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海—气相互作用—2024届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海—气相互作用—2024届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4.3海—气相互作用—2024届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的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生态环境及其变化。图为太平洋北部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气输送热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一乙之间海洋输送热量变化较大,其直接原因是( )
A.海洋深度不同 B.大气降水不同
C.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D.海水温度变化大
2.与同纬度相比,丙地降水丰富,其附近海域海一气相互作用方式主要是( )
A.海一气的热交换 B.海一气的氮交换
C.海一气的水交换 D.海一气的氧交换
拉尼娜现象继2021年3月结束后,11月10日再次出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符合拉尼娜现象的大气环流模式是( )
A. B.
C. D.
4.拉尼娜期间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澳大利亚东海岸降水减少 B.太平洋上的东南信风减弱
C.秘鲁沿岸冷海水上泛增强 D.印度尼西亚火灾风险上升
5.厄尔尼诺是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气候异常的现象,该海域位于( )
A.日本东部海域 B.美国西部海域
C.澳大利亚东部海域 D.秘鲁西部海域
热带气旋“多拉”的“胚胎”自2023年7月21日在西非附近海域生成,向西越过北大西洋、中美地峡,随后进入东北太平洋,能量快速加强,并一路快速西行,于8月12日进入西北太平洋,成为2018年以来西北太平洋首个“进口台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热带气旋“多拉”一路快速西行,其加速的动力主要来自较强的( )
A.东南信风 B.东北信风 C.北赤道暖流 D.赤道逆流
7.“多拉”越过中美地峡后,其能量快速增强,说明东北太平洋可能出现( )
A.厄尔尼诺现象,水温较高 B.厄尔尼诺现象,水温较低
C.拉尼娜现象,水温较高 D.拉尼娜现象,水温较低
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据此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由图可知,( )
A.距今1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 B.距今3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
C.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 D.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9.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 C.亚欧大陆东部 D.南美洲西部
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丝绸之路的枢纽要地,有色金属矿产丰富。1985年,国家投入巨资展开以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为重点的大规模开发。1989年,白银市成为甘肃第二大工业城市。2008年,白银市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2011年,白银市发布相关文件,将城市转型后的功能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加工基地”。下图为白银市位置及周边信息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21世纪初,白银市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根本原因是( )
A.支柱产业衰落 B.环境污染严重 C.矿产资源枯竭 D.新兴产业薄弱
11.白银市欲打造为我国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
①人才技术雄厚
②靠近消费市场
③地理位置优越
④产业基础雄厚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下图为热带西太平洋63年的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平均分布图(虚线)。研究发现该区域海气温差增大时潜热释放增加。完成问题。
12.图中四地潜热值可能为( )
A.① 1800 B.② 2300 C.③ 1500 D.④ 1500
13.影响②地潜热数值的主要因素有( )
①西北季风
②暖流
③东南季风
④热带气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昌昌故城(8°06′S,79°05′W)位于秘鲁北部太平洋沿岸,为奇穆王国的首都,于公元850—1470年间逐渐建成,后被印加帝国及西班牙入侵者摧毁,成为世界上遗存最大的土坯城,1986年被列为世界濒危遗产(核心区面积约6平方千米)。近几十年来,频繁的厄尔尼诺现象对昌昌故城的保护带来重大威胁。图是昌昌故城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4.厄尔尼诺现象对昌昌故城保护带来的重大威胁是( )
①风力侵蚀增强
②雨水冲刷加剧
③吸湿塌陷崩解
