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案

资源简介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通 过预习、学习、复习,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关键事件 的起止时间,引领学生完成时空定位,把握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2.史料实证:通过图片、文献等史料,引导学生在形成时空观念的基础上,继续锻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 效信息的能力,为本课内容的学习服务,强化学生史料实证概念。
3.历史解释:以时空观念的形成和有效史料的获得为依据,在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相关史实的过程中,培养 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学会讲述刘胡兰等解放战争的英雄们所付出的生命与心血,引导学生在这些历史解释 中明白中国共产党能得民心的原因。
4.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分析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人民取得胜利原因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强化“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认识,坚信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先辈们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明白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科学性,坚定不移跟党走,增强自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梳理解放战争主要进程,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意义。
难点:分析共产党能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原因,探究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特点,使用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小组展示、表格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回顾,如正面战场上的四大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如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等, 如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等,鼓励学生抢答,在回顾知识的同时也快速导入本课:“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 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
新课讲授: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与重庆政协会议
继续完成导入中的问题:“对于这一共同愿望,国共两党如何应对的 ”并结合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 笔陶希圣的言论作为材料:“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从而得出“共 产党在尽力争取和平,国民党在假和平、真内战”的结论。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国民党为争取事件部署
内战,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共产党人如何应对的 ”,推进课堂环节,开始关于重庆谈判的学习。 接下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讲解的形式,完成关于重庆谈判内容、达成协定、评价等知识的教学,并结 合重庆谈判内容的规定,开始关于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教学。通过材料“10日上午,大会在重庆较场口广 场举行,到会群众上万人。大会尚未开始便遭到国民党特务、暴徒的扰乱……刘野樵、吴人初等强登主席 台,抢夺扩音器,谎称大会“主席”并宣布开会。大会总指挥李公朴及主席团成员章乃器、施复亮等上前 制止时,受到特务、暴徒围攻殴打。郭沫若上前劝阻亦遭殴打。李公朴、施复亮、马寅初、郭沫若及新闻 记者等60余人受伤。”对这一会议背后国民党的别有用心进行佐证,也预示着接下来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 的选择。
2.全面内战:
(1)战略防御
结合教材及PPT内容,展示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做好的战争准备,引出“1946年6月,蒋 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的事实,这也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其次,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讲解的方式,结合地图,使学生理解共产党在占战略防御阶段为战争而采取的对 策:如军事上,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派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进行青化砭战役,粉碎敌人对陕北解放 区的重点进攻;派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进行孟良崮战役,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在政治上,进 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并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的结论。
接着,通过《伟大的预见和1947年国统区人民革命高潮》中的材料,展示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局面,与共产 党的通知政策进行对比,使学生得出国民党统治不得人心的结论,为接下来共产党实力的壮大和揭开战略 反攻序幕做好了准备。
(2)战略反攻
随着解放区土地改革顺利进行与国民党政权日渐不得人心,共产党实力逐渐壮大,随着1947年6月刘邓大 军挺进大别山的继续宁,解放战争进入了共产党的占战略反攻阶段。
接下来,结合地图与文字材料,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如下表格。
三 大 战 役 时间 我方部队 重要战场 解 放 地 区
辽沈战役 1948.9— 1948.11 东北野战军 沈阳、长 春、锦州 东北 解放军从此数量 上取得优势
淮 海 战 役 1948.11— 1949.1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徐州、碾庄、 山东、安徽、 河南、等等 长江中下游以北 “小推车推出来 的胜利”
平 津 战 役 东北野战军 华北野战军 北平、天津、 张家口 华北 傅作义接受改编, 和平解放北平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如何部署新一阶段的任务成为共产党人的新问题,为此共产 党召开了什么会议 ”鼓励学生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意义等进行抢答与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中国 共产党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政策的智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继续上一阶段的知识,教师继续提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内战形势又如何发展了呢 ”接下来,对 渡江战役前后的史实进行讲解,并得出最后结论:“1949年4月,共产党发动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 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成功。”
接着,集体讨论为何共产党能取得革命最后的胜利,引导学生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在此基础 上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此次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影响其它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是20世 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课堂小结:
“应该说,全面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经历了锰综复杂的演变。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在全国人民要求抗战 的哗声下宣布抗日,国共合作的状况总体上是比较好的。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在日军的诱降政策作用下, 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不断制造摩擦,国共关系趋于恶化。为维护双方的合作关系,中共和国 民党中的进步人士作了大量努力……溶人办作为中共设立的与国民党进行联络的一个重要枢纽,其自身的 演变历史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抗战战咯相持阶段国共合作关质的复杂面向。”
——王鑫宏《抗战相持阶段的国共关系:以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为中心的考察)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国共两党关系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从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课堂练习:
材料一:美图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政府为中区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运到统一中图目标之恰 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及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洽团 结不能实现。
—《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 材料二:据许多观察家的意见,他们(指回民党政府)已经堕落于腐败,事夺地位取力,……向是一党 政府,而不是在西方寓义下之民主政府。……尽管如此,我们为了显见的理由,仍旧继续全力接助国民政 府。
——《文奇逊致壮鲁门的信》(1947年7月) 回答: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
②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西方“观察家”眼中的国民党政府形象。
③艾奇逊写这封信的时候,中国的政治局势如何 他所谓的“显见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①扶蒋反共
②政治腐败(争夺权力);一党专政(独裁)
③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阻止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取得政权,尽力维护
美国在华利益。
【板书设计】
(


f
f4
6

一146.
b
国民免全进女中解放
国重进数一923.英扣冻

—147.6刘



党研路反破
一三大战没△


tR
解次建设一地
法江龄设(来时)
监数少园卷物而影激,民不府生
解收军阻利

Y

6
0

中3相龄
意义



R
揭开中国
使所
解静





国民光
共产克

)
作业布置:
见配套作业。
【课后反思】
本课除正文内容外,各子目的“学习聚焦”为大家指明了学习方向,“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学
思之窗”、“探究与拓展”等栏目都对人民解放时期的史实进行了详实的补充,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分 析当时的历史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