结合材料,展示抗战形势,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何正面战场之外,要开辟敌后战场呢 ”通过思 考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上海、太原失守后,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敌后抗 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国共合作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高度配合。其次,展示预习成果:“为配合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主要开创了哪些作战形式 ”请课前预习效果较好的同学为大家讲解战术,便于学生理解。接着,阅读教材,组内讨论完成新问题:“除游击战争外,敌后战士们还积极开展了哪些抗日活动呢 ” 鼓励学生抢答,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突破百团大战这一重点内容。这里,教师补充材料:“在1939年 夏到1940年初,日军将华北和东北的一些队伍进行集中,依托铁路、公路等交通线,在华北地区有计划的 对八路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推行“强化治安”采用“囚笼”、“三光”等政策对根据地进行破 坏和封锁,这造成了各个根据地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根据地的面积急剧减小,部队的给养得不到补充,根 据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到了极大的摧残。使学生理解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然后结合初中所学知识, 完成百团大战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与巩固,最后得出结论:“百团大战粉碎了国民党对我军消极抗战的污蔑, 提高了八路军声望,鼓舞了全国民众抗日精神,也使得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日主战场。”最后,通过对国民党在抗日进程中消极对待战争的了解,并通过皖南事变进行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出 共产党实行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民主选举等政策的合理性。并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出敌后战场 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意义,敌后战场从1941年后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成为中国抗日重心,充分调动 了各阶级民众抗战的积极性,对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3.东方主战场:通过材料引出启发性问题:“根据材料及所学,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开始本 环节教学。随着法西斯势力煎发嚣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中国称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员,并为世界反 法西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如派远征军入缅配合英军作战,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有力地配 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接着,提出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 一贡献为中国从英美大国那里赢得了那些平等权益呢 ”鼓励学生抢答,强化知识点记忆。4.抗日战争的胜利:通过启发性问题导入本环节:“在极端困难的抗战条件下,为了坚定人民抗战决心,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 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中国共产党人召开了什么重要会议 ”从而引 出对中共七大及其通过的《论联合政府》的学习。此后,结合教材,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进行学习,引领学生感受抗日战争胜利的得来不易。教师展示材 料,如:“中国抗战的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 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引领学生感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 意义,突破重点内容,也完成本课知识教学。课堂练习:1.(2018全国Ⅱ卷)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 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 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 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2. (2018浙江)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 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 《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 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C )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课堂小结: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体现了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 场并存、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并存的显著特征。作为正义的反侵略一方,我们获得了国内外各阶层的广泛 支持,各派救亡势力从国家大义出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我们的抗争自然也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板书设计】(滚沪合战知识小结溶血奋战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胜利方主战场抗战胜利湖场)作业布置:见配套作业。【课后反思】本课除正文内容外,各子目的“学习聚焦”为大家指明了学习方向,“历史纵横”、“史料阅读”、 “学思之窗”、“探究与拓展”等栏目都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进行了详实的补充,并补充了《延安颂》 等文章,引领学生感受抗日青年奔赴延安、救国救民的激昂心情,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分析当时的历史 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