④低温收缩开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为应对厄尔尼诺现象对昌昌故城的破坏,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①加全覆盖遮雨棚
②建设高立式沙障
③合理开挖排水沟
④涂用无害保护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研究表明,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升高能导致中东沙尘活动增加。下图示意热带北大西洋海温—中东沙尘相关机制。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热带北大西洋异常增温可能导致中东沙尘活动增加,关键在于( )
A.东北信风增强 B.中纬西风增强
C.地中海高压增强 D.大西洋低压减弱
17.图中从阿拉伯高原而来的气流性质(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据资料表明,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的偏冷海水已基本消失,开始了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换的时期,据我国50多年的气象数据表明,在8个华北春夏极端连旱年份中,有7个发生在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换的年份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当华北出现春夏连旱时( )
A.大气环流异常,导致①②风力减小 B.⑤运动增强,使副高强度逐渐增大
C.③对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影响渐弱 D.④⑤运动方向形成,强度逐渐变弱
19.厄尔尼诺发生时( )
A.秘鲁沿岸区会更加干旱缺水 B.印度尼西亚易发生森林火灾
C.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频发 D.太平洋西侧海域易发生赤潮
在热带太平洋东岸(南美大陆西岸)和太平洋西岸(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之间存在着一个纬向大气环流系统,被称为“沃克环流”。下图示意“沃克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甲气流形成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1.“沃克环流”中大洋东、西两岸气流垂直运动方向不同的原因是( )
①大洋西岸大气受表层暖海水影响大
②大洋西岸纬度较低,气温高
③大洋东岸受陆地干冷气流影响大
④大洋东岸大气受底层冷海水影响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在甲气流势力较弱的年份( )
A.东澳大利亚暖流势力增强 B.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
C.澳大利亚东岸易发生火灾 D.印度尼西亚洪涝灾害加剧
地球表面大部分区域被海洋覆盖,海洋与大气间存在着复杂的能量交换,会引起温度变化,海一气间的热交换通常用感热通量来表示。下图示意南海感热通量(单位:W·m-2)的季节分布,正值代表热量向上传递,负值则反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1月南海北部海区感热通量绝对值大是因为( )
A.海一气温差大 B.底层海水上泛 C.暖流北上 D.太阳辐射较强
24.7月大气向海洋传输热量最为明显的区域是( )
A.南海北部 B.赤道附近 C.中南半岛西南部 D.北部湾区
25.南海海一气感热通量季节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中纬环流 B.低纬环流 C.季风环流 D.热力环流
2020年8月,赤道太平洋中部海区进入“拉尼娜”状态(海水温度持续异常降低),拉尼娜现象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的是( )
A. B.
C. D.
27.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 )
A.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减弱 B.赤道南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剧
C.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减少 D.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
二、材料分析题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间湖是指在冬季,当外界环境达到结冰条件时,仍在较长时间或长期保持无冰或者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在北极地区,冰间湖通常出现在海冰较厚的浮冰区域,出现的位置较为固定,并具有周期性发展和消失的特点。冰间湖与海洋的热力、大气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下图示意北极地区水深地形及冰间湖分布。

(1)指出北极地区冰间湖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2)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说明冰间湖与大气联系紧密的具体表现。
2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调节湄公河水量的功能。受太阳辐射、近地表气温、降水、风速、水位等因素的影响,洞里萨湖表面水温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图示意洞里萨湖的位置,下表反映洞里萨湖表面水温、气温和水位的多年月平均状况。

时间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水温(℃)
27.5
29.8
30.1
29.0
26.2
25.7
25.3
气温(℃)
28.9
29.3
28.7
27.8
27.3
27.3
272
水位(m)
2.1
1.7
1.5
2.0
3.5
5.7
7.7
(1)风对洞里萨湖表面水体有降温效应,试说明原因。
(2)与4~5月相比,6~8月洞里萨湖表面水温明显降低,分析其原因。
(3)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19年洞里萨湖表面水温出现异常高值,分析其机制。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甲一乙之间是加利福尼亚寒流汇入北赤道暖流的区域,寒流水温低,海面长波辐射和蒸发潜热少,向大气输送热量少;暖流水温高,海面长波辐射和蒸发潜热多,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甲一乙之间为加利福尼亚寒流汇入北赤道暖流之处,水温变化大。选项D正确。
2.答案:C
解析:沿海地区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制于海一气相互作用之间的水交换。选项C正确。
3.答案:D
解析: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所以,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大洋西岸水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大洋东岸水温低,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太平洋近洋面大气的流动方向为自东向西,形成顺时针方向大气环流AC错误。受信风自东向西吹,赤道暖流的流动方向为自东向西,东岸呈上升流,西岸洋流下沉,洋流呈逆时针,B错误。故D正确。
4.答案:C
解析:拉尼娜现象发生,东南信风增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太平洋海岸西部水温升高,所以澳大利亚东岸降水增加,AB错误,由于降水的增加,印度尼西亚火灾风险应下降,D错误;由于拉尼娜现象使得赤道太平洋东部流下沉,形成洋面高压,会加剧离岸风,加强秘鲁上升流,因此秘鲁沿岸冷海水上泛增强,C正确。
5.答案:D
解析:厄尔尼诺现象,这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厄尔尼诺是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气候异常的现象,该海域位于南太平洋,与秘鲁寒流的异常关系密切,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海—气相互作用。根据材料可知,“多拉”始终在北半球西移,主要是受到大致由东向西吹的东北信风引导,使其西行并加速移动,B正确;东南信风位于南半球,该台风位于北半球,A错误;洋流无法给台风移动加速,C、D错误。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热带气旋的增强需要洋面提供充足的热量和水汽,而厄尔尼诺年份,东北太平洋水温偏高,降水增加,A正确,B错误;拉尼娜现象出现,则东北阁太平洋水温偏低,不利于台风的增强,C、D错误。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具体分析如下。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暴雨出现的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呈正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寒流势力减弱,导致降水增多,甚至出现洪涝灾害,据此可推断该区域可能位于南美洲西部,D正确。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2008年,白银市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剩余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增大,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水平日益下降,导致支柱产业衰落,所以根本原因是矿产资源枯竭,C正确,A错误;21世纪初,白银市因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城市居住环境下降,但不是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B错误;根据材料,此时新兴产业还不是白银市支柱产业,因此新兴产业薄弱也不是根本原因,D错误。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1989年,白银市成为甘肃第二大工业城市,制造业基础较雄厚,④正确;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丝绸之路的枢纽要地,靠近省会兰州,地理位置优越,③正确;白银市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人才短缺,①错误;白银市位于西北地区,距消费市场较远,②错误。故选D。
12.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①潜热值应大于1800,小于2000,A错误;②潜热值应大于2200,小于2400,B正确;③潜热值应小于1400,大于1200,C错误;④潜热值应大于1600,小于1800,D错误。故选B。
13.答案:A
解析:②地受日本暖流影响,暖流增温增湿,海水温度较高,蒸发旺盛,潜热释放多;同时该地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西北季风从相对较冷的陆地吹来,当它吹到相对温暖的②海域时,会使该海域的海气之间形成较大温差,从而导致潜热释放增加,①②正确;夏季盛行东南季风,此时海水温度也较高,东南季风不能使海气温差增大,对该地潜热数值影响较小,③错误;热带气旋对该地潜热数值有一定影响,但热带气旋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从较长时间尺度看,影响时间短,不能持续稳定地影响该区域,不是主要因素,④错误。故选A。
14.答案:C
解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升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多,雨水冲刷加剧,故城建筑容易吸湿塌陷崩解,②③正确。水温升高、降水增多,风力侵蚀减弱,流水侵蚀加强,收缩开裂减少,①④错误。故选C。
15.答案:D
解析:昌昌故城面积大,加全覆盖遮雨棚资金多,而且会破坏古城原始风貌,①错误;建设高立式沙障主要用于防治风沙,对防治雨水冲刷作用不大,②错误;合理开挖排水沟,涂用无害保护剂可以防止雨水对遗址的破坏,投资较少,对遗址的整体影响较小,③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答案:C
解析:热带北大西洋增温,促进了气流在热带北大西洋的上升,加剧地中海高压区气流的下沉,加强了地中海高压中心(副热带高压)向南的风系,风越过阿拉伯高原下沉增温,为中东创造了炎热和干燥的环境,促进沙尘活跃。
17.答案:D
解析:下沉气流具有焚风性质,暖干,易诱发沙尘。
18.答案:A
解析:阅读材料可知,华北出现春夏连旱多出现在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换年份的春夏,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换的年份,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②东南信风会减弱,热带太平洋从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变的过程中,会削弱西北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被削弱,导致东亚地区的①夏季风偏弱,A正确,B错误;厄尔尼诺发生时,③赤道低压带对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影响渐强,C错误;④⑤运动方向改变,强度并未发生明显变化,D错误。故选A。
19.答案:B
解析: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沿岸区会湿润多雨,A错误;受下沉气流影响,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如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区干旱程度增加,印度尼西亚容易发生森林火灾,B正确;厄尔尼诺发生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发生频率会降低,C错误;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西侧海域水温比平时低,不易发生赤潮,D错误。故选B。
20.答案:A
解析:“沃克环流”发生在热带南太平洋,图中甲气流自东向西,主要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形成的,故选A。
21.答案:B
解析:“沃克环流”中大洋西岸受来自东部的南赤道暖流影响,表层海水水温高,大气受热上升,故①正确;大洋东岸和西岸纬度相近,故②错误;由于所处的纬度较低,故大洋东岸受陆地干热气流影响大,而不是干冷气流,③错误;大洋东岸大气受底层冷海水(上升补偿流)影响大,水温较低,④正确。①④正确,故选B。
22.答案:C
解析:甲气流势力较弱的年份即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信风减弱,东澳大利亚暖流减弱,秘鲁沿海上升流减弱,渔场渔获量减少,A、B项错误。位于大洋西岸的澳大利亚,气流上升弱,降水少,易发生火灾,C项正确。印度尼西亚位于大洋西岸,降水少,洪涝灾害减弱,D项错误。故选C。
23.答案:A
解析:1月(冬季),受冬季风的影响,大气温度下降快于海水,海水温度高于大气温度,海-气温差大,热量由海水传递给大气,A正确;底层海水上泛,海水温度下降,感热通量绝对值小,B错误;该区域1月受偏北风影响,沿岸有南下冷水流,没有明显的暖流影响,C错误;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太阳辐射弱,D错误,故选A。
24.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7月北部湾海区的感热通量为负值,说明热量由大气传递给海水,D正确,其他海区为正值,说明热量由海水传递给大气,ABC错误,故选D。
25.答案:C
解析:南海海一气感热通量季节差异的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海水温度高于大气温度,热量由海水传递给大气,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大气温度与海水温度相差不大,感热通量较小,C正确;该处受疾风影响明显,受中纬、低纬环流影响小,AB错误;热力环流只量局部环流,影响小,D错误,故选C。
2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温度持续异常降低的现象。在信风作用下,大量暖水被吹到赤道西太平洋海区,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暖水被吹走,深层冷水上涌补充,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西太平洋更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现象更加剧烈,表层海水温度异常降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加剧,而气流在赤道太平洋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剧烈,由此产生拉尼娜现象。因此,当拉尼娜现象产生时,靠近赤道的南美洲沿海地区海水上泛、气流下沉,而亚洲东部赤道附近沿海地区气流上升。故选A项。
27.答案:B
解析:拉尼娜年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加强,A项错误;赤道南美洲西海岸更冷,气流下沉更强烈,干旱加剧,B项正确;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更暖,上升气流加强,降水增加,C项错误;拉尼娜年信风加强,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海水上泛加剧,秘鲁沿岸上升流加强,D项错误。
28.答案:(1)集中分布于沿岸地带。原因:沿岸地带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受沿岸流影响,海水运动较快,结冰层薄;受强劲的极地东风影响,沿岸地带海冰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形成无冰区。
(2)冰间湖内海冰的隔绝和反射率作用较弱,冰间湖内的海—气热交换比周围冰盖覆盖区域强;冰间湖水汽和热量向大气散失强烈,大气受冰间湖散失热量的影响而出现变暖升温,会改变局部大气运动;太阳辐射通过冰间湖进入海水和海冰的混合层,使海水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冰间湖周期性发展和消失,引发冰间湖水面大气运动不稳定。
解析:(1)由于北冰洋的海陆格局是南方的陆地围绕北边的海洋,沿岸地带相对于极地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长期无冰;冬季陆地气温低于北冰洋区域,陆地来风形成沿岸洋流,海水运动较快,冰层薄,容易被吹散,露出水面,形成冰间湖;受强劲的极地东风影响,沿岸地带海冰向低纬度移动,形成无冰区。因此,北极地区冰间湖集中分布于沿岸地带。
(2)北极地区产冰量较大的冰间湖应该分布在海冰较厚的沿岸地区,海冰阻隔了海洋海水与大气的接触,与海冰覆盖区相比,冰间湖水面出露,海水与大气之间直接接触,因此,冰间湖的海—气水热交换比周围海冰覆盖区域强。首先,水分交换方面,由于冰间湖水面出露,海水蒸发较冰区强,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其次,热量交换方面,冬季冰间湖水温较高,湖面上部气温较低,导致湖中热量向大气中散失强烈,使湖面大气变暖升温,改变局部大气运动;夏季,由于海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使海水温度升高,加快海冰的融化,导致湖面上部大气温度降低,改变局部大气运动;太阳辐射通过冰间湖进入海水和海冰的混合层,使海水与大气的热量平衡;冰间湖周期性的发展和消失,会引发冰间湖水面大气运动不稳定。
29.答案:(1)风加快湖面蒸发散热,风加剧水的垂向扰动,促进上下湖水的热交换,使湖面水温下降。
(2)洞里萨湖最高气温出现在4~5月,6~8月气温下降,水温下降;6~8月,降水增多,云量增大,表面湖水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减少;河水补给量大,水位上升,湖面扩大,蒸发散热增强,使表面水温降低;6~8月风速大,湖面水温下降。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表面海水温度下降,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云量减少,大气削弱作用弱,洞里萨湖表面湖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水温升高,出现异常高值。
解析:(1)风吹过水面,使水面之上的空气加速流动,降低了空气的水汽饱和度,使湖泊表层水蒸发加剧,蒸发过程吸热,导致湖面温度下降;由于风的扰动,使湖面形成波浪,加剧了湖水垂直方向的水体交换,湖泊底层水温低,垂直方向水体交换,导致了热量交换加剧,使表层水温下降。
(2)由图表可知,洞里萨湖最高气温出现在4~5月,6~8月气温低于4~5月,一般来说,气温和水温相关,气温下降,水温会随之下降;该湖泊位于东南亚,结合纬度位置可知其为热带季风气候,4~5月为其干季,降水少,6月起进入雨季,降水次数增多,且降水量大,湖泊上空云量增加,削弱了到达湖面的太阳辐射,湖水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减少,导致水温下降;结合图表水位信息和该地区气候条件可知,进入雨季后,流入该湖泊的河流径流量增加,导致湖泊接受河水补给量增大,水位上升,从而导致湖泊面积增大,蒸发面积增大,蒸发吸收了更多热量,导致湖泊表面水体降温;6~8月时,由于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变成西南风,控制湖泊所在区域,西南风势力强劲,导致6~8月时湖泊所在区域风力大于4~5月,结合第一问分析可知,风力大,导致湖泊表面温度下降。
(3)由图示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知,洞里萨湖位于热带西太平洋海域附近。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泛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而西太平洋地区表层暖海水堆积量减少,水温降低,降水减少,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此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表面海水温度下降,对流减弱,上升气流减弱,从而导致成云致雨的情况减少,云量减少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明显减少。受其影响,洞里萨湖所在区域太阳辐射量明显增强,湖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导致水温明显升高,出现异常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